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时人称浚川先生,明朝开封府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仪封乡)人。王廷相是明代中期的官员、诗人和哲学家。他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为官廉洁奉公;为学知识渊博、颇有创见;作为诗人,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作,如《过骊山》:

玉女霓裳斗彩虹,君王仙去凤楼空。

只今惟有垂杨树,留得寒蝉咽故宫。

在明中期,王廷相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正直官员,他嫉恶如仇,勇于与朝中权宦斗争,并针对明代社会弊端大胆提出改革主张,并力求能将其施行。

分析儒家为学治世之道的内涵 谈谈王廷相道气(1)

王廷相(剧照)

王廷相的多项主张和策略对于在当时对于纠正明廷的弊病都具有积极意义。

比如,在边疆防务方面,王廷相主张选贤官举良将,重视修缮城池,建设边防,他推行各种措施,严禁各闸军贪财索贿,特别是敢于对私占正军名额的太监进行严惩;他主张“予储军饷”,“振刷兵制”,“寓兵于农”等治兵措施。所有这些,可谓是切中当时明廷太监专权的弊病。

再如,王廷相旗帜鲜明地主张反腐反贪,他上疏朝廷,请求罢免贪财奉承、结党营私的腐败官员,查办贪官,重查冤狱,对攒造黄册等种种积弊进行查究;他提出“抑豪”“稽籍”“正租”等反腐反贪措施;同时,对于顽固保守的儒士主张复井田之议进行有力驳斥;他提议改革弊政,采取各种措施严禁官府多报、冒领钱粮,并推行“义仓之法”。

又如,执法问题上,王廷相反对暴政,主张“执法秉直不阿”,强调“慎明刑狱”。

还有,在对待农民起义军的问题上,他提出“宽赋税,轻徭役”,改革银粮收解制度,让利于民,力求杜绝贪官污吏盘剥,以此来平息农民起义。

分析儒家为学治世之道的内涵 谈谈王廷相道气(2)

王廷相画像

在哲学思想上,王廷相是明清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于明代纠正程朱理学的思想误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哲学理论来源上,王廷相吸收了荀况、王充、张载、薛瑄等哲学家的气本论思想,并吸取了范缜的神灭论观点,以创立了他的“道气”论思想。

王廷相十分赞赏张载关学思想的实用性,并经过发挥来批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为明代中期的思想界注入一股清新的哲学气氛。

王廷相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批判的基础上的。

首先,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有理而后有气”,把理看成是宇宙的本源,而在王廷相看来,这样的理学观点是既不符合事实,同时又不合道理。从本质上看是伪儒学,是对先秦儒学根本理论的歪曲。

王廷相针锋相对地提出:“万物之生,气为理之本,理乃气之载,有元气才有动静。”在他看来,“万理皆出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造化自有入无,自无为有,此气常在,未尝澌灭”。“理生于气者也,气虽有散,仍在两间,不能灭也,故曰‘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故曰‘神与性皆气所固有。’”(《横渠理气辨》)。所以,气为本,理出于气。

王廷相以此来批判理学,他说:“世儒谓‘理能生气’,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老庄谓道生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此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在王廷相看来,理学只是炒老庄的“剩饭”而已,是对儒学的歪曲。

王廷相又指出:“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雅述》下篇)即是说,无形质的所谓理,如何能够不朽呢?即便有理也是因时制宜,只能是气之理才能具有的形质。

其次,陆王心学认为:“万事万物皆出于心”“是内非外”“禅定而无应”等,而这些观点只是道家杨朱学派吸收了佛学思想的异端说的体现。在王廷相看来,“心”只是感知,是无法改变现状的,所以,心外不可能无物。心学的观点只是禅定观点的翻版!

王廷相批判说:“先内以操外,此谓之动心,动心不可有;由外以触内,此谓之应心,应心不可无,非不可无,不能无也……动心何有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应心之不能无也。”(《雅述》上篇)“人心有物,则以所物为主。”(《慎言》卷六《潜心篇》)至于说“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雅述》上篇),更是虚妄的。在他看来,“应心之不能无”,外物触动人心,这就是“应心”,应心无法离开外物。

王廷相还说:“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此静而未感也,人心与造化之体皆然。使无外感,何有于动?故动者缘外而起者也。应在静也,机在外也。已应矣,静自如。故谓动以扰静则可,谓动生于静则不可,而况静生于动乎?”(《雅述》上篇)他又说:“异端之学无物,静而寂,寂而灭;吾儒之学有主,静而感,感而应。”(《慎言》卷六《潜心篇》)在他看来,只有异端之学才会认为心外无物,主张静而无外感,只能导致“寂”,导致“灭”,这是心学和禅定等异端学说的本质,是虚假的理论。

分析儒家为学治世之道的内涵 谈谈王廷相道气(3)

王廷相著作

王廷相通过批判理学和心学而建立他的“道气”论哲学思想体系。

王廷相认为天地万物皆源于无形不灭且无处不在的气,气分阴阳二气,可化不同形态,由此可见,气乃是实体。他说:“元气即道体,有虚即有气,有气即有道,气有变化,是道有变化。气即道,道即气,不得以离合论者。”如此一来,气与道,气与虚,气与变化就都联系在一起,成了统一的。

他概括说:“元气者,天地万物之总统”。“元气化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天地、水火。万物,皆从元气而化,盖由元气本体具有此种,故能化出天地、水火、万物”(《雅述》上篇)。

在王廷相的哲学思想体系中,气既是虚又是实,他解释说:“是气者,形之种;而形者,气之化。一虚一实,皆气也。”(《内台集》卷四《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

他还分析说:“是故气有聚散,无灭息。……譬冰之于海,寒而为冰,聚也;融澌而为水,散也。其聚其散,冰固有无也,而海之水无损焉”。“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内台集》卷四《答何柏斋造化论十四首》)。

那么,这既是虚又是实的气是如何来的呢?他解释说:“天地未判,元气混涵,清虚无间,造化之元机也,有虚即有气,虚不离气,气不离虚,无所始,无所终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极;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非阴阳之外有极有虚也,二气感化,群象显设,天地万物所由以生也,非实体乎?”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从唯物的观点出发对于世界本源的解释最具辩证观点的说法。

既然气是世界的本源,气外无其他物可作为本源,那么,神也就不存在了。王廷相吸收了范缜的神灭论观点,斥责神鬼邪说,认为种种神学观皆是乃无稽之谈。

他说:“天道悠而难知,人事近而易见,凡国家危乱者,咸政之不修,民之失所,上之失职也。孰见天帝诃诋乎哉?孰见天帝震怒乎哉?”在他看来,人有气才有神,有气和神,身体才能活动,而人死即是气灭,只剩躯壳就不不是活着的人了,神也就没有了。

王廷相的气学以及他对理学和心学的批判,表现出了他的深刻哲学思想,并且符合历史潮流,在他同时期的学者中,他批评朱熹是最具理论力度的。他不仅对所有大理学家都做出了自己独立的评判或尖锐的批评,而且,与他同时代的学者如何瑭、薛蕙等人也进行过激烈的辩论,王廷相学说在“破”(针对理学和心学)与“立”(建立自己的气学思想体系)都有理论贡献,而相对而言,“破”比“立”更精彩。

王廷相是明确实学的理论先导,对于中国哲学在明中后期的转向具有重要影响,是哲学转向现实性的理论尝试,有了王廷相,才会有后来的著名实学家方以智、顾炎武、颜元、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等。

最后,看看王廷相的几句非常深刻的名言:  

⒈、立政本则存乎农。

⒉、以身作则,正己安人。

⒊、高手过招,点到即止。

⒋、技艺千般有,不能样样精。

⒌、能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

⒍、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

⒎、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

⒏、潜心积虑以求精微,随事体察以验会通,优游涵养以致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