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上独领风骚的人物,不但有须眉男子,堂堂丈夫,而且不乏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有“林下之风”、“咏絮之才”的谢道韫,在文学、音乐、书法方面均有造诣的蔡文姬,续写《汉书》,留下《女诫》影响后世几千年的班昭等很多女性,都曾在历史的星空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除了这些出身地位较为一般的女性之外,那些身处皇宫大院、位及权力巅峰的女子,也有在文学领域令人望尘莫及的一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代七律十首?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代七律十首(一帝一后两女性)

古代七律十首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史上独领风骚的人物,不但有须眉男子,堂堂丈夫,而且不乏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有“林下之风”、“咏絮之才”的谢道韫,在文学、音乐、书法方面均有造诣的蔡文姬,续写《汉书》,留下《女诫》影响后世几千年的班昭等很多女性,都曾在历史的星空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除了这些出身地位较为一般的女性之外,那些身处皇宫大院、位及权力巅峰的女子,也有在文学领域令人望尘莫及的一面。

谢道韫

春秋战国时期,那个身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经 硕人》)的庄姜,不但身世显赫,而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硕人》)美艳无比。更主要的是她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诗经》中著名的送别诗《燕燕》等诗篇就出自她的笔下。五代十国年间,后蜀亡国,孟昶妃子花蕊夫人愤而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述亡国诗》)的诗句,令天下多少男子汗颜。这两人的地位已经是常人难及了,而我们今天要说的两位更拥有无上的权利,那就是武则天和慈禧。

花蕊夫人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登上权力巅峰和被人承认皇帝身份的女性,她打击门阀,平定边疆,发展经济,推动文化,政治上的丰功伟绩人人皆知,难道她在文学方面也有成就?是的,武则天精通史籍诗文和书法,还曾创造了十九个汉字,留下四篇诗文,其中《如意娘》一诗堪称上乘之作。

如意娘

武则天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意思是说:我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思念的后果,是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武则天

这首诗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次句“憔悴支离为忆君”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接下来,三四两句“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人笔锋一转,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首诗是武则天的上乘之作,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的影响。“看朱成碧”后来成为唐宋人常用成语,也被说成“看碧成朱”,李白与辛弃疾诗词中都曾出现过。“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李白《前有一尊就行二首》)。“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辛弃疾《水龙吟•载学士院有之》)而且据说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的“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诗句,就借鉴了这首诗。孟郊的诗句“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也是承袭了这首诗的创意。

不信妾肠断

慈禧,一个名为太后,实际掌控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的女强人。她当政期间,中国正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朝廷腐败,内患外忧,清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割地赔款,山河破碎。百姓饱受欺凌,清朝一败再败,不平等条约一签再签。纵观她一生,的确做了很多使人气愤的事情,但是,许多人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写过一首感情真挚的《祝母寿诗》,其中一句,千古流传,人人会背。

祝母寿诗

慈禧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慈禧

这首诗是慈禧母亲70寿诞,她因国事繁忙不能当面拜寿,为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而写的。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感情自然真挚,抒发出天下父母对子女最无私的爱和最感人的情怀。从这首诗中,我们也能发现,父母之爱,无关乎身份地位、贫穷贵贱,都是一样无私和伟大,这是人之天性。诗中自然流露出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流传到今天,已经成为一句俗语,人人传唱,人人会背,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出自慈禧笔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