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供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裴娣娜教授,曾评价海淀区的一所小学为“一所‘不一般’的一般校”,“它在办学挑战和压力下主动作为、寻求突破,在短时间内提升办学力,探索了一条面向未来的小学教育发展之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独特样本。”裴娣娜说。
这所小学首批当选海淀区新优质学校,首批通过北京市义务教育达标验收,学生人数不断上升,生源质量发生根本改变,区、市学科骨干教师由3名增加到28名,它就是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双榆树一小”)。
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引领和师资力量的推动下,让学校在名校林立的海淀区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走入海淀区新优质学校的队列,家长的认可度、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
丰富的资源引领教育改革
如何将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在短期内实现办学质量的快速提升?2015年,刚调校的丁凤良校长经过调研总结出:围绕学生主体观进行整体建构,是双榆树一小经过实践探索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丁凤良认为:“学生是有差异的,要全纳每一名学生、培养和发展每一名学生,条件有限不能成为借口,而是要尽可能提供丰富资源,从整体上进行变革。”此后,学校不断深化办学理念,强化学校核心价值观念的梳理和提炼,最先确立起“成就学生、家长满意、教师幸福、追求卓越”办学宗旨和“成就不一样的你”办学使命。
作为“故宫教育协作体”之一,学校充分运用故宫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和学科实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走入故宫博物院开展“北京中轴线”研学课程、进入故宫教育中心的课堂中,体验制作“八旗娃娃”和石子画创作、在世界博物馆日当天,学校举办“我爱北京天安门·争做时代好少年”新队员入队活动,所有一年级同学在故宫光荣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教师队伍迎来新机遇
什么是升旗仪式?哪些物品不能带进学校……每年秋季开学,双榆树一小都会为一年级新生发放入学读物《上学记》绘本,来帮助他们快速认识学校、解答入学困惑。这本由学校美术教师杨晔带领美术社团创作于2016年的绘本,在当年大受好评,并作为新学期的保留项目一直延续至今。
受到启发后,学校设置了“三线六中心”矩阵式管理构架:“三线”为行政层级管理、基层单元管理和项目运行管理;“六中心”为学校发展规划中心、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发展研修中心等部门,其中“项目运行管理”充分激活了每一位项目负责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7年来,体育老师们独立设计了别具特色的体育节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可以从一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到一个班级代表一个城市,再到一个班级代表一个民族,在“设计、经历、体验、分享、展示”的过程中,老师们精心设计,更有成就感。
为了把学校的发展目标落实到每一天,双榆树一小实行学期工作计划制度,每年寒暑假,学校发展规划等六个中心撰写下学期工作计划,突出重点工作,并以“学期工作单”的形式,将工作通过表格细化到每一天。学期的最后3周,还会额外制定“期末工作大表”,强化学期收尾工作。
“学校不仅将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具体到了每一个领域,还具体到每个月、每个重点项目,甚至具体到了每一天,让学校的日常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落实,实现精细化管理。”丁凤良说。
挖掘“沉睡”的教育资源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双榆树一小都会迎来一位海淀区青年联合会委员为参与课后服务的孩子们授课,这些委员既有工艺美术大师、歌唱家,也有“北京榜样”上榜人物、中医院的药剂师。
从认识森林植被到走进小行星,双榆树一小与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共同开设的“青稞讲堂”已开办30余场,为学生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学校与所在街道沟通,在附近的公园开辟出一角绿地供学生耕种使用,课堂还被搬进天坛、香山革命纪念馆。
“双减”背景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根据学生的发展潜能差异补充校外资源,为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提供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爱画画的学生画起来,爱演讲的学生讲起来,爱唱歌的学生唱起来,爱科学的学生动起来……丰富的课后服务供给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校内既能“吃饱”,又能“吃好”。
“将资源进行整合、筛选,用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训等方方面面,是整体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理念下,双榆树一小开设‘家长讲堂’、成立家长导师团,家长成为学校课程的提供者。2018年,学校又成立家长智库,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监督学校管理,家长真正成了学校发展的参与者。”丁凤良说。
尊重学生差异、提供更多选择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例如,在课后服务时段,学校开设德、智、体、美、劳、新(创新)、能(优能)等课程供全校学生自选,在此基础上,学校社团由几年前的几个增加到84个,为有潜能、特长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做到了专业与通识平衡、个体与群体平衡。
“作为生活在这个社区多年的居民,也作为一名学生家长,学校在短时间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也庆幸孩子赶上了学校好的发展时期。”双榆树一小一名学生家长说。“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待的。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不断深化对‘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理解,努力为学生的一生成长打好基础。”丁凤良说。(记者 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