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阿道夫·希特勒是纳粹头子,并奉行法西斯主义,其实希特勒并不是首创这种思想的,希特勒只是模仿者,他在玩模仿秀。

希特勒模仿谁呢?对,是贝尼托·墨索里尼。墨索里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希特勒的导师。

墨索里尼是第一个创立法西斯主义这个词的人,是第一个创立法西斯政党的人,是第一个让法西斯政党执政的人。从1919年创立政党到1922年执政,墨索里尼完成这一壮举仅用了3年时间。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1)

多么成功的一次创业啊,必然会让众多人去崇拜,并模仿这种成功。你可以说法西斯主义邪恶,但是就是有很多人对“成功”痴迷,他们心里没有正义与是非,没有道德与公平,他们相信成王败寇,只要成功了就是就是伟大的,就是卓越的。

希特勒就被墨索里尼的成功吸引,然后学习,模仿并超越。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纳粹德国的前朝不是德国的魏玛共和国,而是法西斯意大利,而墨索里尼是纳粹德国的精神国父。

希特勒模仿了很多墨索里尼的做法,而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今天主要说的就是墨索里尼对青少年的教育。他是如何让青少年信奉法西斯主义的。

在我看来墨索里尼本人很可能并不信奉自己发明的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只是墨索里尼的一个工具--一个用来说服人们接受自己统治,并为成为自己缔造帝国的工具的一个理论支持。这就有点像,孩子让家长买电脑,理由是电脑有利于学习。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2)

成年人有自己的三观,很难被说服,那么就从孩子入手。孩子是一张白纸,画上去什么就是什么。只要让孩子们在法西斯主义的教育中长大,就会对其它思想和三观一无所知并天然排斥。然后这些信奉法西斯的孩子不仅可以再去影响其它人,还可以在将来孩子们长大后,自己需要他们去为自己而死时,主动献身。因为到时候,这些孩子们会认为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是神圣的。他们哪怕明知是去死,也会欣然接受,并且会自我感动。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任命了新的公共教育部长乔瓦尼·詹蒂莱。这位新教育部长不得了,是一个很厉害的理论家。能把错的说成对的,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还让你听了感觉非常有道理。比如世界的法则是适者生存,没有是非对错,只有征服与被征服。而想要征服别人,就必须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实现。所以法西斯国家是代表了所有意大利人的共同意志,所以个人利益和欲望要低于共同意志。发生冲突时,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自我牺牲,只有这样才能让法西斯国家强大。而且这种服从和牺牲是并不是压迫个人,因为只有征服并统治其它弱者时,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3)

詹蒂莱把法西斯思想纳入学校课程,同时通过种种改革措施,让学校不再重视知识教育,而重点抓学生的体育锻炼。这一套操作,简单的说就是一边让你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一边灌输法西斯主义。

墨索里尼并不指望这次教育改革能有什么效果,因为这只是第一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适应法西斯主义这种教学氛围。1926年,墨索里尼把没啥影响力的法西斯主义青年先锋队(Avanguardie Giovanili Fasciste)改名为国家巴利拉组织(Opera Nazionale Balilla),简称巴利拉。

巴利拉这个名字起源于18世纪奥地利王位的继承战争中的一次事件。1746年,意大利的热那亚,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占领军很不满,于是就起义了。而起义的导火索是一位热那亚当地的孩子向占领军扔石头。这孩子的真实名字,已经不可考了,而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称呼他为巴利拉(意思就是小男孩)。所以巴利拉在意大利人心中就是民族英雄的代名词,受到人们的普遍敬仰。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4)

墨索里尼利用人们对民族英雄的崇拜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组织。于是学生很自然的把爱国,英雄等词汇与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这种结合很奇妙,就好像姑妈比姑姑更会让人感到亲切。所以说当时成为了这种情况:自己爱不爱国?爱。自己想不想意大利复兴?想。自己想不想当英雄?想。那自己当然应该加入巴利拉。可以说这一招非常厉害,直接把很多学生都给吸引了。1927年,就有近50万人加入,这还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劝阻下的数字。

加入后,这些孩子们就根据不同性别和年龄分到了不同的组别里。6~8岁的男孩叫”狼之子“,9~10岁的男孩仍叫“巴利拉”,11~13岁的男孩叫“巴利拉火枪手“,14~18的男孩叫”前卫军“。8~14岁的女孩叫小意大利人,14~18的女孩叫年轻的意大利人。这些子组织的名称,也都是一样套路,试图让人们把法西斯主义与英雄,与爱国与保卫国家结合起来。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5)

当然,宣传是多方面的,墨索里尼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方法,让人们接受并信奉法西斯主义。

服装

加入巴利拉组织的孩子们,都穿着又帅又酷的制服,这就是法西斯美学。由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就让美与法西斯主义结合。

通过现在公开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年少的巴利拉们,穿着统一的黑色制服,胸口配上各种吊饰,年长的巴利拉也就是前卫军们,根据自己计划加入的军种,穿着不同的定制服饰。这一套穿在身上,显得非常有气质。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6)

玩具

为了推广法西斯主义,当时还制造了很多玩具。其中有一种玩具叫巴利拉的娃娃,有男有女,分别穿着对应的巴利拉制服,行着法西斯军礼。这就是利用了孩子喜欢玩具的特点,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接受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7)

海报

在当时张贴的海报中,大多是使用英雄主义叙事。一般描绘的是健康,阳光,积极的年轻人自豪地在进行武力炫耀或做幸福状。这种宣传,就把人类心中美好东西与法西斯的侵略性结合,让人们把侵略与征服当成天经地义。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8)

杂志

青少年一般都对各种”运动“或者“新事物”感兴趣,所以在法西斯宣传杂志中就会刊登这些东西。比如巴拉利大型体操表演的图文介绍,比如飞行员的飞行水平的讨论文章。孩子们会认为信奉法西斯主义与自己的爱好是一体的。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9)

这一切的一切,一句话说就是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对美好事物的喜爱来俘获他们,进而把法西斯主义刻在他们的思想中。

当然,墨索里尼的宣传手段并不是无往不利,可以吸引所有孩子。墨索里尼也有着强大的竞争对手,那就是梵蒂冈。由于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以及意大利与梵蒂冈的历史渊源,梵蒂冈在意大利也有着自己的青年团,每天招募儿童加入。这些信奉天主教的儿童,是不可能相信法西斯主义的,他们会为宗教而战,而不是墨索里尼。于是墨索里尼和教会关系越来越紧张,1931年夏天,墨索里尼下令解散所有天主教青年团体,教皇立即表示抗议,然后双方青年团上街互殴。不过这次斗争,墨索里尼还是败给了宗教,迫于压力,他9月下令,收回先前颁布的政策。就这样,到1937年时,双方青年团各占一半。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参演的电影(希特勒的导师墨索里尼)(10)

综合来看,墨索里尼的教育手段是非常成功的,因为能在宗教势力如此强大的意大利,能在孩子父母和教师反对的情况下,吸引一半的青少年加入,可以说是非常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