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一位湖北籍的少年步入了清华园。他话不多,成绩却很好,入学时他是复试鄂籍第一名,他就是闻一多!那时候,大家给他取个了外号,叫“寡妇”。因为他深居简出,话不多,名字的音译又极像英文的“寡妇”。

他生于湖北襄阳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一生深居简出被称)(1)

虽然年纪小,但没过多久,他就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四年后,他成为了清华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那时候,在清华园,他话不多却是积极分子。为了鼓励同学,他手写岳飞《满江红》,贴在食堂门口。几年后,他赴美留学,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

1925年,26岁的闻一多提前回到国内。那时候的他本欲施展毕生所学,但眼前却是满目疮痍下的中国。此情此景,让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死水》。

他生于湖北襄阳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一生深居简出被称)(2)

这是一首年年入选中学课本的诗,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但近几年,关于它的争论很多。甚至有家长认为,这首诗该移出课本。他们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两点:首先,他们认为这首诗书写的情绪过于悲观、绝望,内容压抑,不适合我们祖国的花朵们读。其次,这首诗中描写的是旧社会的情形,其中“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在今天的学生而言,也许不一定能够体会其中的深意,反而会联想到一些“倒胃口”的场景和场面。

他生于湖北襄阳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一生深居简出被称)(3)

对此,笔者是不能认同的。针对第一点,确实如很多家长担心的,这首诗写得压抑甚至绝望,但这种情绪绝非负面。诗中“一沟绝望的死水”,是旧中国的象征,诗人对此充满了憎恶。但是这种绝望里面,却藏着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希望。正如最后一句,“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这是正话反说,其实是说,丑恶一定无法造出一个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只有胸中有一腔热血的人们,才能重新造就。而这一腔热血正是闻一多写作这首诗的缘由,不也正是今天的时代少年,应该具有的基本情怀吗?

他生于湖北襄阳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一生深居简出被称)(4)

针对第二点,虽然说诗中呈现出来的某些场景确实有些令人反胃,然而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这里呈现出来的意象越不堪,其实反映的才是闻一多先生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就像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祖国的伤痕,其中透露的爱国情怀,与闻一多先生是高度一致的。作为时代的中学生,虽然生长在阳光下,但又怎么能够忘记民族苦难,怎么能够不传承老一辈的爱国情怀呢?

他生于湖北襄阳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一生深居简出被称)(5)

笔者很理解家长们保护孩子的心情,我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生活在“阳光下”,接受正能量的文字。但闻一多先生的这首《死水》自问世以来,风靡了近百年。这首诗,也是现代诗坛最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闻一多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他生于湖北襄阳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一生深居简出被称)(6)

虽然全诗共用了三个绝望,但先生在写完这首诗后便投身建设“新世界”的伟大事业。哪怕被迫辞职,身处险境,他都无怨无悔。1946年7月15日,在返家途中,他被伏击,身中十多枪,不幸逝世。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闻一多正是这样的勇士,他写下的名篇,咱们怎能不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