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人艾瑞克·塞拉(Eric Serra)也许是整个电影音乐界最执着于电子音乐和实验音效的配乐名家。早在1982年,塞拉还是一名吉他手,与他同龄的新锐导演吕克·贝松邀请他为自己的处女作《最后的决战》(Le Dernier Combat)谱曲,从此开启了两人数十年的合作生涯。

吕克·贝松第一部真正有影响力的电影是1988年的《碧海蓝天》,该片的原声大碟也是塞拉迄今为止最畅销的一张专辑。关于这部电影配乐和这张原声碟,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1)

《碧海蓝天》片段

塞拉为《碧海蓝天》配乐的时候,在业界还没有什么知名度,虽然他为整部影片精心谱写了非常完整的乐段,但唱片公司出于市场考虑,不愿冒险出完整版的原声专辑,所以在《碧海蓝天》最初的原声碟中,只是有选择性地收录了一些乐段。

没想到这部配乐竟大受欢迎。唱片公司见有利可图,随即将初始原声碟中的曲目和当时没有收录进的曲目拼凑在一起,发行了第二个版本。由于第二张原声碟上标注的是“Volume 2”,致使许多影迷和乐迷以为这是《碧海蓝天》的续集配乐。其实,只是唱片公司发行的完整版原声大碟而已。

后来,这部电影在欧洲和亚洲大获成功,片商有意将它引入美国,但考虑到美国观众无法接受如此前卫的电子音乐,因此附带的条件是必须找人重新配乐。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2)

在得到塞拉的理解后,吕克·贝松找来当时在好莱坞正如日中天的配乐家比尔·康提(Bill Conti)重新操刀。该片最终顺利进入美国。也就是从《碧海蓝天》开始,吕克·贝松的名字逐渐被好莱坞所熟知。

一部电影采用两套配乐方案并同时存在的情况极为罕见。许多国家和地区,电影上映时采用的是康提的配乐,但唱片店里出售的原声碟则是塞拉的版本。康提的版本延续了好莱坞的经典风格,塞拉的音乐则充满迷幻色彩,尤其是用电子音效营造出的飘渺空间感和对深海意境的模拟,令人印象深刻。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3)

《碧海蓝天》也许是大量采用电子合成器创作的电影配乐作品中结构最为庞大的一部。这一时期的塞拉几乎完全沉浸在电子音效中。

随后的《尼基塔》(Nikita)同样延续了这一风格。开场音乐以一小段钢琴独奏作为引子,紧接着,电子乐便取而代之,为整部配乐奠定基调。往后的乐段就再也听不到真实乐器的声音了。

塞拉受当时法国的电子乐风潮影响甚大,加上早年的摇滚乐经历,他的配乐大都带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实验音效,有时显得太过标新立异。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4)

《这个杀手不太冷》片段

进入90年代,这对组合迎来了事业的转折期。1994年,《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成功打入北美市场,取得骄人战绩。

该片是吕克·贝松开启国际化道路的里程碑,为了迎合美国观众的口味,塞拉第一次在电子乐中加入了不少管弦乐元素。并且,他破天荒地创作出了颇具传统美感的主题旋律。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5)

《这个杀手不太冷》片段

塞拉早期的电子配乐向来不拘章法,许多乐段调性晦涩,结构散乱,让人难以识辨。而《这个杀手不太冷》显然有迎合主流市场的野心。凭借此片,吕克·贝松一跃成为国际大导演,塞拉的事业也随之一起转入好莱坞。1995年,他受邀为第二代《007黄金眼》(Golden Eye)配乐并大获成功。

1997年的《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将二人的事业推向巅峰。虽然影片因为种种原因遭遇到一些非议,吕克·贝松此后也不愿再过多提及这部作品,但塞拉谱写的音乐却成为影迷和乐迷们反复重温的经典,尤其是片中外星人演唱的那首不可思议的花腔神曲,直到今天都被人们津津乐道。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6)

《第五元素》中的外星人演唱片段

到90年代末的《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塞拉的创作风格有了进一步转变。这是一部具有好莱坞史诗格局的影片,塞拉在延续过往风格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宏大叙事的配乐手法。

一方面,实验电子音效在配乐中得以继承下来;另一方面,管弦乐队与人声合唱的加入,让某些乐段呈现出庄重典雅之风,冲淡了电子乐的前卫色彩。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配合影片着力表现的伟大救赎精神,塞拉破天荒地谱写出气势磅礴的宗教圣咏。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7)

《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片段

到了2006年,塞拉在《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Arthur et les Minimoys)中彻底转向了传统管弦乐。该作对于塞拉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他配乐生涯中第一部纯粹的管弦乐作品,为此,他启用了规模庞大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有些乐段里,甚至出现了96种乐器和40位演唱者。

2011年,吕克·贝松推出历史传记影片《昂山素季》,由于题材原因,塞拉再次采用了传统配乐风格,他特意为影片谱写了极富民间特色的小调主题,并发展出一些优美动人的乐段。

吕克贝松采访这个杀手不太冷(贝松最亲密的合作伙伴)(8)

《超体》片段

然而,一旦吕克·贝松开始展现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艾瑞克·塞拉便立马回归到他最熟悉的电子音乐中。《超体》中的情节设定几乎无法用任何真实乐器予以表现,为此,塞拉放弃了完整的旋律线条,而是用点状的音效与节奏来表现无处不在的露西。

时隔二十几年后,六十岁的吕克·贝松于今年再次推出了杀手题材影片《安娜》。其原声大碟中依旧充满了诡谲难测的电子音效,几乎听不到主题旋律的踪影。同样六十岁的艾瑞克·塞拉也依旧是那个标新立异的配乐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