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秀山

哺乳期的时间比较长,在这段时间内很多疾病都涉及到是否影响母乳喂养的问题,其中乳腺炎是常见的疾病,高达25%的产后女性患过一次哺乳期乳腺炎,另外有4.0%-8.5%的女性反复出现哺乳期乳腺炎。

乳腺炎给女性身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会影响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

哺乳期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2-3周,左右乳房发生概率相当,在两侧乳房同时发生的概率比较小。

母乳喂养得乳腺炎的症状(本想母乳喂养却突发乳腺炎)(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哺乳期乳腺炎发生原因

病原体在乳房滞留后异常增殖,引起感染。细菌性病原体在乳腺炎中的作用仍不清楚。

▎哺乳期乳腺炎的高危因素

1.乳汁淤积

乳汁淤积后,乳房压力升高、不缓解和长时间的充血,少量的乳汁成分被迫从导管系统的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进入周围的乳房组织。

这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受影响的区域出现疼痛、局部肿胀、发红和发热,和/或体温和脉率上升,紧密连接完整性破坏后容易出现复发性乳腺炎。

母乳喂养得乳腺炎的症状(本想母乳喂养却突发乳腺炎)(2)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乳汁成分渗漏到毛细血管中,通过血流引起全身发热、疼痛、疲劳等全身反应。机体对乳汁中的炎症介质和乳汁蛋白产生抗原反应,出现流感样症状。

2.乳汁排除不及时或不通畅

常由以下情况引起:

喂养不规则,喂养数量突然变化,妈妈或婴儿生病,婴儿晚上睡得比较久,乳汁产生过多,用奶瓶喂养,妈妈和婴儿的分离,母乳喂养技术欠缺,断奶,婴儿的口腔解剖结构异常导致乳房低效率的排空(例如,舌系带过短,腭裂,皮埃尔·罗宾综合征),具有神经损伤的婴儿,乳头破裂或损伤提示的无效衔接,使用吸奶器。

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症状

1.发烧 38°C(100.4°F)。

2.寒战、头痛

3.脉率增加

4.躯体流感样疼痛

5.局部疼痛/肿胀

6.乳房红肿、张力高、皮温增高。

7.乳汁中的钠含量增高(婴儿可能因为奶的咸味而拒绝乳房)

8.红色条纹向腋窝延伸

9.通过显微镜计数(不培养)乳汁样品中的白细胞和细菌增高。

乳房是无菌的吗?

绝大多数确诊的乳腺炎病例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致病生物体。

虽然可能在哺乳期妇女的皮肤上或在乳汁中有致病菌,但大多数人不会继续发展为感染性乳腺炎。相反,在许多实际上发展感染的女性中,病原性细菌不能在其乳中培养。

复发性乳腺炎

通常由初始乳腺炎的治疗不及时或不充分引起。

在以下情况容易出现:

a.细菌对所使用的抗菌素耐药或者不敏感。

b.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够长。

c.妈妈在乳腺炎的一侧乳房停止哺乳。

d.乳腺炎的原发病因没有解决(如乳汁淤积)。

母乳喂养得乳腺炎的症状(本想母乳喂养却突发乳腺炎)(3)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防乳腺炎

1.学习准确的母乳喂养知识

让妈妈能够自信地喂养她的婴儿,并对乳腺炎有充分的认识和自我护理。

2.这些知识应包括:

a.早期、频繁、无限制地哺乳;

b.婴儿在乳房的最佳定位;

c.妈妈个体独特的喂养模式;

d.学习乳腺炎的早期体征和症状;

e.学习常见乳腺炎诱因因素

3.24小时同房和增加皮肤接触

促进迅速识别婴儿喂养信号,减少错过喂养的次数(特别是在夜间),并在早期积极进行乳房排乳。

4.避免使用奶嘴

它取代了乳房的吸吮,母乳喂养间隔时间增加,导致乳房过度充盈。

5.识别并及时注意导致乳汁淤积的早期预警体征。

6.在喂养/挤奶期间可以按摩被堵塞的乳管

以促进塞子的移除并增强乳汁流动。

7.由于婴儿原因,出现无效的喂养

妈妈可能需要在喂养后挤奶,以确保足够的乳房排空并为婴儿提供额外的奶。

8.充分的休息,安静的环境,良好的营养和挤奶之前洗手

有助于妈妈的整体健康。

9.婴儿长时间睡眠或其他原因

如果婴儿在夜间突然开始较长时间的睡眠或由于任何原因导致母乳喂养次数大幅减少,则可能需要挤奶。

10.乳腺炎病史或有乳房手术史

在以前的哺乳期中具有乳腺炎病史的妈妈或有乳房手术史的妇女需要特别警惕,以防止乳滞留和确保婴儿的正确定位和衔接。

乳腺炎的管理

1.积极使用抗菌素治疗,消除乳腺炎的发病诱因。

2.保持乳房泌乳通畅。

3.卧床休息,增加流体摄入,镇痛/解热(对乙酰氨基酚)

用非甾体抗炎药例如布洛芬的治疗可以迅速减少炎症,如果乳汁释放出现延迟,则在喂养前热敷和按摩,两个乳房可以继续喂养,在喂养之间使用冷敷,以最大的舒适度为准。

乳房脓肿

乳腺炎发生的并发症,患有乳腺炎的女性发生约2-11%,常由不适当/无效的乳腺炎治疗引起。

脓肿一旦形成,须通过手术排出/抽吸。

参考文献

1.Barbosa-Cesnik C,Schwartz K,Foxman B. Lactation mastitis[J]. JAMA,2003,89(13):1609-1612.)

2. Foxman, B., D’Arcy, H., Gillespie, B., et al. (2002). Lactation mastitis: Occurrence and medical management among 946 breastfeeding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55, 103–114.

3. Hale, T. W., & Berens, P. (2010). Clinical therapies in breastfeeding patients (2nd ed.). Amarillo, TX: Pharmasoft Publishing.

4.Kvist, L. J., Larsson, B. W., Hall-Lord, M. L., Steen, A., & Schalen, C. (2008). Th e role of bacteria in lactational mastitis and some considerations of the use of antibiotic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Breastfeeding Journal, 3, 6. doi:10.1186-1746-4358-3-6

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 Mastitis: Causes and management. Geneva, Switzerland: Author.

(本文已获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冯秀山,主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博士,主要研究妇科肿瘤与内分泌、生殖道感染。

擅长:月经紊乱、异常阴道出血、妇科肿瘤、阴道炎症、高危产科等疾病的诊疗。

想了解“哺乳期妈妈如何调整饮食”“哺乳期如何用药”等哺乳期相关问题,关注公众号“母婴家庭课堂”即可获取,关注还能收到价值30元的语音课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