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为一个负重关节,要承受很大的负荷。有研究证明距骨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要超过其它骨,如果距骨发生1mm的位移,胫距关节的按触面积将会减少40%。所以足踝位于人体小腿和足部的连接处,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对人类下肢正常活动非常的关键。
我们的踝关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结构,可能会病发多种类型的疾病,再加上日常生活中承受了我们全身的力量,这些因素就导致我们的足踝更加容易出问题。所以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引起踝关节疼痛最常见的三种原因。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 (plantar fasciitis, PF) 是由于过度运动、足弓异常、肥胖、跟腱挛缩等多种因素诱发的足底筋膜慢性损伤。它主要是足弓结构或力学异常引起足底筋膜跟骨止点的反复微损伤及退变, 其病理改变无炎症细胞存在。主要症状是早晨起来负重或休息一段时间后走路时足跟疼痛, 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减轻, 但是长时间、连续的或剧烈活动后疼痛再次发生, 疼痛部位位于足底。
足底筋膜炎通常发生这三类人:
- 足部力学不正的人群,踝背屈受限、扁平足、过度旋前、足内在肌力弱和下肢的灵活性差等因素会增加发生足底筋膜炎的风险。
- 短时间体重暴增人群,脚在站立和移动时承受的压力会较之前明显增加。额外的重量给足底筋膜增加压力,并可能导致组织退化和炎症。
- 长期站立的人, 如运动员、长跑者、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这类人群足底的压力持续存在,如果足下肌力较弱,那么我们的足底筋膜会承担多余的压力。
足底筋膜炎的症状有哪些:
- 疼痛的位置通常位于跟骨的起点、跟骨内侧结节处。
- 早晨起来负重或休息一段时间后走路时足跟疼痛。
- 长时间行走和站立后
跟腱炎
跟腱是人体最有力的肌腱之一,上端连结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下端连接了跟骨,不仅提供行走、跑步及跳跃时推蹬前进的力量,也帮助稳定脚踝。
我们平常行走时,跟腱约承受4倍的人体重量,跑步时更可能高达7~8倍,当反复地拉扯、瞬间承受过大力量,或腿部肌力不足时,例如长期跑跳却没有好好休息、事前热身、伸展不够。可能会发生微小的撕裂,进而慢慢积累出现慢性炎症。就容易导致慢性发炎。尽管这种损伤比较小,但是它带来的疼痛和发炎,甚至是跟腱断裂的风险一点都不小。
拉伸是预防跟腱损伤的最佳方法
跟腱是人体最大最粗壮的肌腱,将小腿后部的肌肉连接到跟骨。如果没有适当的拉伸,它会变得张力增高,而且日后的活动可能导致疼痛,跟腱炎,甚至是跟腱断裂。每天两次拉伸甚至四到五分钟也可以帮助保持该跟腱健康。如果您参加间歇性的娱乐性体育活动,则拉伸尤其重要。稍加拉伸,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崴脚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踝关节在跖屈时,也就是我们做踮脚这个动作时,踝关节内的距骨会滑出踝穴,这个时候由于没有了内外踝的固定,踝关节仅靠两边的韧带来维持稳定,所以变得"灵活有余,稳重不足",受到外力时就很容易扭伤;
另外就是踝关节的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韧,而人的外踝比内踝低,这就造成了脚踝关节受力不平衡,很容易扭伤。严重时就会听到「啪」的一声,这通常就是连接距骨与腓骨的前距腓韧带受伤了。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有学者经过研究后,提出了2点原则,协助我们自行简易判断是否潜藏「可能发生骨折」的危机,以及是否需要照X光?也就是「渥太华原则(Ottawa Rule)」。
- 无法完全负重行走
- 内外踝尖或胫骨、腓骨远端 6 cm范围内有骨压痛
- 第五跖骨基底部或足舟骨有骨压痛
如果扭伤后能够不依靠外力走5步,除了外踝前侧外,没有其他特别疼痛的症状,发生骨折的机率便不高,可以不必过度担心;反之,就必须赶快去照X光,确定是否有骨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