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8月19日,《国民公报》"新文艺"栏刊登了一组散文诗,名为《自言自语》,它第一节《序》、第二节《火的冰》发表于1919年8月19日;第三节《古城》发表于8月20日;第四节《螃蟹》发表于8月21日;第五节《波儿》发表于9月7日;第六节《我的父亲》、第七节《我的兄弟》发表于9月9日。作者署名神飞,神飞就是鲁迅。这组散文诗不仅是鲁迅最早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更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之一。

鲁迅代表作品散文 鲁迅的散文诗自言自语(1)

第一篇《序》可以看做鲁迅创作散文诗的序幕。

《序》是鲁迅阐释自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过去"的定义。没有进过城、眼花耳聋、被年轻人讨厌、时常闭眼说话的陶老头子实则就是那时的中国——封闭、落后、麻木。"我"将陶老头子的话记下来,因为"虽然昏话多,偶然之间,却也有几句略有意思的段落的"。那些"略有意思的段落"便是鲁迅认为不能丢弃的"过去"。即便记下来,鲁迅也觉得迷茫——"留下又怎么样呢?连我也答复不来"。

在《呐喊自序》中有类似的记录看似无意义的东西的场景,《呐喊自序》中,朋友金心异到"我"家来做客,他问"我"的古碑钞本有什么用、有什么意思,"我"回答道没有什么用、没有什么意思,那些古碑钞本在《自言自语》的序中,就是陶老头子说的话,鲁迅一直没有放弃对过去文化的吸收和思考。之后朋友金心异劝"我"做些文章。鲁迅就是"我",他听了朋友的建议,开始了小说创作。可以说鲁迅初期的小说创作就是来源于他记下的这些"过去",因为要想真正的走向未来,只有直面"过去"、承认"过去",在"过去"的角度探讨现在和现在。鲁迅秉承着这点,写下了以历史故事、人物为素材的《故事新编》。

第二篇《火的冰》是鲁迅对外冷内热的人的赞扬。

"流动的火"就是在人们心中的改革革命热情,结合当时背景来看,这火,也是无法阻挡的革命力量,将旧的、坏的给吞噬掉,有着无比的破坏力。但人们惧怕这破坏力,所以"好是好啊,可惜拿了要烫手"。人们想着让火冷下来,给火以说不出的"冷",这"冷"可是毫无人性的屠杀或者苛刻严厉的政策,于是"火便结了冰了",热情的人们变得冷漠、逃避起来。这结冰的火,和火烫一样冰手,让人无可奈何。这篇散文诗描写的,其实是性子极端的一种人,他们不可能温和地面对众生人。热也烫手,冷也冰手,这样的极端性和鲁迅的性格颇为相似,所以鲁迅后面不禁叹道:"唉,唉,火的冰的人!"表达他的不知所措。

《火的冰》和《死火》的联系是紧密的。"流动的火,是熔化的珊瑚么?"在《死火》中类似的表述是"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结了冰的火,就是死火。但在《火的冰》中的纠结和无可奈何,在《死火》中有了答案——自已仅存的生命都用以燃烧。近代学者许寿裳《鲁迅的精神》曾说:"《死火》乃其冷藏情热的象征。"其前作的《火的冰》,也应是冷藏清热的象征。

第三篇《古城》是歌颂富有牺牲精神、实事求是的年轻人。

在沙山里的古城住着三个人——老头子、少年、孩子。古城不大、很高、只有一道门,在浓雾卷着黄沙来袭时,少年要孩子逃,老人说没有的事,黄沙不会吞噬古城。于是他们又住了三年十二个月零八天,后来沙积高了,少年"拼了死命,终于举起闸,用手脚都支着,但总不到二尺高"想挤孩子出去,可孩子被老头子拖了回去。三人的命运最终如何,无法知晓。

这部作品象征意味明显,渐渐要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象征着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外有漫天风沙,而内有象征着冥顽不灵的封建一代的老头子,和有远见、实事求是态度、牺牲精神的少年对抗,妄想拉着代表未来无限可能和希望的孩子一起困死在古城里。鲁迅的这篇作品犀利地指出,导致当时中国变得越来越差的,与其说是外来势力的压迫,更不如说是国家内部的矛盾——老一辈不思变通,还阻止新生力量的产生和壮大。

然而当时鲁迅对中国的未来也是存疑的,他不知道代表着少年的他们这一辈革命者能否活下去,更不知代表中国未来的孩子会怎么样。所以他写道:"以后的事,我可不知道了。你要知道,可以掘开沙山,看看古城。闸门下许有一个死尸。闸门里是两个还是一个?"即便存疑,鲁迅等人也在那个时代扛起了黑暗沉重的闸门,以牺牲自我的代价,为中国新一辈开启一道窄窄的逃生之路。

鲁迅代表作品散文 鲁迅的散文诗自言自语(2)

第四篇《螃蟹》则是批判人吃人的现象。

老螃蟹要蜕壳了,在外面蜕壳是危险的,他亲眼见过蜕壳后身子软的螃蟹,要被别的螃蟹吃了去。于是他准备寻一个窟穴蜕壳。老螃蟹不怕窟穴里其他东西,但怕说要帮他蜕壳的螃蟹。不是怕同种,而是怕同种会吃掉他。

这种同种相残可以和鲁迅写过的"人吃人"相联系,如《狂人日记》、《药》等作品都深刻揭示了封建旧社会对人身心的压迫残害,《螃蟹》的思想主题也是如此。联系当时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背景和前面探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品,老螃蟹的"蜕壳"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传统制度思想的抛弃,而这种抛弃是那些有壳的螃蟹(传统礼制思想已根深蒂固的人)无法理解和容忍的,所以蜕壳的蟹会被吃,就是象征表明着要脱离传统封建环境的人被传统封建者戕害。

第五篇《波儿》则是指出革命不可一蹴而就,需长期斗争。

波儿想种蔷薇,于是他早上、上午、正午都去浇水,然而土上的一点小绿在午后不见了,他丢了喷壶去了河边。河边有个女孩哭,问波儿为什么她落了一滴泪,河水没有变咸,波儿说"你是傻丫头!"。波儿又跑到海边,看到一个男孩哭,问波儿为什么他滴了一点血,海水没有变红,波尔说"你是傻小子!"。鲁迅最后写道:"波儿才是傻小子哩。世上那有半天抽芽的蔷薇花,花的种子还在土里呢。便是终于不出,世上也不会没有蔷薇花。"

这个类似于寓言的故事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对参与运动的人的劝诫。不要妄想靠一场革命就能改变中国的走向,没有半天抽芽的蔷薇花;也不要觉得一场革命没有激起涟漪而放弃,因为即便这朵蔷薇长不出来,也有别的蔷薇花盛开,长期战斗必有结果。

鲁迅代表作品散文 鲁迅的散文诗自言自语(3)

第六篇《我的父亲》是对传统封建价值观念和他人有意无意操纵别人的批判。

在父亲临死前,老乳母让"我"大声地喊"爹爹"。"我"现在想起这件事,认为"大安静大沈寂的死,应该听他慢慢到来。谁敢乱嚷,是大过失。"所以"我"说"我"的老乳母"教我犯了大过,扰乱我父亲的死亡","我要"告知"我"的孩子,在"我"闭眼时,万不要在我的耳朵边叫了。

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做法是让周遭的人在死者闭目前大喊其名字的或对其的称呼,鲁迅对此价值观念和做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死时,周遭人不扰乱其死亡时安静的氛围,才是对死者的尊重。而乳母的教导让"我"遵循传统的价值观念,长大后对乳母的批判,和对孩子的劝导,不仅是自省,更是告诉人们不能被传统封建价值观念给腐蚀。

第七篇《我的兄弟》是对过去做的错事的反省。

《我的兄弟》就是《风筝》一文的前身,"我"毁掉了小兄弟做的风筝,伤害了纯真孩子的心。这件错事"我"记了很久,后来"我"的兄弟都不记得了这件事,然而"我"还是希望得到兄弟的原谅。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不仅探讨了对儿童教育的问题,更是探讨反省的意识。受害者已经忘记了当初的事,然加害者心里仍是不安,仍想求得对方的原谅。即便受害者多年后不介意,然而加害者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后,必须得为当年的错事负责道歉,带着歉意和自省,生活下去。唯有解剖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且承认错误,为当初的错误负责任,得到原谅,人才能真正从过去走出来,走向未来。《我的兄弟》和《风筝》想要表达的意思,便是如此。

然而和《野草》相比,知晓和研究《自言自语》的人可谓寥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从创作背景上来看

《自言自语》创作于1919年8月,正是五四运动兴起后。在"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段时期,学术思想是1917—1927这十年里最解放,创作最活跃的时候。新旧思潮和东西文化在这段时期碰撞激荡,沉睡的年轻人被唤醒,他们怀着理想,带着一腔热血,在大街小巷为国家存亡而奔走。最能代表这个时候的作品之一就是郭沫若的《女神》。可《自言自语》不是挥舞着理想主义旗帜的篇章,而是在新文化运动高潮时的沉思。这种超前的,甚至与潮流逆行的作品自然很难引起当时大多数人们的共鸣。

《野草》创作于1924年—1926年间,此时五四运动已经退潮。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思想启蒙的低潮时期到来,知识分子的呐喊、热血似乎没有为国家带来改变,人们普遍陷入一种迷茫、苦闷的状态中,理性与感伤成为当时的主流。《野草》是鲁迅以散文诗来抒写自己的内心独白,抒写自己的寂寞、绝望和复杂痛苦的产物。这样的产物,自然引起同样彷徨在十字街头,被黑暗现实压迫的觉醒青年的共鸣。

所以《自言自语》和《野草》由于创作背景上的差异,在初期接受上就不一样,《野草》一发现就获得人们更多的关注和共鸣。

鲁迅代表作品散文 鲁迅的散文诗自言自语(4)

二、从主旨思想上看

虽然《自言自语》和《野草》的主题是类似的——对历史、国家、民族、社会、家庭的反省和深刻的自省,但《自言自语》有7篇散文诗,《序》是探讨"过去"的价值,《火的冰》是描写一类外冷内热的人,《古城》赞扬了支持新生力量富有牺牲精神的人,《螃蟹》批判的是封建社会同种人迫害同种人的现象,《波儿》则是告诫任何改革和革命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我的父亲》批判的是传统文化中不人道的价值观念,《我的兄弟》则是对自己所犯错误的反省。《自言自语》的主旨思想并不难以理解,并且多篇内容在鲁迅前后创作中有更具体的展开——《我的兄弟》和《风筝》、《我的父亲》和《父亲的病》、《螃蟹》和《狂人日记》、《古城》和《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火的冰》和《死火》,所以人们会偏向于研究能获得更多信息的后者。

《野草》收录了23篇散文诗,是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是从"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体验中升华出来的鲁迅哲学。《雪》中蕴藏的微薄希望、《墓碣文》中剥露的内心冲突、《影的告别》中写下的自我人格对话、《复仇》中对庸俗群众的复仇和周遭世界的彻底否定,《这样的战士》体现的人生搏斗......鲁迅在《自言自语》最后一节写了"未完",这"未完"落地生根,长成了绵延万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自言自语》作品的主旨思想某种意义上说是更好地体现在《野草》里。

在主旨思想上来看,研究《野草》比研究《自言自语》能更好有效地把握鲁迅思想。

三、从语言技巧上看

无论是《自言自语》还是《野草》,都是鲁迅所创的"独语体"作品。"独语"的世界是与现实相对立的心灵世界,鲁迅吸取了西方象征主义的手法,用联想、象征、变形等手法描绘升华后的心灵世界。

在《自言自语》中,有四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古城》中的古城、老人、青年人、小孩,《螃蟹》中的螃蟹、《火的冰》中将火与冰统一起来的火的冰、《波儿》中波儿养蔷薇一事。《自言自语》的7篇作品篇幅短,但诗情和哲理统一,有着较强的韵律和节奏,体现了鲁迅艺术的独创性。

在之后的《野草》中,这种艺术独创性体现更加明显。"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失掉的好地狱》)表现了朦胧奇诡的梦,"我被翻了几个转身,便觉得向上一举,又往下一沉;又听得盖了盖,钉着钉"(《死后》)是荒诞的情节,"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雪》)是瑰丽的色彩,"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是含义深远的意象......

鲁迅作品特有的语言、节奏、艺术手法在《野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且比《自言自语》中艺术特色更加鲜明,所以人们喜爱且更偏向于研究《野草》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鲁迅"独语体"散文诗的第一部作品,《自言自语》有其独特的阅读和研究意义,它不仅可以了解鲁迅先生在五四高潮期的精神世界,更可以和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相联系,更好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其变化。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阅读、评论、研究《自言自语》这部作品。(一往文学作者:林非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