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1)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西游记开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就得看西游记!

可惜,能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鲁迅说他:实出于游戏。胡适说:玩世不恭之意寓。有了大师的论断,所以西游记的地位一直不高。

现在有许多人对西游记也有大量的解读,或鸡汤文或阴谋论。有些写的非常好,比如吴闲云的《西游记未解之谜》等等,但大多数都是以点带面,绕个大圈子最后把自己套进去,很难自圆其说。

想看明白西游记,首先得搞明白他的作者到底是谁?

西游记的作者绝对不是吴承恩,而是明末最后的天才,他怀才不遇命途多舛,颠沛流离徒然自苦,一生都在悲痛和彷徨的循环里挣扎往复。

苦到极处休言苦,他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写下这本奇书,恣意燃烧着自己的才华,诉说着他曾深爱过的国家与民族的末路。

在童话般快乐与美好的表象之下,触目所及尽是无边无际的孤独、黑暗与刻骨铭心的苦痛。仿佛孤身远涉重洋的过客,见惊涛拍岸,心怀羁旅愁绪万千,禁不住大声哭喊回应。

而今恰逢他诞辰50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祭之!

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2)

电子游戏通常都有通关秘籍,西游记里也有,而且还经常出现,这就是无比重要却被我们忽视的通关文牒。

西天取经要出国,通关文牒就相当于唐僧的护照,由唐太宗亲手颁发,每到一个国家都要盖印花押,到了大雷音寺后要交给如来检查,取完真经后回国还得还给唐太宗验收。

第二十九回里详细记录着唐太宗亲自书写的通关文牒内容:南瞻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尚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

全书的最后一回里,也展示过通关文牒上的印信和顺序: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凉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护照是唐太宗发的,所以第一个印信应该是大唐国印。那么比对之前的书里提到的顺序,不难发现通关文牒里有两个很明显的问题。

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3)

第一个问题,除了出发地大唐国以外,其他的国家全是虚构的。

西游记里曾明确提到过两界山西面的鞑靼国,和高老庄所在的乌斯藏,这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国家。尤其是第六十二回提到了高昌国,贞观三年玄奘途经此国时受到过国王鞠文泰极重的礼遇。

也就是说在西游记的世界里,真实的国家被一笔带过,而故事都发生在虚构的国家里。  

第二个问题,通关文牒上的国印不对,多了一个狮驼国印,少了一个天竺国印。

第七十四回,小钻风道:那厢有座城,唤做狮驼国。他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如今尽是些妖怪。

这说的很清楚,青狮、白象、金翅大鹏把狮驼国的人都吃完了,那这个狮驼国印是哪来的?谁盖的?

少的是天竺国印,第九十四回: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见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

这就更清楚了,人家天竺国王明明已经用了印、押了花字,那为什么天竺国印最后却消失了呢?  

而在国印之后出现的凤仙郡、玉华州、金平府这三颗印信更加莫名其妙,州府之印需要盖吗?之前也走过一些州府,可没见唐僧让人家盖过印啊。

其实通关文牒上的一颗颗国印代表着明朝各个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整本西游记影射的就是整个明朝的历史。

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4)

第一颗,大唐国印:

大唐国印,暗指太宗时代。

总所周知唐朝太宗皇帝是李世民,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明朝也有太宗皇帝,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永乐皇帝朱棣,只是后来的明世宗觉得太宗这个称号不足以概括朱棣的伟大,所以帮他改了个成祖的庙号。

这两位太宗的共同点太多了,首先,都是得位不正!

李世民十九岁跟随老爹李渊和大哥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二十七岁以兵甲削平四海,军事能力强到变态,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大唐都是人家打下来的。

然而长幼有序,按礼法唐高祖李渊立的太子是长子李建成,就算李建成死了,皇位也是人家儿子的,和他李世民没什么关系。

公元626年7月2日,不想当一辈子秦王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和弟弟后,又逼着老爹退位,踩着亲人的鲜血登上了皇位。

朱棣也一样,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基本和皇位没啥关系。事实上早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就算朱标死了还是长子长孙朱允炆当皇帝。所以朱棣也是早早在洪武十三年就藩,到北京当他的燕王去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朱允炆即位后马上开始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就收拾了一大堆叔叔。

眼看就要削到自己头上了,坐不住的朱棣以清君侧之由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苦战四年后,兵临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

说好的清君侧,一不小心把君也清了,朱棣坐上皇位,改元永乐,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除了得位都不正以外,这两位还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双手都沾满了鲜血。

第十一回李世民夜游地府时,先是被李建成李元吉的鬼魂纠缠,又在枉死城里被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阻拦,同行的崔判官说这些是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以及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都是李世民东征西战时的炮灰。

死在朱棣刀下的亡魂恐怕更多,且不说征战四年有多少将领和士兵战死沙场,铁炫、黄子诚、齐泰等等多少忠于建文帝忠于大明的忠臣良将被满门抄斩,倒霉的方孝儒更是被灭了十族。如果真有地狱,这些冤魂应该也放不过朱棣吧!

虽然都是鲜血淋漓得位不正,但好在这两位治理国家的能力都是超一流的。

李世民击败了突厥,扫平了西域,重创高句丽,只用了二十年时间就缔造出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堪称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

朱棣五征漠北七下西洋,国家强盛人民富庶,政治安定文化繁荣。他治理下的永乐时期,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充满活力和开拓精神的时代。

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5)

第二颗,宝象国印:

宝象国,暗指仁宣时代。

朱棣驾崩后,长子朱高炽即位,然而他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了,庙号明仁宗。随后继位的是他的长子朱瞻基,庙号明宣宗。

仁宣两朝史称仁宣之治,既没有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屠戮功臣的恐怖暴力,也没有朱棣在永乐年间清洗建文旧臣的血腥恶毒。

朱瞻基做的最好的就是休养生息,为了避免战争,甚至主动放弃了越南,后来丢了山西都没有再启战端。饱受战乱的国家得到了恢复,一切都回到了正规,大明王朝八风不动,宝象庄严。

宝象国的妖怪是黄袍怪奎木狼,黄袍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木也有说头,朱元璋规定了子孙后代都用五行相生命名,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从朱元璋开始到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为止,木字辈登上皇位的,只有明成祖朱棣、明孝宗朱祐樘、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这四位而已。

黄袍怪奎木狼把唐僧变成了老虎,指的是穿上黄袍的木字辈朱棣把建文旧臣变成了靖难罪人。

后来猪八戒请回了因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赶走的孙悟空,孙悟空一口清水喷去,老虎又变回了唐僧。这是指仁宣时代,靖难罪人们得到了平反,他们的遗孤也被陆续赦免。

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6)

第三颗,乌鸡国印:

乌鸡国,暗指正统、景泰时代。

这一回的故事是唐僧师徒找到了被泡在井里三年的前乌鸡国王,又趁着上朝的机会,当着满朝文武的众目睽睽,轻而易举的把一模一样的现国王青狮怪赶下台,前国王重登皇位。

这暗指发生在正统景泰时代的夺门之变,故事里曾经情若兄弟的乌鸡国王和青狮怪,说的就是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对亲兄弟。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四年,漠北蒙古瓦剌部落再次崛起,首领也先率军十五万,兵分三路入寇明朝西北防线,从甘州到辽东全线告急,大同参将吴浩当场战死。

边境的常规守备已经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全面战争,必须要出动驻扎在京城的明军主力,而这也正是朱棣当年定都北京,天子守国门的意义!

明英宗朱祁镇命令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留守京城,自己带着满朝重臣御驾亲征,不料在各种错误的指挥下,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活捉。

得势不饶人的瓦剌军挟持人质朱祁镇继续进攻北京,打算再来一次靖康之耻。为避免更大的灾难,留守大臣于谦在孙太后的支持下,立监国朱祁钰为帝,改元景泰,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镇就这么变成了太上皇。

紧接着就是著名的北京保卫战,文武百官为了保住性命纷纷主张南迁,朱祁钰畏畏缩缩拿不定主意。还是于谦力排众议,他率领残余的明军浴血奋战,打退了瓦剌的进攻,确保了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

此战后,蒙古再也没能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于谦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对瓦剌来说,失去皇位的朱祁镇也失去了利用价值,土木堡之变一年后,景泰元年,他被也先释放,重新回到了北京。

现任皇帝朱祁钰当然不会让出宝座,就在他犹豫该如何除掉哥哥的时候,于谦却说:天位已定,宁复有它!就此保全了朱祁镇的生命。

于是朱祁镇被囚禁在南宫长达七年之久,不许和任何人接触,这个境遇和被泡在井里三年的乌鸡国王可以说是大同小异,而那个把他推入井中自己当了皇帝的青狮精,指的就是朱祁钰。

景泰八年,乘着朱祁钰病重,武将石亨、大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砸开南宫大门,就像孙悟空和猪八戒把乌鸡国王从井里救出来一样救出了朱祁镇。第二天早朝时,在满朝文武的众目睽睽下,他们又把太上皇朱祁镇重新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乌鸡国里的乌鸡源于民间俗语乌眼鸡,最早见于《金瓶梅》,后来在《红楼梦》里也被使用过很多次,比如探春就说过:贾府的人跟乌眼鸡一样,恨不能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乌眼鸡这个词专指那些为了财产闹矛盾,互相仇视的亲戚。用在争夺皇位的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身上,非常合适。

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7)

第四颗,车迟国印:

车迟国,暗指朱祁镇复位后的天顺时代。

车迟国王极其宠信的虎、鹿、羊三位国师,毫无疑问就是为朱祁镇夺门的三位大功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

其实夺门之变纯属多此一举,当年朱祁钰被拥立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也就是说等他驾崩后,皇位还是会回到朱祁镇一脉。

但在景泰三年,坐稳了皇位的朱祁钰单方面毁约,废了朱见深,立自己的独生子朱见济为太子。

可没想到这个朱见济是个短命鬼,当上太子第二年就病死了。据说此后朱祁钰每晚上都在后宫兢兢业业,但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没能生出个接班人。

西游记里也借文殊菩萨之口指出青狮精被阉割过,调侃了一把朱祁钰在位八年也没能生出个儿子的事实。

当时的情况是明宣宗朱瞻基只有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儿子,朱祁钰这支绝后了,朱祁镇这支自然要继承大统,更何况朱祁镇本来就是根正苗红的皇帝,而朱见深更是众望所归的太子。

所以即便朱祁钰不愿意,但他死后必然是朱见深继位,而朱见深当时只有十一岁,实权还是掌握在太上皇朱祁镇手中。

总之夺门之变完全就是一场骗局,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发起夺门之变的目的并非是要帮助朱祁镇复位,而是出于个人私欲,想要抢占拥立之功,实现利益最大化。

朱祁镇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受了这许多年的苦,现在终于可以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了,他复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诛杀于谦。

原因太简单了,虽然大家都知道是于谦力挽狂澜,保全了大明的安危。但也是于谦带头拥立了朱祁钰,而且朱祁钰废朱见深太子位的时候,还是于谦带头表示同意的。可以说为了大明的江山,于谦直接把人家朱祁镇和朱见深父子俩给得罪完了。

历史记载中是徐有贞背了杀害于谦的锅,可这么大的事,如果没有皇帝的点头,给他十个胆子他也做不了这个主。

朱祁镇还假惺惺的说:谦实有功啊。徐有贞又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朱祁镇这才硬下心,同意杀了于谦。

但杀人总得有个罪名吧,于谦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人家这来的,经济上查不出什么问题,政治上也查不出什么问题,那怎么办?朱祁镇最后终于想出一个意欲迎立外藩的罪名。

迎立外藩的意思是说朱祁钰病重之后,于谦打算从外地请个藩王过来当皇帝。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别说没有这个必要,就算是要迎立外藩,那你到底说出来是哪位藩王啊。

再说什么叫意欲?这个词解释起来意思就多了,说他干了也行,说他只是想想也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和岳飞的莫须有有什么区别?

据说于谦被斩首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沙和尚说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就有七十二个脑袋七十二条性命,可在车迟国时却因为和昏君奸臣的赌斗,孙悟空的脑袋被一刀砍下后又被土地扯住再没能被唤回去,金刚不坏的一条命就这么实实在在的陨落在了车迟国。

孙悟空的脑袋,掉了一颗还能再长出一颗,可于谦的脑袋只有一颗,砍掉了世上也就再没于谦了。

是为,于谦身死,大明车迟。

西游记讲了些什么(西游记到底在说什么)(8)

第五颗,西凉女国印:

算了,太长了,留待明天再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