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访问时说道:“我14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但我从没有跟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这里提到的20岁,应是作者笔误,实际是18岁)。这也是他最早向外界披露自己第一次婚姻。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1)

图丨毛主席个人照

难逃“包办婚姻”的厄运

这个故事还要从包办婚礼说起。何为“包办婚姻”?就是在男女双方都不是基于自愿结合,而是由第三者违背婚姻自由的原则,来包办他人婚姻的行为。

在“包办婚姻”这个词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人们将这种形式称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子女们也不会有什么反抗的情绪,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

以门当户对为基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条件或途径,婚姻当事人只能怀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

后来随着文化新思想的冲击,封建包办婚姻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在正式落幕之前,就算是像主席这样的人物,也难逃被父母安排的厄运。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2)

图丨毛主席休闲之余打乒乓球

那么,毛主席的原配妻子究竟是谁呢?《毛氏族谱》齿录卷十五中说:

“(毛主席)原配罗氏,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时生,宣统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时殁,葬韶山南岸土地冲楠竹堕,酉山卯向。”

根据族谱推算,主席的原配夫人罗氏生于公元1889年10月20日,比毛主席大4岁。18岁嫁到毛家,1910年2月11日因病离世,年仅21岁。

毛家与罗家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据称罗氏家住在湘潭县杨林乡赤卫村楼门前,家庭状况在当时也算富有,家里兄弟姐妹3个。

在老一辈人眼中,两家上两辈都是亲戚,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结为亲家,这不就是“亲上加亲”嘛,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对于罗氏十分满意,他觉得这是一个无论从家庭,还是从品德,以及生活习性上,都与自己儿子十分般配的女孩子。

首先罗氏家庭相对富有,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其次,罗氏身强体壮,在家里,能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针线活也做得很好。在田地里,也一样干活十分干净利索,一点不拖泥带水。家里家外都是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所以毛家对罗氏十分满意。

罗氏不仅干活是一把好手,对家人也十分体贴照顾,与婆婆,弟媳相处得都很好。会帮婆婆料理家务,照顾婆婆的生活起居,也会帮弟媳做一些事情。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3)

图丨1948年毛主席在西柏坡

对主席也十分体贴,为主席洗衣做饭,主席开心的时候,会陪他一起说话,主席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温柔地陪在他身边。所以,这样的妻子,不论怎么说,都是令人十分满意的。

当然,毛、罗两家之所以要结为亲家,除了“亲上加亲”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一:两家住得很近,仅仅只有6里地的距离。这样如果有个什么事,两家商讨处理也会方便很多。

第二:罗家家境富裕,家里又有读书人,有田产。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声望。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个精明人,虽说家境也还算不错,但毕竟是靠劳动生活,他们也年岁已大,辛苦操劳了一辈子。

毛主席的母亲一个人要照顾一家6口人,包括主席的祖父、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兄弟三人、家里还请了长工、短工。母亲一个人要照料这么多的食宿,还要带孩子,下田耕作。所以,母亲需要有一个人来帮她,解决家里的劳力问题。

所以,毛顺生与罗家父母一起包办了这场婚姻,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把这门婚事定下来并完成了所有的手续。换句话说,罗氏成为了毛主席名正言顺的妻子。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4)

图丨重庆谈判合影。前排左起:赫尔利、蒋介石、毛泽东

罗氏与主席结婚后的故事

这种包办婚姻的事情对于年仅14岁,而又年少胸有大志的毛主席来说,心里多少有些不愿意。但毕竟也要顾及家人的面子,就只能被迫接受。

可能这就是“包办婚姻”最让人无奈的事情。虽说成了亲,也拜了天地,但他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与父母做着反抗,不跟父母说话,每天到了饭点才会回家,回家也不怎么跟罗氏说话,晚上就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睡觉。

父母劝说了几次,他都不听,也不愿跟父母多说什么。每天按照自己的节奏,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虽说现在还无法踏出韶山冲这片土地,但他的思想早已飞出了这座山。他相信,随着自己思想的飞跃,总有一天,他会走出这片土地。

1910年,主席决定要走出这片土地了,他要出外面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知识。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下,父亲勉为其难地同意了他继续外出读书。

这是主席第一次离开韶山,到湘乡东山学堂读书。想要到外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确实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他想要逃避现在的生活,对于这种父母包办的婚姻,他始终是抗拒的。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5)

图丨毛泽东、罗瑞卿等人在越秀山(1954年,广州)

在离别的这天早上,罗氏早早就起床为丈夫做好了早餐,即便心里有一万个不愿意,但她始终面带笑意,看着主席吃完早餐。

主席走的时候是毛泽民和他一起乘车去往湘乡的,父母一同将他送往车站。罗氏开始也和父母一起出去将丈夫送上车,但中途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悲伤,转身跑回家哭泣了起来。

罗氏对毛主席是有感情的、她一直觉得,虽说现在丈夫不是很喜欢她,但终有一天,她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丈夫,让丈夫喜欢上她。她也不希望看到丈夫因为这件事一直闷闷不乐。

其次,她觉得自己也是明媒正娶到毛家的,是双方父母都认可的一段婚姻。所以,她始终坚持“生是毛家人,死是毛家魂。”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6)

图丨毛主席坐在黄河边视察

主席走后,罗氏虽然生气,但她还是每天勤勤恳恳地照顾着婆婆和公公,为毛家辛勤地劳作着,没有一句怨言。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婚后寂寞孤独的生活。

1910年,也就是主席离开后的第二年,罗氏因患细菌性痢疾,不幸去世,年仅21岁。这一年,主席17岁。

罗氏在毛家度过了人生旅程中短暂的最后三年,主席也没有回来参加她的婚礼。但他还是将其安葬在了自己已选定的百年后的墓地旁。

用实际行动弥补对罗家的亏欠

从实际情况来看,罗氏与主席之间的这段感情是不幸的,但这样的事情在当时那个年代,是最正常不过的。他们也不过是那个传统制度下的其中两个受害者而已。

虽说对于这门“包办婚姻”是排斥的,抗拒的,甚至是不愿提起的,但他对于罗氏是记着的,并且在后来也一直与罗家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7)

图丨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与祖国花朵站在一起

对于罗氏与主席的这段婚姻,美国作家、记者索尔兹伯里1985年在《长征秘闻》一书中写道:

“毛十五岁时,他父亲曾强迫他与一个比他大四五岁的女子结婚。他出于礼仪参加了婚礼,但拒绝与她接触。由于这桩不圆满的婚事,这个女子的名字始终没有透露过。”

美国作家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

“可怜的毛泽东呆若木鸡。出于某种考虑,泽东有礼貌地接受了这种生硬的可怕的仪式,他规规矩矩地向每位来宾磕头。惊恐万分的新娘被揭去红盖头,像新买来的商品第一次接受检查。但是他绝不与这位比他大4岁的新娘住在一起,并发誓说决不碰她一个指头。”

在族谱中,罗氏还是被列为主席的原配,“杨氏”为“继配”,“贺氏”为“再娶”。这也足以看出,乡亲们在修撰《毛氏族谱》时,并没有忘记罗氏。而且还将主席与杨开慧生的第三个儿子作为罗氏的儿子。

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任何事情面前,女性只能选择顺从,没有反抗的余地,当然也没有这一项选择。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也是女性的悲哀。

其实主席不愿意承认这段感情,与罗氏并没有关系,他只是对这段感情本身不满,对这种婚姻形式的不满。而对于罗氏,他其实也一直心怀愧疚,从后来的几件事就可以看出。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8)

图丨毛主席与机要秘书张玉凤

首先第一:建国之后,罗氏的表哥在小学做了老师,刚好毛岸英要回湖南一趟。主席特地交给他二十万旧币与一些礼品,委托儿子务必送给罗氏的表哥。

其实并不仅如此,因为表哥家境困难,主席多次给他汇去生活用品和一些粮食,其中一次直接汇去200万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200元钱)。当时王淑兰在韶山招待所工作时,他还多次叮嘱,要王淑兰一定要抽时间多去看望罗家,能帮点什么就帮点什么。

第二就是在1925年时,主席在湖南搞农运。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回去看望罗氏的父亲,会带去很多生活用品,也会坐下来跟老人聊聊天。

罗父亲每次见主席来,都十分开心。会跟主席讲很多近几年发生的趣事,一边说一边还手舞足蹈的,开心得像个孩子。每次提到罗氏,父亲多少还是有些难过,嘴里念叨着:“她挺苦的……”

后来建国之后,主席还曾写信邀请罗氏父亲到北京来,但当时老人已经不在了。1943年12月因病离世,这也成为了毛主席心中的一个遗憾。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9)

图丨毛主席与身边护士与理发师合影

第三件事情是后来罗氏的表哥给主席写信,希望可以到北京看看。主席在收到信后,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回信道:

“石泉兄,信收悉,很想念你,承蒙关注,甚为感谢!”

不久,表哥就携主席的回信来到北京,与主席畅叙旧情。

后来主席也写过很多有关婚姻与女性的文章。他讲述了中国旧婚姻制度的弊端,提出问题的关键。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张男女平等。这也正是主席的伟大之处。

毛主席的一生最爱

在主席的心中,他始终认为杨开慧才是自己的第一任妻子。

杨开慧出生于1901年,1921年加入我党,1923年,跟随主席从事革命活动。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10)

图丨杨开慧

她的父亲与母亲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杨昌济先生和向振熙女士。杨昌济在毛主席心中,是影响一生的恩师。他每次都会将恩师翻译的书籍全部抄录下来,然后精心研读,并写下几千字的笔记以及读后感。

后来主席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一职,也是在杨昌济的帮助下抵达北京。也是在这里,开启了他与杨开慧的爱情。

其实在主席还是杨昌济的学生时,杨开慧就对毛主席十分熟悉了。原本就并不陌生的两个人再次相遇,会经常在一起聊天,学习与讨论。

杨开慧还会将自己写的学习笔记与日记拿给毛主席看。就这样,两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杨开慧赶回长沙。主席在安顿好一切后,也赶往长沙。曾经那个站在他背后支持他,为他撑腰的英雄,还不满50岁就离开了人世,主席的内心十分悲痛。他与杨开慧以及其他姊妹一起守灵,操办恩师的后事。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11)

图丨杨昌济

1921年两人结婚,杨开慧跟随丈夫征战各地,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2月,他带着仅仅只有2岁多的儿子毛岸英,还有1岁多的毛岸青,陪丈夫回到韶山。

一边照顾主席以及其父亲的日常生活,帮助主席整理文稿,接待客人;还会跟随丈夫到贫民家里,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道理。

1927年10月,主席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以及保姆回到板仓。因为政治环境险恶,关山远隔,夫妻俩从此断了联系。

在主席36岁这天,杨开慧看似十分正常,但此刻她的内心十分悲伤。她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望着窗外,她的脑海里开始浮现两个人在一起的种种细节。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12)

图丨毛主席与杨开慧合影

回忆父亲曾以毛主席为骄傲,经常在别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得意弟子,到后来两人再次相遇,主席经常鼓励自己,无论什么时候,他永远都以人民的利益为主。

而他自己呢,现在是否一切安好,身体怎么样?她不由地说开始思念起自己的丈夫:“不知道你现在过得怎样?我一个人在家十分寂寞。你在那里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今天是你的生日,我在家里烧了一桌子的菜,等你回来。”

何止是杨开慧思念自己的丈夫,毛主席也十分思念自己的妻子,他多次给妻子写信,但都是有去无回。直到1930年11月中旬,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1930年10月24日晚上,一群人冲进长沙县板仓的杨宅,将杨开慧与8岁的毛岸英,以及保姆陈玉英一并推上车,这一天是毛岸英8岁生日。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13)

图丨杨开慧与毛岸英、毛安青合影

他们被拉往长沙城司禁湾陆军监狱署,采访员先是问了杨开慧的一些基本情况,后来突然话锋一转:“你为什么要做共产党,你知道你犯了法吗?”

“犯法的不是我!”杨开慧淡定的回答道。

“只要你能悔过自新,就不会面临生命危险。”采访员大声说。

“我誓不屈服!”杨开慧坚定的回答道。

“那你还有什么话要说?”采访员再问。

“我的话说完了!”杨开慧的每一次回答,都简短有力,她的面部表情镇静而严肃。

杨开慧入狱后,审讯官多次逼问杨开慧,并表示只要杨开慧愿意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重获自由。但杨开慧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简短,但充满了力量:“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14)

图丨杨开慧墓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四五个人押往执法处长李琼的面前,他们用麻绳紧紧地绑住杨开慧,将其架到车上,向识字岭刑场走去。

杨开慧从始至终一句不吭,但她的眼神却十分坚定,从容地走下车,径直走向一处较高的坟堆。

随着砰砰两枪,杨开慧倒地而死。行刑队伍看了一眼杨开慧的尸体,转身离去。但到了中午,突然有两个人跑进来大喊:“上午打的那个女人没死!”“马上去补枪!”

姚楚忠提枪带着两个士兵,直奔识字岭。杨开慧的尸体浸透了一大片血迹,两只手深深地抠进了泥土里,她的嘴里含满了泥沙。血还在不断地流。

但姚楚忠来到识字岭,对着杨开慧举起驳壳枪,砰砰又是两枪。这一年,杨开慧29岁……

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毛泽东在杨开慧之前)(15)

图丨杨开慧墓碑。毛主席专门为杨开慧写的一首词《蝶恋花》

1929年,杨开慧曾在回忆录中谈起自己与主席谈恋爱时期,回忆道:“我从没有想到自己能有如此的幸运,不敢想象自己能够得到一个我爱他,他也爱我的人。”

“看过他这个人,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故事,我深深地被他吸引。但我从不奢求与他结婚,后来他给我写了很多信,也做了很多让我十分感动的事情,但我始终不敢相信,我竟是如此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