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兵

一直以来,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感知影像中真实的万般世界,是影视编创者追求的目标。近日,一部名为《龙岭迷窟之最后的搬山道人》的探险类网络互动剧,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该剧以交互的观剧方式,带给观众游戏闯关般的视听体验,颇有变革意义。

沉浸式实景大型游戏互动剧(互动剧的游戏体验与真实感知)(1)

《龙岭迷窟之最后的搬山道人》海报

在交互中体验游戏

《龙岭迷窟之最后的搬山道人》是网剧《龙岭迷窟》的衍生剧,剧情内容接续了《龙岭迷窟》中雪莉杨对外祖父鹧鸪哨的回忆,讲述年轻的搬山魁首鹧鸪哨寻找雮尘珠的探险故事。虽然脱离了原剧的故事设定,但是丝毫不减寻宝过程的惊险刺激。

作为一部探险类互动剧,“互动”成为该剧的重要特点。所谓“互动”(又称“交互”),指的是观众从传统电视剧的单线叙事模式中解放出来,与剧情即时交互,并借助计算机编程技术操控剧中人物的戏剧行动,观剧体验犹如“打怪升级”。具体在该剧中,观众要化身为主人公鹧鸪哨,在剧情的关键节点根据屏幕显示的选项为鹧鸪哨选择行动路径,以完成寻找雮尘珠的终极任务。主动嵌入的观剧方式,一改以往被动的欣赏模式,让观众调动全部身心进入惊心动魄的探险之旅,这意味着观剧模式与创作内容的变革。

一方面,观众的直观感知与观剧模式发生变化。在互动剧中,化身剧中人的观众已经由传统的“看者”转换为游戏的“玩家”,由被动的“静态观剧者”成为主动的“动态互动者”。观众被创作者赋权后,能够通过抉择剧情节点把控故事的内容走向,需要时刻保有理性思考,不再是尽享视听感官刺激的“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互动剧在内容层面变革了设定剧情走向的创作规则。观众身份的转变,意味着创作者要适应从“受众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的创作模式,倒逼创作者从玩家角度重构剧情内容和叙事节点,以提供更多元的剧情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抉择。在紧要关头,观众根据屏幕的指令和选项,主动抉择人物的行动路径。剧中,不同的选择,将开启六种不同的剧情内容和故事结局。由此,“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多元审美接受得以真正实现。

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可以灵活地设计各种精巧的细节与内容深度绑定,既扩充了游戏(剧情)容量又强化了品牌效益。比如,在游戏关卡中设置与“鬼吹灯”系列相关的“彩蛋”,或在墓室的东南角点蜡烛,或为千年女尸捆尸索,将单一作品与品牌相关联,让观众亲身参与到“摸金文化”的探险世界。又如,设计类似游戏数值系统的“执念值系统”,与鹧鸪哨的人物价值观勾连,成为强化人物性格的新手法。

沉浸式实景大型游戏互动剧(互动剧的游戏体验与真实感知)(2)

《龙岭迷窟之最后的搬山道人》剧照

在游戏中感知真实

其实,建立观众与影像互动的观影模式并不新鲜。早在1967年,世界首部交互电影《自动电影》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展映,导演杜拉兹为每位观众的座椅上配置红绿按钮控制器,根据红绿键的投票数更换不同胶片。二十余年后,配备控制摇杆的互动电影I'm Your Man 在北美上映,观众通过摇杆决定情节。时至今日,在网络视频上发送弹幕,成为观众跨越时空的交流互动方式,《古董局中局之佛头缘起》《拳拳四重奏》《黑镜:潘达斯奈基》《马赛克》等国内外的互动剧尝试之作频频出现,影像游戏化已然成为追求真实体验的观剧模式。

目前,互动剧的真实感知主要来源于影视游戏的沉浸式体验。从直观感受来看,游戏互动的观剧体验赋予观众双重视角,使观众更多元地理解剧情。一方面,通过摄影机的平视角度,与主角视线持平,赋予观众第一人称的主观视角。同时,融入交互体验的游戏思维,由观众代替主角自主地触发更多元的故事走向;另一方面,观众要在关键时刻进行理性选择,排列组合剧情的多种可能。因而,在思维上被赋予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由此,互动剧以游戏的方式赋予观众主客观的双重视角,重叠了剧中设计游戏与现实参与游戏的双重身份。

沉浸式实景大型游戏互动剧(互动剧的游戏体验与真实感知)(3)

《黑镜:潘达斯奈基》海报

正因互动剧的观众能够与主角共享视线,所以在叙事结构层面,观众自然带着主角的情感情绪参与剧情的设计。比如,该剧的鹧鸪哨是悲剧英雄,他承担着救赎族人命运、传承家族使命的任务。观众先通过抉择关卡选项,操控人物行为并认同鹧鸪哨的选择;随后,代替鹧鸪哨逐一完成单项游戏任务;当游戏体验增多后,逐渐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命运,最终完全与角色同化,推动剧情向合乎人物性格的方向发展,最终塑造出鹧鸪哨“意难平”的悲情形象。因此,互动的真正最终目的是实现充分理解人物角色的叙事功能。

更重要的是,互动剧是在既定的人物性格和叙事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若干剧情选项,所以传统的线性模式依然奏效。但是,叙事的连贯性借助游戏交互的直接性得以强化,观众自始自终沉浸在故事中,与主角一同经历从“平衡-打破平衡-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真切地进入到影像时空中,与创作者一同创造意义。因此,在现实的游戏感知中,观众更加透彻地理解剧作的意义。

现实是一条文化基准线,创作者在假定性基础上尝试无限地扩展逼近现实的途径,是追求艺术真实性的表达方式。我们似乎可以预见到,影像的形态将在不远的未来进一步升级,观众感知影视的方式会越来越贴近真实。在人机互动的时代,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生物科技和影视语言,那么,观众就能在视听陈述与审美体验中感知超越现实的真实维度,“可闻可见”的传统观剧方式也将转向“可控可感”的趣味模式。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系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