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林维、杨琼 摄影:谷君义):电影《血战湘江》6月底在全国各大院线公映,观众期待已久的年度战争大戏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自上映以来,《血战湘江》不仅赢得了好口碑,而且收获了较高的上座率。14日,《血战湘江》剧组来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记者、编辑们分享、交流创作体会和感受。这部电影有哪些精彩之处?主创们在现场又透露了哪些拍摄细节?我们一起来看看。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1)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2)

《血战湘江》讲述了红军长征中冲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故事,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的光辉形象,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给红军造成的惨痛损失,生动表现了红军34师官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奋力掩护中央红军渡过湘江的英雄事迹。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3)

导演:湘江战役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起点

湘江战役,不像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红军其它著名战役那样早就被创作成各种文艺作品,为大众所熟知。史料记载,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在很多人看来,湘江战役对于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场败仗。

不过在导演陈力看来,湘江战役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起点,湘江战役直接导致了遵义会议的召开,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正是有了湘江战役,才有了长征的胜利,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拍摄湘江战役的故事,本身也是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4)

电影拍摄:真枪实弹 真实细节 = 史诗巨制

导演陈力还透露,《血战湘江》的战争场面全部是演员现场真实拍摄,动用兵力7600余人次、群众35000余人次,2吨TNT炸药、80吨汽油,包括保剑锋、张一山、耿乐等在内的许多青年演员都经历了受伤等严峻考验,但都坚持拍了下来。

片中毛泽东的扮演者王霙在演艺生涯中曾60余次饰演毛主席。在他看来,《血战湘江》这部戏是导演抠戏抠得最认真的,包括姿态、形体甚至说话的逻辑重音,她都会注意到,有一场走路的戏甚至拍了11条。而这样的细致也成全了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用王霙的话说,就是“一个忍辱负重的毛泽东、一个得民心、得军心的毛泽东”。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5)

知名男演员孙维民饰演毛泽东身边的老裁缝,是本片中的“温情担当”。他在电影中奉献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客家歌曲,让观众印象深刻。孙维民说,片中的老裁缝带着自己4个儿子参加红军是出于坚定的信仰,要把这种信仰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并传递给观众,正是演员的责任。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6)

电影党课:让今天的年轻人和昨天的英雄对话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7)

在现场,近百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员工与《血战湘江》的主创人员就电影本身以及长征精神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年轻的记者、编辑们表示,在电影中牺牲的烈士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生命虽然戛然而止,但通过《血战湘江》这部电影,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再次被激活,能够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血战湘江心得体会(对理想的历练和坚守)(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