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说得真好,也是古今往来很多君子贤人立身处世之道,不可不动,也不可盲动。“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身怀绝技,他们是看准时机的,不会盲目做出选择的: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山”,靠自己的才华来辅佐明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如果这时天下昏暗,君王昏聩,就隐于世,碌碌于凡人一个。

君子藏器于身利于行(大智慧君子藏器于身)(1)

当然,即使是隐,也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之说。

“小隐”是人们最为熟悉,也最容易出名的,这也为那些为博出名的“假隐士”们,开僻了“终南捷径”。《新唐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

自此以后,许多人都效仿卢藏用,隐居在终南山上,以唐朝为最。像为我们所熟知的杜甫,李白等人,在他们的前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李白,受到唐玄宗诏见,更是发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感慨。

早先,我们最为熟知的“卧龙先生”:公元197年(建安二年),诸葛亮叔父诸葛紊玄病故。在江南诸名土的挽留下,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襄阳城西的隆中山村定居,过着“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

耕作之余,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因而被江南名士庞德公称为“卧龙”,称他的侄儿庞统为“凤雏”,与诸葛亮齐名。从此,诸葛亮被号称“卧龙先生”。

君子藏器于身利于行(大智慧君子藏器于身)(2)

所以,这些人的“小隐”不是说,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他们无时不刻地关注天下动态,“待时而动”。当汉末大乱,刘备三顾茅庐,问询天下大计,亮见其诚,遂“出山”成就天下三分的局面。

“中隐于市”,就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不显山露水,但“时穷节乃现,危难见英雄”。比如,早先荆轲,早年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遂成就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如果不是遇到燕国的生死存亡的大事,荆轲充其量就是个游侠,行走于江湖,不会为我们所知。

君子藏器于身利于行(大智慧君子藏器于身)(3)

“大隐隐于朝”,就是那些处于庙堂之上,不为声名所累,还能有所建树。这个有异议,因为毕竟已经为官了,似与隐不相符。但要知道隐士不拘泥于形式,所以隐于朝堂之上才是“大隐”。

这里的典型代表,当数东方朔的“大隐”就是避世金马门,隐居于朝廷。东方朔虽身处卑微的如同倡优的郎官地位,仍然不断地直言极谏。谏起上林苑、贺杀昭平君、谏杀董偃、谏戒奢侈,直至死前谏远巧佞等,实属不易,稍有不慎,则引火烧身。

君子藏器于身利于行(大智慧君子藏器于身)(4)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为做人处世之道;而“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则是君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