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美人鱼伊娃(黑雪公主黑美人鱼)(1)

迪士尼电影《小美人鱼》(2022)于2021年7月杀青,原著中红头发白皮肤的小美人鱼改由黑人演员饰演。图为该片先导海报。 (资料图/图)

2021年7月,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小美人鱼》的同名真人电影宣布杀青。女主角“小美人鱼”爱丽儿的扮演者,黑人女演员海莉·贝利在网上发文,感谢剧组的努力与付出。海莉·贝利曾在网上引发争议——她的形象与安徒生原著以及动画电影中的小美人鱼形象存在较大差异。

无独有偶,此前迪士尼公布的真人电影版《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女主角白雪公主由拉丁裔混血女演员瑞秋·泽格勒出演,同样“颠覆”了原著中白雪公主的形象。对此,泽格勒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写道:“是的,我是白雪公主。不,我不会为了角色去漂白皮肤。”泽格勒随后删除了这条推文,却平息不了网友们为此展开的论战。

黑色美人鱼伊娃(黑雪公主黑美人鱼)(2)

电影《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2022年版白雪公主扮演者(左)与1937年版(右)。 (资料图/图)

在迪士尼将要推出的真人电影《彼得·潘与温蒂》中,主演的人选延续了这种方式——《彼得·潘与温蒂》中的仙子“小叮当”,将首度由黑人女演员雅拉·沙希迪出演。

如果说迪士尼的这种种做法,还可以解释为“全世界所有的女孩小时候都幻想过自己是白雪公主,小美人鱼……所以迪士尼这种选角也有对的地方”,那么近期欧美其他的一些影视作品,则只能用“行为艺术”来形容了。

由索尼影业集团投资制作的《灰姑娘》将于2021年9月3日在线上首播。在这部影片中,神仙教母,这一在原著中为灰姑娘参加舞会提供礼服、水晶鞋和南瓜车的重要角色,将由黑人男演员比利·波特出演。

在2021年6月1日播出的英国迷你剧《安妮·博林》中,黑人女演员朱迪·特纳-史密斯出演了女主角,亨利八世的第二个王后,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安妮·博林。在电影评分网站IMDb上,该剧的评分一度低至1.1(满分10分)。

更早之前,由网飞出品的奇幻剧《天命之咒》中,亚瑟王这一角色的扮演者是黑人演员德文·特雷尔……

新出的影视作品在选角上纷纷向黑人演员倾斜。已经成为经典的影视作品,同样面临着异于往日的审视和批判。

就在2020年BLM(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最火热的那段时间,《老友记》的主创之一玛尔塔·考夫曼在一档线上节目中边流泪边道歉。她承认,自己当时在“种族多样性”上做得还不够:“如果当初我能知道今天发生的一切,我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定。”

曾经荣获八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乱世佳人》,则因黑奴相关情节在流媒体平台HBO Max紧急下架。半个月后,HBO Max重新上架《乱世佳人》,在影片之前添加了两段免责声明的视频。其中一段视频为美国非裔电影专家杰奎琳·斯图尔特关于影片的说明。斯图尔特在视频中表示“你将看到的是史上最为恒久流传的电影之一,但它从宣布开始制作的那天起,就多次被抗议”“观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人不适,甚至痛苦。但让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以原版形式让观众观看和讨论,仍然是很重要的。看这样的电影能让观众回想它们的价值、好莱坞的历史和流行文化如何展现一个过去的时代”。另外一段视频则是2019年TCM经典电影节上,针对《乱世佳人》留下的“复杂遗产”进行的,长达一个小时的小组讨论。

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这些事例,都指向了正在欧美愈演愈烈的政治正确运动。

必须用更大的声音,更激进的观点

从1990年代开始,“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这个词在美国逐渐被广泛用于公众领域。在现在的语境下,政治正确一般指的是在言辞、行为、政策中避免对社会某些群体造成冒犯的意识,并与黑人民权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社会运动,以及和平主义、环保主义等议题结合在了一起。

由于网络和个人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个体的遭遇现在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广泛关注。而且,这些发展使得普通人对少数群体的遭遇有更多的了解和感受,也使得人们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政治正确的活动当中。

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生活,也更多地关注其他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动态。这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就使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所说的耻感文化(Shame Culture) 更为明显。即,当很多人参与政治正确活动时,每个人都面临着以实际行动或者在社交网络上表态的压力。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使得单就人数和规模上看,现在是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峰以来,美国民权运动的又一次爆发。但是当下美国这场全国范围方兴未艾的政治正确运动,与二十世纪那场黑人民权运动有着非常大的的区别。

二十世纪那场黑人民权运动,对抗的是美国法律层面的种族隔离制度、种族歧视以及对黑人选举权的剥夺。当时民权运动的主要群体,是以美国黑人为主体的各个民权团体。他们有着明确的领导人和组织结构,有着明确的纲领和诉求,能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型抗议活动。

而现在的政治正确运动,面对的是无处不在的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不公的“潜规则”。这就使得这项运动必然非常复杂而又琐碎,难以形成统一明确的诉求和纲领。

就连弱势群体本身,都是一个很复杂的统称。据维基百科,弱势群体包括LGBT(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士)、少数族裔(以非裔、拉美裔为主)、非法移民、非泛基督教的宗教(理论上包括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在特定条件下单指伊斯兰教),甚至延伸到动物群体。而且这些群体内部还在不断分裂、细化,同时还不断有新的群体被拉入“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而这其中每个群体遭遇的境况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甚至相互矛盾抵触。

这就导致这场政治正确运动成为众声喧哗。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可发声的环境,一方面壮大了运动的声势,另外一方面也加剧了混杂的局面。于是,在这场政治正确的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以BLM为口号的全美范围的活动,可以看到针对弱势群体所遭遇的不公或者受害事件的网络讨论和线下活动……

引发这些活动背后的不公当然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活动本身当然也是有着正面意义的。但是这些活动看上去,更像是对于一个个独立事件的宣泄式的应激性反应。

由于没有明确的纲领性的诉求和目标,这种应激性的活动必然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中逐渐被激化、加强。而充斥着各种声音和观点的网络和现实环境,也促使这些活动的参与者必须用更大的声音,更激进的观点,更激烈的行动来彰显自己的存在。包括耻感文化在内的诸多因素造成的压力也使得参与者不得不更加“正确”。否则,就会像J·K·罗琳那样,前一秒还是政治正确阵营的中坚力量,下一秒就被指责“恐跨”,成为政治不正确的典型。

就这样,当今欧美的这场政治正确运动变得越来越“内卷”。

容不得批评和质疑

本文开头提到的,就是这场内卷的运动在好莱坞的展开。

影视娱乐业,运作的是投资可达数亿美元的影视剧项目,单部片酬可达上千万美元的明星。这个行业极度依赖曝光率和大众形象,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受众都是广大普通观众。而欧美发达的影视娱乐业,让观众有了太多的选择,使得任何的负面或者争议性的消息,都有可能推着观众去看另外一部作品。

因此,政治正确的禁忌,对于影视公司来说,自然是绝对不能去碰的红线——不仅不能去触碰,还要让自己越“正确”越好。

正如齐泽克在谈到“西方白左为何喜欢羞辱贬低自己”这一问题时所说的:“通过自我贬低和羞辱,西方白左可以制造新的普适价值的制高点,借此制高点获得裁判他人和为他人作决定的权力。”

在资本巨头手中,政治正确成了一个可以带来巨大利益的工具。本应为弱势群体发声的运动,成了一场变了味的政治正确秀。

黑色美人鱼伊娃(黑雪公主黑美人鱼)(3)

电影《小美人鱼》2022年版小美人鱼主演(左)与1989年版小美人鱼。 (资料图/图)

以迪士尼的真人版《小美人鱼》为例,在海莉·贝利将出演爱丽儿的消息一经公布,就获得了包括玛丽亚·凯莉、哈莉·贝瑞和克莉丝汀·泰根在内的名人以及许多粉丝的赞扬。随后,海莉·贝利在个人社交网站上发布了一张经过编辑的爱丽儿的图片。这张图片将原来白色皮肤、红色头发、蓝色眼睛的爱丽儿修改为了深棕色皮肤、黑色头发、黑色眼睛。并且附上一句话:“梦想成真”。

这一举动又一次引来影视界名人和粉丝们纷纷祝贺。格莱美奖得主玛丽亚·凯莉在个人社交网站上说道:“我和我的孩子们对艾瑞尔的解放感到非常兴奋。”另外一位粉丝则写道:“(迫不及待地)想让我未来的女儿与像你哈莉这样强大的标志性女性在一起,我为你感到骄傲。”

叫好声中,也有人对海莉·贝利偏离了原作中爱丽儿的形象表达了不满和质疑,并在网上发起了#这不是我的爱丽儿#的话题。但是这一举动遭到了海莉·贝利和《小美人鱼》电影的支持者们的激烈反击。

迪士尼旗下的电视网络Freeform发表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声明,表达了对海莉·贝利出演的小美人鱼支持。在这份声明中,那些表达不满和质疑的人,被Freeform称作是“可怜的、不幸的灵魂”。而在网络上,这些质疑者们更是直接被贴上了“疯狂的种族主义者”的标签。类似于“如果你反对一个黑人扮演爱丽儿,那你一定是种族主义者”“任何在推特上发布#不是我的爱丽儿#的人都应该为自己感到羞耻”的言论层出不穷。

随着这些争论在网上不断升级,迪士尼几乎没有花费任何宣发经费和资源,就使得《小美人鱼》这部影片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同时,在现在西方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这些所谓的“争论”“质疑”,几乎不会对迪士尼造成任何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反而会让迪士尼显得更加得“正确”。

就这样,仅仅是一个女主角人选的决定,就让迪士尼收获了政治正确的好名声,影片的关注度,以及一大批战斗力极强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出于自豪和心理认同感,不仅会自发地为《小美人鱼》做宣传,在《小美人鱼》上映之后大概率也会去贡献票房。

此前同样由迪士尼出品的超级英雄电影《黑豹》,就是这套操作的成功先例。对比其他漫威超级英雄个人电影,《黑豹》有着明显高得多的讨论度和口碑。这样一部完全架空的超级英雄电影,主角的黑人身份和背景,就足以引发很多美国黑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黑豹》北美地区历史票房第四的成绩,也足以证明,这么做可以获得足够的商业回报。

问题在于,在面对《小美人鱼》这样“正确”的电影时,正常的电影评价体系已经不再适用了。这样一部几乎所有的戏份和故事都集中在女主角爱丽儿身上的电影,对它的评价也必然是主要集中在女主角身上的。但是面对该片战斗力极强的支持者,任何关于影片或者女主角的非正面评价,都极有可能像之前对海莉·贝利形象的非议那样,被冠以“种族主义者”的标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影评人愿意冒着风险去客观公正地去评价这部电影呢?

真关怀与假关怀

这种强行政治正确的做法,对弱势群体本身也有害无益。

弱势群体之所以被称为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不公。在美国,黑人社区普遍存在犯罪率高、贫困、受教育程度低、失业率高等问题。亚裔则会遭遇“亚裔配额”,即在教育与职场里有意限制亚裔比例的现象。而LGBT群体则会在日常的求学、求职和工作生活中遭遇歧视与不公。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而且亟待解决的。

面对这些问题,真正想要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影视作品,会真实客观地去展示他们的生活现状,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让观众意识到,这些弱势群体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真的需要得到关注,处境真的需要得到改善。

比如美国历史频道2016年制作播出的迷你剧《根》,就讲述了一个被白人贩子掳到北美当奴隶的黑人的家族史。剧集从非洲的自由人生活开始,呈现主人公和他的子孙在美国奴隶制下的苦难历程,以及这个家族获得自由后的经历。再如2020年上映的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以重复加碎片式的感官叙事手法,展示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真实生活,反映了疾病对于整个家庭造成的困难和负担,让人感同身受。

一部优秀的商业影视作品,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剧本故事的打磨上,会根据作品故事内容选择能够塑造剧中角色的演员人选,加上与之相称的配乐、服装、道具、摄影等工作,制作出能够人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其中的作品。这才是对观众负责,对作品负责的做法。

比如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男二号瑞德,作为整部电影中故事的讲述者,他的戏份是非常多而且重要的。但是从来不会有人像对待这几年新出的那些强行政治正确的影视作品那样,去抱怨这个角色由黑人演出。因为不管是瑞德这个角色本身,还是摩根·弗里曼的演出,都是非常出色,而且与整个故事水乳交融的。

又如2019年HBO出品的,改编自DC同名经典漫画的超级英雄剧集《守望者》。在这部剧集中,有包括女主角在内的大量黑人角色,甚至连曼哈顿博士都被颠覆性地设置成了黑人。但是在这里看不到像《小美人鱼》那样的质疑和争论,没有人去抱怨最初是白人科学家的曼哈顿博士被“染黑”,也没有什么“不是我的曼哈顿”之类的言论。这是因为剧集本身合情合理的剧情和设定,再加上演员们出色的演技,让整部作品看上去是符合逻辑,真实可信的。

再如2015年由网飞出品的科幻剧集《超感猎杀》。剧集中有白人、黑人、韩国人、西班牙人、印度人等等,他们有着不同的取向,剧集中的场景更是遍布世界各地。但是这也不会让人感到在强行政治正确、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因为这部剧讲的就是来自不同城市的八位陌生人,他们身份不同,取向不同,但是又必须齐心协力,杀出一条生路,找寻超感真相的故事。

那为什么像《小美人鱼》《安妮·博林》这样的作品,就会引起强烈的争议和质疑呢?因为这些看似“正确”的作品的背后,实际上是资本巨头的贪婪与傲慢。

政治正确在这些资本巨头眼里,只不过是一个可以带来名声和利润的工具罢了。而那些弱势群体,在他们看来也不过是自己的娱乐业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

由于傲慢与贪婪,他们想要收割这些弱势群体的消费,但是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去真正了解这些群体真实的情况和诉求。这就使得他们制作不出那种能够反映弱势群体真情实感的作品,只能采取最简单粗暴、花费最小的方式:那就是像《小美人鱼》《安妮·博林》这样,强行改变主要演员的身份、肤色,以此来标榜自己的“正确”。

这种做法完全不顾作品本身的价值和内容,完全是生硬的资本作秀的产物。它不仅违背了影视作品创作的一般原则,也在挑衅普通观众的常识和智商。这样的作品必然会让人感到尴尬与不适,也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争议与质疑。

黑色美人鱼伊娃(黑雪公主黑美人鱼)(4)

英剧《安妮·博林》(2021)主演(左)与历史上的安妮·柏林(右)。(资料图/图)

“政治正确秀”的破绽

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政治正确这个标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迪士尼这样的资本巨头的所作所为,就能更加清晰地看出这其中的猫腻与荒诞。

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近几年一直是全球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电影市场,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迪士尼这样的影视业资本巨头近几年一直在努力讨好中国大陆观众。但他们的做法充满了刻板印象的符号性的标签。

比如真人电影《花木兰》。这部据说投资高达两亿美元、“专供”中国大陆的电影,最终却仅获得了不到七千万美元的票房。不仅如此,《花木兰》在大陆的口碑也同样糟糕,豆瓣评分仅4.9(满分10分)。很多网友认为这部想要主打中国故事牌的电影“对中华元素胡乱拼凑,角色和叙事也存在漏洞”“只符合好莱坞的审美”“浓浓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

而迪士尼下一部将要上映的,带有中国元素的超级英雄电影《尚气与十环传奇》,更是还没有上映就在国内引发了大量的争议。

《小美人鱼》和《花木兰》,《黑豹》和《尚气》,十分相似的策略,却收获了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背后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文化是有着完整传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的。那种打着刻板印象的标签、骨子里仍是传统的西方审美和价值观的作品,中国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出其中的虚假与尴尬。这样的作品乏人买账,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之下,由于历史原因,美国黑人一直以来的遭遇,使得他们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需求格外强烈。正因为此,他们才会对《小美人鱼》《黑豹》这样的作品产生强烈地自豪感和认同感。尽管那只是资本巨头制造的一个个虚假的幻象。于是,他们心甘情愿地投身这场资本巨头的“政治正确秀”。

最终,迪士尼这样的影视业资本巨头获得了“正确”的口碑和巨额的利润;像海莉·贝利和朱迪·特纳-史密斯这样没有什么演技和表演资历的R&B歌手和模特,获得了主演大IP电影和电视剧的机会。

而真正作为弱势群体的黑人呢?除了获得了虚假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之外,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完全没有得到改善。而且他们因为这一场又一场“政治正确秀”,与那些不满的人群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争论与攻击,反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敌意和裂痕,导致本就剑拔弩张的美国社会各个族群之间的紧张气氛的加剧。

而这,正是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美国民权先驱们付出鲜血和生命想要避免的。

毕竟,肤色、种族、性别、取向……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和歧视的理由,更不应该成为资本和某些人用来牟利的工具。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海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