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西方人的眼中,清末乃至民国的普通中国人,神情麻木,眼神呆滞,自私狡诈。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鬼子们端洋枪洋炮攻打北京城,京中数万老百姓抄手抱臂,夹道观看。抗战时期,杨靖宇将军在东北深山里被围,部下叛变。有老乡问杨靖宇为何不投降日本人。老乡说:中国的皇帝谁当都一样。杨靖宇说:我不抗日,以后哪里还有中国?

晚明思想家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是,清末民初时,许多中国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和民族。因此,年仅二十一岁的鲁迅先生目眦俱裂,用他的笔头向国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写下了那句著名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八佰 不真实(真实八佰)(1)

三十五年之后,一群平均年龄二十上下的士兵,在上海的“四行仓库”上,用自身的行动代替先生践行了诺言。最终唤醒了苏州河南岸“麻木的看客”,激发了全民抗日的爱国热情。

历史电影也是艺术作品,和真实的“八佰”尚有一段距离。现实的苏州河南岸看客,并没有那么麻木。但是,管虎导演想要通过电影,表达对“麻木的看客”的谴责,其良苦用心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容易让人误会“夹带私货”。

一、“我以我血荐轩辕”

作为中国第六代导演,管虎和他的朋友冯小刚一样,总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揭露人性的多面性。刻画一个人的那点私欲。比如他在电影《八佰》里,故意让其中一个角色问另一个角色:你摸过女人的“咂儿”吗?

八佰 不真实(真实八佰)(2)

对此,有一位带着孩子看电影的年轻父亲,表达了他的愤怒。他说:这种电影就活该不过审!因为有一些和主题无关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影片里展现出来。何况,这不一定就是真的。孔子说:食色性也。但是罗贯中说:饱暖才思淫欲。

真实的“四行仓库”一战中,中日双方激烈交战至第三天,谢晋元才把大家召集起来,告诉大家接到了什么样的命令。在1937年10月28号晚上之前,战士们一刻不停,眼也不敢眨地作战,哪里有空想那些有的没的?

那些关于人性的胡思乱想,其实是导演管虎本身,对战争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导致的结果。管虎的好朋友冯小刚,对此也乐此不疲。

八佰 不真实(真实八佰)(3)

由于出生在新中国,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这些导演们对某些涉及到理想和信念的东西,特别不能理解。于是他们特别喜欢在拍抗日片时,把英雄的“怂”和好人的“孬”给拍出来,以为这样以偏概全才叫真实。

其实,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今天喜欢打游戏的男生们比较有发言权。因为他们在游戏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是可以不接女朋友电话的。四行激战的程度,远超一切战斗游戏,稍有疏忽命就没有了,只怕很难有空想女人。

另外,管虎为了批判中国百姓的麻木,刻意在《八佰》中编造出一个被南岸看客误杀的“友善的日本人”。我不得不在这里强调一句:这些全是杜撰出来的。因为早在淞沪抗战爆发之前,日本已经通过汪精卫政府内的汉奸得到蒋介石准备封锁长江的消息,开始撤侨。

八佰 不真实(真实八佰)(4)

最后,还留在上海的日本人,绝大多数充当了日军的间谍,远不如大家想象中的善良。群众运动狂热的时候,误杀误伤时有发生,还真不奇怪。但是在这里,的确没有发生。因此部分网友们却觉得导演在电影中“夹带私货”,恶意贬低抗日英雄和普通国人。

事实上,“四行仓库”一战之前,上海已经历了三个月的战火。上海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都市,那里聚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中国文化精英,他们绝对不是鲁迅《药》里那些在乡下看“砍头”的麻木看客。

八佰 不真实(真实八佰)(5)

相反,他们全程支持四行孤军。战斗时,他们穿越火线,冒着生命危险去给守军送钱、送粮、送国旗。八佰壮士被困孤军营后,平均每天有三千市民自发前往探视。孤军因为升国旗被打伤,谢晋元被万国商会抓走,他们就上街抗日游行,成功地迫使万国商会把人放出来。

二、市民大部分不麻木

真实的1937年,苏州河南岸绝大部分的人都不“麻木”。作为四行孤军的领袖,谢晋元更加清楚他在为什么而战。于是即使身陷囹圄,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要唤醒他的士兵们。

谢晋元要在孤军营开设文化课程,也是在苏州河南岸的人民支持下进行的。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才会有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优秀教师进驻到军营,给士兵们上文化课,并且他们的课程还分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班。

八佰 不真实(真实八佰)(6)

音乐家石人望教授教战士们吹口琴,而王云波教大家唱《八百壮士歌》:“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在苏州河南岸这些“看客”的帮助下,谢晋元请来了汽修厂、针织厂、肥皂厂的特派技术工人,教会大家织袜子、做肥皂、修理汽车。后来一部分人自由后,从军中退役,就以此维生。

当时上海的四大汽车厂,更无偿向孤军营提供了一辆卡车和一辆小轿车,帮助士兵们学会开车。假如非要说1937年苏州河南岸的看客们麻木,那绝对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结语

《八佰》上映感动了很多人,赢得了十几亿票房,也赚了一把眼泪。但是朋友看完后对我说:哭完了,感觉有一点怪怪的,说不上来的味道。许多朋友觉得,影片就前三分之一好看,演到后面就有点多余。

一篇文章,最好只讨论一个问题,电影也是一样,而《八佰》就没做到这一点。这部叫《八佰》的电影,一边靠着爱国主义进行宣传,一边又痛批中国人当麻木看客。

八佰 不真实(真实八佰)(7)

据说,这部电影筹拍了十年,三度重启,只比“批阅十载,增册五次”的《红楼梦》少了两次“重启”。管虎导演隐忍了十年,为了骂醒麻木的中国人,愁至头秃;最后胸中的一股冲天怨气不得发泄,实在忍不住要狂踩一下中国人。结果,就造成了叙事主题上的分裂。

热血爱国的电影主题和批判人性的主题是相反的,爱国是理想,而人性是现实。过度放大人性中的现实面,就冲淡了爱国主义的主题。管虎是专业的导演,这一点他会不知道吗?可是他和他的老朋友“冯小刚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

他们总是借着爱国主义来宣传电影,而自己永远不能把感情投入片中爱国的氛围。他们就像电影里坐飞船的乘客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坚定不移地带着“上帝视角”,痛批中国人的麻木。完全无视年代和地域的变迁,毫不理解真实人性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化,只是刻板、顽固地给国人打上标签。

因此,对于这一部电影本身而言,电影的导演管虎,远比苏州河南岸的看客们来得“麻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