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卦五爻(贲卦之上九爻辞破解)(1)

天然无饰

上九:白贲,无咎。

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释字(词)

白贲

《增韵》:“白,素也、洁也”。

“白”的本义为素,指事物的本色,兼指白色。引申为空、无之义。如“一穷二白”,指没有什么产业和积蓄。“白卷”指没有书写答案的试卷。“白旗”指没有图腾和标志的旗子,代表没有了信仰、崇拜和凝聚力,所以多用于投降。“白贲”的意思就是质素无饰,只体现事物的本色,而不另加修饰。《周礼·考工记》:“绘画之事后素功”。古代没有纯白的纸张用来绘画,所以古人绘画完毕,还要用素色来涂描,这样才能体现所绘之事的本色,这叫“绘事后素”。“白贲 ”与“白描”不同。“白描”作为一种中国画技法,是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洪托的画法。而“白贲”则不是一种绘画技法,只是用素色来体现本来就是素色的东西。

贲卦五爻(贲卦之上九爻辞破解)(2)

《论语·八佾》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中的这段对话,意思是,子夏问孔子,画上的人笑得很俏丽,好看的眼睛顾盼传神。眉目面容皆为素色,却表现得这么绚彩,这怎么回事呢?孔子回答说,这就是所谓“绘事后素”——绘画结束后,最后再把本该是素色的地方用素白之色涂描出来。子夏又问:那么礼就象这最后的素白之色吗?孔子听了,很兴奋地表扬子夏说,对我有启发的就是你卜子夏(商)啊!我可以与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所谓之“巧笑倩兮,美且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原文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匏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手、肤、领(脖颈)、齿、皆为素白之色,没有这素白之色,不足以体现美女的天生丽质,更不足以体现美女倩丽的巧笑和顾盼的美目及其鲜活的神彩。这就是所谓“素以为绚兮”。素白之色在绘画中的作用一点不次于彩色,甚至比彩色更重要。礼是古代人们,尤其是贵族阶层的行为总则和规范,礼是对社会文明的本质要求,无礼不足以显盛世文明,犹无素不足以显美人之神彩。人的言行合乎了礼的要求,就如“绘画之事后素功”一样重要,故子夏有言“礼后乎”。人之于礼,犹绘之于素。


释象

贲卦五爻(贲卦之上九爻辞破解)(3)

《贲卦》是《泰卦》变化而来的。《贲卦》上九是卦变动爻,原为《泰卦》九二。卦变时,《泰卦》九二上行得上位,遂成《贲卦》上九。这就是《彖传》所谓“分刚上而文柔”。卦变使《泰卦》上卦体坤变成了《贲卦》上卦体艮。“坤为地”、“艮为山”,《贲卦》上九之“分刚上而文柔”,使地变成了山。“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山地、平原。而“山”则指山地。这就是说,山是地的一部分。山是不平之地,地之不平是绝对的,平是相对的,所以山不仅是地的一部分,而且是地的本质。地因山而显得生动,丰富。故曰“贲”,但山只是地的一种形态,体现了地的本质,所以这种“贲”并不是刻意的修饰,只是突现了事物的本质和本色,故曰“白贲”。文与质达到统一相合,是最自然的。故曰“无咎”。

贲卦五爻(贲卦之上九爻辞破解)(4)

《贲卦》最终还会变为《渐卦》,《渐卦》上九就是《贲卦》上九。《渐卦》全卦以鸿雁做喻,《渐卦》上九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鸿雁是候鸟,不仅守时,而且迁徙有序。鸿雁在天上飞行,有时排成一字形,有时排成人字形,次第而行,有序而不乱,形成一道靓丽的篮天风景。雁阵虽然壮美,但这并不是鸿雁的刻意行为,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美归于自然,这就是“白贲”。人们崇拜鸿雁的守时、守信和有序,故用鸿雁的羽毛用作装饰,象征守时、守信和有序。由于鸿雁是一夫一妻制,一当结对,终生不变,一当失偶,终身孤穷,所以鸿雁还是爱情和伴侣的象征。古代婚礼纳采用雁,新郎帽子上插雁翎都是取这种象征意义。

从天时角度讲,《贲卦》天时在卯,或为仲春之月,或在凌晨日出之时。“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卯时正是阳气发泄,万物出达,奋发进取的时候。《贲卦》上九“分刚上而文柔”,正是卯时状态的表现,阳气上达,积极上进而得上位,得其心愿也,故《象传》释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


义理

贲卦五爻(贲卦之上九爻辞破解)(5)

贲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贲而贲,归于自然,这就叫“白贲”。《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贲”的最高境界就是文与质达到高度一致,自然而然、自现其美。这就是“白贲”。“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天然美才是真的美,天然美才是最美的。“礼”也是这样,“礼”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言行举止和自己的身份、地位达的高度一致,不错位,不僭越。诸侯、大夫“八佾舞于庭”,被孔子认为是最大的违礼,是一种不可容忍的僭越行为,所以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斥。


《易经》取名

白贲

白贲(约1270-1330),人名,字无咎,元代文学家。先世为太原文水人,后迁钱塘(今杭州)。四十岁左右出仕,是元散曲史上最早的南籍散曲家之一。


名人筮卦

贲卦五爻(贲卦之上九爻辞破解)(6)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尝自筮,其卦得《贲》,愀然有不平之色。子张进曰:“师闻卜者得《贲》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曰:“以其离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谓之《贲》,非正色之卦也。夫质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贲》,非吾之兆也。吾闻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质有余,不受饰也”。

夫子之道,质有余,不受饰也。然夫子之道不行也,行之,徒存于文而已。孔子生于春秋乱世,王道废,礼乐崩,诸侯争霸,其“克己复礼”的理想无法实现。夫子之道,象一件有价值却不适用的奢侈品,统治者喜欢把夫子高高地供奉起来,而对夫子之道却叶公好龙,并不愿意真正践行夫子之道。孔子只不过被诸侯用来装饰门面、自我标榜而已,夫子之道,徒存于文而已,故夫子筮得《贲卦》,触及痛处,愀然有不平之色。

孔子还曾占得《旅卦》。《旅卦》上离下艮,而《贲卦》则是上艮下离。“艮为成”代表孔子的成就。而“离为日、为火、为丽”,日丽乎天而行,居无定所;火丽乎可燃物而存,无依则不存;丽者,依附也。孔子得《旅卦》。注定会居无定所,无主可依,故周游列国,奔波劳碌。所以孔子丧心落泪,感叹身不逢时,有“圣智而无位”。孔子得《贲卦》,注定自己的学说只会被人利用为粉饰门面,标榜而已,所以孔子愀然有不平之色。《旅卦》和《贲卦》中皆有“离体”,“离”者,丽也,就是依附的意思。或依或不可依,皆非孔子吉兆,故孔子有不平之色,就是因为这个“离”,即孔子所谓“以其离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