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的结局,是将《天道》剧情升华的重点情节。这个悲剧人物的结局, 是扒井沿看一眼之后绝望的青蛙?还是弱势文化属性的必然归宿?

这段剧情如果发起讨论,其实还是很有争议的。笔者认为,这段剧情是一个开放式的剧情,也就是说:你所看到的结局,取决于你选择相信什么。

你是选择相信童话,还是选择相信现实?

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一、剧情的脉络

刘冰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都有退休金,没什么家庭负担,拮据的时候还时常能得到点父母的贴补。他自己一直做点不固定的营生,梦想是挣大钱,是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他有梦想,也有音乐情怀,喜欢爵士乐,同时也有着市井小人物的性格缺陷,眼高手低、势利、圆滑世故、自卑、虚荣、多疑、抱怨、贪婪、自私、目光短浅。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

在剧中,刘冰开了一家唱片店,因回收唱片的生意结识了隐居在古城的上门卖唱片的丁元英,一开始没看出丁元英是个有实力的人物。

之后,其好友叶晓明、冯世杰因定制音响的业务认识丁元英,认为丁元英是高人,请其帮忙为王庙村脱贫指导创业之路,并筹备成立公司 农户模式的音响企业“格律诗”

刘冰得知此事后,主动请求入股,在叶晓明、冯世杰二人的同意下,成为了格律诗的股东,大股东为欧阳雪,丁元英在幕后出谋划策。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2)

丁元英利用格律诗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发起价格战,挑战行业龙头“乐圣”的产品,以达到迅速占领市场的目的,由此引来“乐圣”公司以“不正当竞争”为名的起诉,被索赔600万元。

在格律诗与乐圣求和失败之后,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三个股东担心败诉会给他们个人带来经济损失,就把各自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了欧阳雪。

之后,丁元英安排以前的助理肖亚文配合格律诗打官司,肖亚文出资35万和负债40万从欧阳雪手里购得51%的股权,成为董事长兼总经理和公司法人代表。

之后,肖亚文代表格律诗出庭赢得了官司,合作商伯爵音响公司提出650万收购格律诗的意向。刘冰得知此消息后心理极度不平衡,因为按收购价,刘冰退股至少少赚70万元,而刚入股的肖亚文短短几天时间就相当于赚了300万,刘冰处在一种尴尬而懊悔的心态之中。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3)

此时,格律诗的局面已经打开了,丁元英也到了该要离开的时候。临行之前,丁元英主动邀请肖亚文、刘冰见面,但刻意安排肖亚文回避。

刘冰见到丁元英之后,表示想继续留在格律诗,丁元英拿出一份《格律诗公司文件》,郑重地告知这是足以推翻原判的证据,交待刘冰拿着这文件可以用来保住工作,不可作为要挟的筹码。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4)

送走刘冰之后,丁元英再通知肖亚文见面,对肖亚文说,刘冰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不当,可以考虑给他点股份,让他有个实在的前途。

如果他有特别不当,可以调整他的工作,但是不要辞退,给他一个继续留在公司的就业机会。

拿到档案袋在手的刘冰,却仿佛抓住了命运的主宰,对权力与利益失而复得的贪欲随之膨胀,他先找到乐圣音响店总经理于志伟,谈好掰倒格律诗后所能获得的条件;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5)

然后,再找格律诗目前的二股东兼实权人物欧阳雪,以文件袋为要挟,索要格律诗公司20%的股份、总经理的职务、25万元以上价位的轿车,被欧阳雪当场拒绝。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6)

恼羞成怒的刘冰下定决定采取推翻格律诗的行动,但当他打开档案袋之后,才发现里面不过是一叠白纸,此时,刘冰犹如被铁棒猛击了头部,大脑里一片空白,膨胀的希望瞬间破灭,疲惫、恐惧和绝望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股万念俱灰,他爬到6楼,纵身一跃,自s了。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7)

二、开放式剧情的两种结局

1、童话版的结局

刘冰之死,是文化属性的必然,是弱者扒到井沿看一眼之后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导致的结果。丁元英无意将刘冰赶出格律诗,给刘冰一个档案袋,只不过是帮助刘冰留在格律诗,并且以人情关系来请求肖亚文留下刘冰。刘冰的s,是因为自己太贪,与丁元英无关。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8)

这个结论主要的依据有:

丁元英对刘冰说:“这段唱片的交情,我能帮你做的就这些了。你记住,这东西只能用来保住工作,不能成为你要挟别人的筹码。我这么做已经很不要脸了,你别让我更丢脸。”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9)

丁元英说:“刘冰留在公司本意不在打工,如果在你们和乐圣公司合作的敏感期间刘冰没有什么特别不当,可以考虑给他点股份,让他有个实在的前途。如果他有特别不当,可以调整他的工作,但是不要辞退,给他一个继续留在公司的就业机会。”

很明显,剧情中以上的对话,已经交代了丁元英的意图。相信大部分的读者观众都倾向于这个结局。

2、现实版的结局

刘冰之s,根本原因确实是因为自身的认知水平问题,以及个人的贪欲膨胀的落差造成的,但他自杀的诱因,与丁元英脱不了干系。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0)

剧中有句台词“丁元英是个有始有终的人”,经过一两年的谋划,格律诗终于赢得了官司和市场地位,刚刚站稳脚跟,在他离开古城之前,必定要排除格律诗发展道路上的潜在风险,而一个内心充满不甘且自私的刘冰的存在,很显然是格律诗人员结构中的不稳定因素。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1)

丁元英做事是很有前瞻性的,不管是对人性的把握以及事态的规律,都在他的推演之中。包括乐圣林雨峰的自负、伯爵公司的落井下石、王庙村村民的心态、格律诗产品打入市场以及公司未来的大致走向其实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叶晓明、冯世杰、刘冰等人的性格弱点以及股权变化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2)

因此,丁元英在应对股权之争以及核心团队异动方面早有布局,一开始的股权划分、村民的生产分配模式以及自己的角色定位,都是为了整个公司架构的稳定而事先谋划好的。

包括给刘冰的假档案袋,都是丁元英在两年前就已经准备好的,书中交待丁元英曾在两年之内在不同的场合让刘冰见到过这个档案袋,也就是为了关键时刻让刘冰对档案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3)

丁元英约刘冰谈话试探刘冰,刘冰表露出自己内心仍以“元老”自居,存有野心,这明显就表示他不会甘心呆在公司做一名普通员工。丁元英明白以刘冰公司原创始人之一以及古城本地人的身份,留在公司必成后患,必须从公司除名。

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档案袋”交给刘冰,以激发刘冰的贪欲和野心,把这个定时炸弹提前引爆,一旦刘冰展露出狼子野心,与肖亚文、欧阳雪等人完全翻脸,再发现档案袋是假的,那他必然会要离开,即使肖亚文要留他,他也再没有脸面留在公司了。而且真到了这一步,肖亚文也不可能真按丁元英说的留下他。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4)

总而言之,刘冰的死,于法律而言,刘冰明显是自杀,与丁元英无关;于事态的发展而言,丁元英没有想要让刘冰死(不至于如此阴暗),但是让刘冰离开格律诗确实是丁元英的一步棋,也正是这步棋,把刘冰推向了贪欲的顶峰,然后摔得支离破碎。

三、现实版的结局的逻辑

对于现实版的结局,可能会有些读者带来争议,下面笔者就把可能会在评论区出现的争议问题进一步分析:

1、如果丁元英要刘冰离职,一开始不让刘冰入股,或者直接开除刘冰就好了,为什么要用假“档案袋”这步棋?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5)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读者们从刘冰的员工视角切换到企业管理者的视角来看问题。笔者的主要职业是企业管理者,说说自己的分析。

首先,想要在王庙村做成这件事,最主要的就是群众基础,成立格律诗叶晓明、冯世杰是决定性人物。一开始刘冰是主动向叶晓明、冯世杰要求入股,再去找丁元英的,丁元英与欧阳雪很明显是知道刘冰不适合做股东的,但是初期刘冰进来也不是坏事。

为了让叶晓明、冯世杰有充分的自主性,丁元英不做决定,对刘冰说只要叶、冯二人同意,他没意见。也就是说,让刘冰入股,是叶、冯二人决定的。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6)

其次,在官司结束后,想直接开除刘冰,其实是有风险的。有些读者会把这事想得很简单,好像公司开除一个人,想让他滚他就得滚,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刘冰虽然退股,但他毕竟是创始人之一,也是本地人,与冯世杰、叶晓明是朋友关系,如果无正当理由而开除刘冰,就很有可能破坏格律诗与王庙村的关系基础。

而且刘冰当时的状态,本身就处在退股之后相当于少赚70万的患得患失情绪之中,若再不给他退路,主动辞退他,很可能逼他走向极端,做出对公司不利的事情出来。

这里先举个现实案例:3月份爆出的一条新闻,中国人寿黑龙江嫩江支公司前员工张某丹,实名举报公司做假账,导致中国人寿的声誉和股价都受到不小的损失,这就是支公司总经理开除任职16年的员工操作不当而受到的反蚀。

所以,不管是生意上,还是用人,做事都不能做得太直接,凡事留一线,尤其是不要去打落水狗。丁元英为了排除刘冰这个未来的隐患,从公司成立一开始,就谋划了假“档案袋”这个局,关键时刻把档案袋给刘冰,让他贪心膨胀,自己作死,给自己制造离职的理由。用道德经的话说就是: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7)

现实的职场中,用这一步虽说也算高明,但还是有点冒险,毕竟档案袋中的白纸还是实打实的丁元英挖坑的证据,一旦刘冰醒悟过来,也还是会有报复的可能。

如果能以纯语言的方式,不留任何把柄,事后让刘冰真心地把责任全归到自己头上,那才是最好的方式。

2、如果丁元英没打算留刘冰在格律诗,为什么要对肖亚文说“刘冰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不当,可以考虑给他点股份,让他有个实在的前途。

如果他有特别不当,可以调整他的工作,但是不要辞退,给他一个继续留在公司的就业机会”?丁元英这么说,不就已经表示他想留下刘冰吗?

提这个问题的读者,基本是属于职场小白。如果是职场精英或管理者角色,是肯定不会把丁元英的一句对话当作他真实的内心描述的,而是要看这句话背后的潜藏的信息,以及与之对应的动作,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才能看到本质。

换句话说,如果丁元英真想留下刘冰在格律诗,有必要花两年时间处心积虑准备这个空白的“档案袋”吗?没有这个“档案袋”,刘冰还真可能留下来继续干,正是丁元英给的这个假的“档案袋”,才让刘冰彻底崩溃,作者设定的丁元英这个鬼才,几乎凡事都料事如神,连未曾谋面的乐圣林雨峰都轻松被他算计,难道身边刘冰拿到档案袋后会有什么举动他完全猜不到吗?

如果丁元英真想留下刘冰在格律诗,为什么邀请肖亚文、刘冰两人到酒店见面时,故意先让肖亚文回避而单独和他俩交谈,直接三个人面对面,把事说清楚,当面让肖亚文给个面子,把刘冰留下来,同时让刘冰今后好好干,不就好了吗?

作者设置以上的细节,岂不多此一举?不是的,作者故意设置以上的细节,就是给人更深一层思考的,为不同的读者设计不同的剧情结局。

现实的逻辑是,丁元英说的这段话,其实是话里有话。

第一句“刘冰如果没有什么特别不当,可以考虑给他点股份”,意思就是告诉肖亚文,“我刚才有所布局,刘冰接下来可能会有特别不当的行为,应当引起注意,更不要轻易给他股份”;

第二句“如果他有特别不当,可以调整他的工作,但是不要辞退”,意思就是“如果他有不当的行为,你若主动辞退会有麻烦,可以调整他的工作岗位”。

“调整他的工作岗位”这才是重点,现实的职场中,调岗是让员工主动离职的手段之一,企业的一个骨干成员,若是突然被调离现岗位,尤其是调到闲职岗位上,即使没有被辞退,那么自己也要识趣考虑撤退了。

肖亚文本就是职场精英,且与丁元英多年配合默契,是很容易读懂这番话的。

3、丁元英、肖亚文认为格律诗需要刘冰的存在吗?

答案是不需要。

不管是丁元英、肖亚文,还是现实的企业管理者,用人的标准都只会是出于企业的必要性需求来考虑的,绝不会仅仅因为人情关系而“给机会”让一个不该留下的人留下。

刘冰的性格、人品,不管是从前面剧情的种种表现,还是从最终用档案袋要胁欧阳雪的表现来看,缺乏起码的道德底线和个人的担当,明显不符合用人的标准。

丁元英若真是想留刘冰在格律诗,那就成了妇人之仁的老好人了,也明显缺乏识人、用人的水准,不符合剧中对事态处处精确算计的人设。

而故意挖坑让刘冰离开,才符合丁元英这人设的“痞性”,对乐圣挖坑就是先例。

而冯世杰才是被需要的,它是王庙村与格律诗的纽带。不妨再读一段书中的原话,就明白肖亚文、丁元英的计划了:

欧阳雪说“亚文的意思,等将来乐圣跟格律诗合作了,那时候就没风险了,再争取把冯世杰吸收进来。”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8)

丁元英又问:“吸收冯世杰,你是出于不得已,还是想给他一个机会?”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19)

肖亚文说:“是不得已。格律诗的生存基础在王庙村,而王庙村的命脉在格律诗,除了这种本质的依存关系之外,冯世杰是连接两者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

这很像是一场简单的考试,肖亚文的判断都在事物的本质上。丁元英当初在私募基金招聘助理的时候也是这么简单问了几句话,今天的情形几乎是当年的重现。所不同的是,当年是招聘雇员,而今天是为格律诗公司选择掌门人。

丁元英说:“行,就是你了。”

丁元英正是看中了肖亚文不会感情用事,才放心让肖亚文成为大股东,掌握全局。

4、欧阳雪一眼看透这是丁元英的局。

当欧阳雪知道刘冰跳楼的第一时间,她向亚文问道:“亚文,你上次来古城,大哥说过刘冰什么事没有?”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20)

肖亚文说:“大哥说刘冰留在公司的本意不在打工,如果刘冰在最近的敏感期间没有什么特别不当,可以考虑给他点股份,让他有个实在的前途。”

欧阳雪明白了!.....欧阳雪失神地望着大门外的车流,心里自语:大哥,你又要挨骂了。

天道丁元英最后为什么除掉刘冰(天道刘冰的结局)(21)

关于现实版的结局,书中支撑这一结论的其他的细节线索还有很多,因篇幅过长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读者们可以自己细细揣摩。总之,认为丁元英给档案袋是“出于同情刘冰而想让刘冰留在格律诗”的读者们,还是考虑问题太单纯了,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大家在生活中可以举一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