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每个人都想获得最大化的自由,但这些自由并非没有边界,没有约束。如果一个孩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饭吧唧嘴,喝汤呼噜响,一不高兴还扔东西,爆粗口,我们对他的评价就三个字:没家教。

没家教,今天流行的说法叫“犯贱”。这是一种严厉的道德谴责,贬斥的不仅是孩子的一言一行,连父母的基本素质都归于道德差评。换言之,一个孩子没教养,自己丢脸不说,父母全家都会蒙羞

一户人家的后代是否贤能,百分之六十源于天性,百分之四十源于家教。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子弟是否贤能有才,直接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宋代学者倪思曾经有个结论:十子兴家,一子败家。

十贤子孙,未必能兴家;一不肖子孙,破家为有馀。他事皆可区处,唯子孙不肖,无策可治。——(宋)倪思:《经鉏堂杂志》

倪思的感慨是:世界上其他事情都可以设法解决、应对,但子孙无才、无能、无德、无行,那就无法可想,只能徒唤奈何。

有鉴于此,中国在上古时期国家、地方、贵族就开始全方位注重“蒙学”,从小教导子弟趋于正道,开发善性。

玉不琢 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1)

什么是家教?纵观历史,中国的“家教”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家教”就是“家学”,是指特定职业技能的家族化、世业化。今天所谓的看家本领、家学渊源、书香门第都不同层面地反映了古代家学的盛况。

家教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家族自创的私塾、家馆、书院。最常见的是在家中、祠堂、寺庙、租借地开设学校,延请有名望的读书人教导子弟。最有名的是富贵人家延请名师到家“坐馆”,只教自家和亲友家子弟。后来,受益对象渐次扩展到附近的异姓子弟,成为“义塾”“义学”。

这种教育模式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一是从家庭教育转化为家族教育,整体提升家族竞争力。

二是从家族教育转化为社会性教育,扩大家族影响,全面提升地方教育水平。

家教的第三层含义是指家族教育的教育理念、管理规范与教育方法。今天还保留的很多塾规、馆训、学则、条录等管理规范,严格意义上都属于传统的家法范畴。

从童蒙时代培育、养成良好品德,是造就圣人贤才的必由之路。我们今天的通俗称呼叫“养成教育”。

朱熹坚持“道不远人,理不外事”的理念,认为再高深玄妙的“道”都得由人来体现、传承,再深刻的“理”外化出来无非就是处世的法则、规范。所以,他在修订学生行为规范时特别强调“道理”的日常化、生活化。

故古人之教者,自其能食能言。而所以训导整齐之者,莫不有法。——(宋)朱熹:《朱子论定程董学则》

朱熹的观点是:圣人立道设教,都是从童蒙时代开始。日常言动,必有法则。这样下来,一个人身上的暴虐、傲慢、放肆、随意的恶性就能得到矫正,最终成为品行端良的君子。

筷子是最简单的食用工具,但在古代家教中,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行为规范。上圆下方,代表天地好生之德。小孩只要能自己吃东西,就需要传授他用筷子的技巧和禁忌。比如不能敲筷子,也不能用筷子敲碗盆——这是未来当乞丐的节奏!更不能拿着筷子四方出击,专拣喜欢的东西吃——这是自私贪婪的表现,未来谁见谁讨厌,一辈子都找不到老婆。再比如,不能将筷子直插进米饭碗里,那是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不能僭越,也不吉利。

玉不琢 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2)

这类家教理念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已经融入每一个人的血液中。但近百年来,这些传统渐渐被抽丝般的削弱,甚至被淡化、丑化。

至于教育方法,标准不一,种类繁多。我们先从家族分工角度说明传统家教的一些特点。以“师资”为例,除师教以外,家教有父教、兄教、母教,还有姻亲之教。

玉不琢 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3)

先看父教。父兄之教是家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字经》上说“子不教,父之过”,就是说明了父兄对子弟的身份性教育训导的义务。父教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直到具体的行为规范,全方位立体化地覆盖了家教整个过程和环节。比如,唐代的柳玭(pín),祖父柳公绰,叔祖父柳公权,柳玭在教育子孙的时候谈到了一个观点:“直不近祸,廉不沽名。”

做人一定要正直,但绝不能过度、过分,给自己和家族招来灾难;做官要廉洁自守,但绝不能以此沽名求荣,否则坏了心术不说,还会招来非议和侮辱。

柳玭对子孙的教诲算是知世之言,这种见解,没有经过人世风浪风霜是不会作为一种经验和智慧传递给后代的。

直言贾祸在历史上有很多经典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宗,贤能有才,但骨鲠直言,盛气凌人。他的妻子每天告诫他,直言贾祸,让他注意策略。伯宗一笑了之,不以为然,后来果然被强大的郤氏家族陷害身死,其子逃亡楚国。

如果父亲早逝,兄长就必然担当起教育弟弟的职责。比如颜真卿,父亲去世后,一直由兄长颜允南培育教诲,终成大家;比如韩愈,三岁时父亲去世,一直由兄嫂长养、教育,后来韩愈倡古文、排佛老,性情刚正孤峭,酷肖兄长。

再看母教。父教注重的是“三观”培育和基本知识体系传承,母教则着重于培育女性子嗣和男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特殊情形下,如果父亲、兄长过世或远宦他乡,子女教育就成为母亲的天然义务。前秦太常韦逞的母亲宋氏,出身于儒学世家,幼年丧母,又无兄弟,父亲只好把家传的《周官音义》教授给她。嫁人生子后,宋氏白天打草砍柴,晚上给孩子讲课,孩子熟睡后还要纺织挣钱。后来儿子成才,又传出一段佳话:前秦国君苻(fú)坚视察当时太学,其他课程都有教授,唯独《周礼》找不到师资。听说韦逞的母亲宋氏传有家学,马上派遣120名学生到宋氏家里学习,并赐号“宣文君”,宋氏由此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在家设立学堂教授的女博士,比她儿子的名气还大。

传统家教的基本含义我们说清楚了。那么,传统家教的目标定位是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家族的兴衰是否也是以功利性的标准进行考量?

喜欢本文的朋友别忘了收藏和关注哦

玉不琢 不成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