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提到“宋明理学”,人们往往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搞得“头晕”,越听越糊涂!
其实,这些“词儿”不大好懂,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古代文言文言简意赅,词义多样化,有多种解读方式,有不确定性;二是哲学家所用的“词儿”,往往表达特定内涵,有些不能按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需要先对这些特定词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
“宋明理学”在当时称为“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全面创新,形成全面、系统的哲学体系。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先生,是当前研究宋明理学的大家,他的《宋明理学》一书,是大学教材,讲得通俗易懂,准确到位,逻辑清晰。读了这本书,一些听不明白的概念变得清楚明白,似是而非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
我尝试理解几个“似是而非”的“词儿”,试图梳理一下宋明理学的基本逻辑。一管之见,还请方家指教。
一,“气”
这个”气”字,是宋明理学的基本概念,可不能简单理解为“空气”、“气质”等现代词汇,它是一个特定词汇。
宋明理学的宇宙观,是“气一元论”,大意是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整个宇宙,山川草木,包括虚空,都是由“气”生成的。“气”和宇宙万物,是一回事儿,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所以,“气”的涵义,接近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物质存在”的含义。
“气”生万物,类似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逻辑。
二,“性”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指“性质”、“本质”,“本性”。天地万物的本性,也就是上边所说“气”的本性。
《中庸》讲的“性”,侧重人的“性”,是“人性”,是指人具有“仁义礼智”的“性”。
人是宇宙万物一分子,人的“本性”自然是与宇宙万物一致的。但是宇宙万物的“性”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人性?中间似乎有点隔阂。
这个隔阂,要用“理”来打破。
三,“理”
宋明理学的突破,就在于程颢、程颐提出了“理”的概念,一个“理”字,沟通了宇宙万物之“性”与人之“性”。
“理”,简单理解,就是宇宙万物的普遍原理。是指宇宙万物之中最普遍的、永恒的东西。人,是宇宙万物之一,他的“理”与宇宙万物的“理”肯定是一致的。
四,“性即理”
“性”是指本质、本性,“理”是指普通的、永恒的原理。二者是一致的、相通的,所以“性即理”。
由“性即理”进行推导:对人来说,“性”是“仁义礼智”,是这些道德规范,“理”是宇宙万物之“理”,是“天理”,是事物的必然法则。
程颐提出了“性即理”,就是把人的本性理解为普遍的道德原则,并上升为“天理”,是先天的,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五 “心”
“心”这个词儿,是最容易误读的。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些名句中,“心”的概念弄不清,恐怕会百思不得其解。人的心怎么能跟宇宙万物划上等号呢?逻辑不通。“心”外怎么能“无物”?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难道不在人心之外么?
这些名句,乍看起来,是反常识的。
关键在于,这些“词儿”有特定内涵,不能从字面意思简单理解。
“心”有多种含义,宋明理学中,一般是指人的思维活动、意识活动。这是容易理解的。
“心学”思想中的“心”,有特定含义。
六,“心即理”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这句话是陆九渊十几岁时就提出来的,这个“心”,讲的是“本心”。
“本心”与一般意识活动的“心”大不相同,它是指人所具有先天的道德理性,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的,也就是常说的“良心”。
“本心”既然是先天就有的,是普遍的、永恒的,而“理”是普通的、永恒的。那么“心”与“理”在这个意义上是统一的,所以,陆九渊提出了“心即理”,这个“理”,既存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天地之间。
陆九渊讲的“宇宙”,不仅是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宇”,代表“四方上下”,是指一种普遍性,“宙”,代表“古往今来”,是指永恒性。“宇宙”是普遍的、永恒的,“本心”,也是普遍的、永恒的,在此意义上,是相通的,所以说“吾心即宇宙”,这主要是想强调“本心”(良心)的普遍性、永恒性。
七,“心外无物”
这个“物”,不是万物,而是指“事”,是人思维活动的对象。是说:人的思维,不能脱离思维对象——“物”,思维与实践活动是统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