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有个青年演员演了部神话剧目,其中有段唱在网上异常火爆,朋友圈里处处转发。本着学习的态度,我认真听了听,主要旋律是从歌曲中借鉴的,板式尽可能的套用了京剧的传统板式。

让人听着就得劲的戏曲有哪些(剧目这样改火了)(1)

戏曲本身就是多种艺术样态的综合体,就拿京剧唱腔为例,南梆子、四平调必然是从其他剧种或者曲种挪过来改造过的,小放牛、银纽丝这些从地方山歌或者民间小调拿过来改一改也可以用,就连西皮二黄,据说也各有各的出处,传说西皮就是从陕入鄂,后来进京再变形,最终成为京剧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只要经过了符合戏曲规律的改造,什么新旋律不妨都可以唱唱。如果改得好,能在舞台上留得住,在戏迷中传得开,还有机会成为经典,在之后若干年中不断流传。

但是网上的言论越来越夸大,比如说有人就以此为例,劝当下的戏曲演员“接地气”,从而吸引年轻观众进剧场看戏,也有人觉得这是“古老戏曲重获新生的唯一方式”,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唯一方式”,这就让传统的戏曲观众有点不能接受了。

让人听着就得劲的戏曲有哪些(剧目这样改火了)(2)

戏曲首先是顽固的。京剧昆曲且不说,秦腔豫剧这些地方戏经过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规律。同样的举手投足,这样做就“顺眼”,那样做就“别扭”;同样的一句词,这么唱就“顺耳”,那么唱就“倒字儿”。这种程式化的舞台动作和规范性的演唱,不是轻易就能改的。

但同时戏曲也是不断在改变的。拿百年前甘肃的秦腔剧装照来看,跟当下的舞台化妆确实大不相同,片子的贴法已经相距甚远;听一听几十年前的老唱片,旦角发音位置和吐字习惯也跟现在不太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转变,戏曲演员在不断调整、不断适应观众需求,今天改一点、明天动一点,观众喜欢就留下了,观众不喜欢就改回去。

让人听着就得劲的戏曲有哪些(剧目这样改火了)(3)

100年前秦腔老照片

太守旧了肯定不行。在早期展示革命前辈的剧目中,演员还是按照老戏的演法,扎靠厚底上场,后来发现这样一则不能满足观众、再则不能展现人物,所以就逐渐改变,解放后这种现象就没有了。特别是这四十年,革命前辈的服装和化妆已经逐渐形成了特定的风格,并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让人听着就得劲的戏曲有哪些(剧目这样改火了)(4)

秦腔《西安事变》剧照

太创新了也不行。十几年前有部所谓的“中国剧”,本身就是从芭蕾舞移植过来的,动作当然保留了一些,唱腔则号称是“将昆曲、京剧、越剧、川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融于一炉”,但人物造型之独特,确实达到了“张辽止啼”的神奇功效。此前有的戏会招致人骂,总还有些人会夸奖,但这部戏前所未有的让业内和观众团结统一起来,确实是功德一件。这样的戏终究立不住。

他偶尔一唱,咱偶尔一听,图个新鲜、当个乐子,为本身平淡如水的生活增加一些乐趣,倒也无妨。可来自于粉丝的盲目追捧,碰到“天下第一”或者“唯一出路”,就有点不应该了。

试想,如果将所有剧目都改成这样,一时之间吸引无数关注,梨园行看似热闹了,但演员知道自己唱的不是戏,观众知道自己看的不是戏,虚假的繁荣会造成戏曲艺术的彻底沦陷。泡馍店以提升改造为名推出火锅泡馍,甚至用火锅彻底取代泡馍,客人虽然多了,泡馍也就彻底没有了。

作者:李想 编辑:妍薇 审核:王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