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钟楼街人头攒动,古风悠然,令人流连忘返本报记者刘通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建设富裕美丽新太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建设富裕美丽新太原(奋斗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建设富裕美丽新太原

夜幕降临,钟楼街人头攒动,古风悠然,令人流连忘返。本报记者刘通摄

8月15日,由中铁十八局承建的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最深车站——迎泽东大街站基坑顺利开挖见底,为后续主体结构全面施工奠定了基础。 袁胜杰摄

山西电机制造有限公司致力于高效节能电机的研发,YE5电机获得工信部2021年“能效之星”称号。截至7月底,高效节能产品订单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亿元。本报通讯员摄

太原拉大城市框架,城市品质大幅提升。贺子毅摄

2021年,“三县一市”农村地区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民们取暖做饭用上了清洁能源。本报通讯员摄

太原植物园3座展馆犹如颗颗露珠镶嵌在湖边。本报记者阮洋摄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山环抱,一水中分,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三年两次亲临山西视察、深入太原调研,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殷殷嘱托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为太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赋予太原重大责任和使命,明确提出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举全省之力支持太原打造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努力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资源集聚转化、生态环境治理、党建引领保障上走在全省前列。

在全省“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中,“一群”的核心在太原,“两区”的主体在太原,“三圈”的中心在太原。今日之太原,着眼“四个走在前列”,聚焦“四个高地”建设,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步伐坚实,动力澎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打造创新高地】

4英寸、6英寸、8英寸——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深耕碳化硅衬底材料的国产化,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一举实现8英寸N型碳化硅抛光片小批量生产,为提升我国碳化硅领域自主保障能力夯实了基础。其“4H碳化硅单晶体衬底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至2021年,太原市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达1471项,占全省74%。

太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终端电价降低至每千瓦时3毛钱,加快推进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全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第一实验室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一流平台。加快推动源瀚科技蓝宝石、烁科晶体等项目建设,引进沪硅半导体等项目,着力打造半导体全产业链,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通发展。

2018年2月,太原市成为国家首批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主题,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太原市发改、工信、科技、财政等部门实施《关于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每年投入2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10亿元人才发展资金、10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和5亿元新动能发展资金,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工业转型升级。

太原市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型企业数量由2012年158家增至2021年7134家,增长44倍。太原市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由2012年4个增至2021年7个,增长75%;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由2012年18个增至2021年100个,增长456%。2021年,获批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山西),太原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围绕产业转型“两个方面”要求,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

【打造产业高地】

始建于1958年的太原工具厂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复杂刀具生产企业。几年前,由于技术装备陈旧落后,企业产品总体处于中低档水平。2021年以来,企业实施了4条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引进了75台(套)进口及国产高端精密加工设备,新建的PVD纳米涂层及真空热处理生产线填补了我省空白。双圆弧齿轮滚刀和链轮滚刀在国内刀具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6月14日,华为煤矿军团全球总部暨山西区域总部项目落地签约。这一项目落户太原,对于助推山西煤矿产业智能化转型、提升太原对外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始终是太原经济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十年来,太原市规上工业企业从440户增长到663户,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从4户增长到7户;年产值十亿元以上企业从25户增长到48户,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从159户增长到271户。培育了16户国家级和42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3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工业企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立足省委“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太原市委、市政府把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工程强力推动,确定“一年见效、三年成形、五年成势、十年成城”的发展目标,成立领导小组,组建运营中心,各项工作全面铺开,加快南北引擎联动发展。仅4个多月时间,大盂产业新城雏形已现,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实现强势起步,展现了过硬作风,创造了“太忻速度”。围绕产业转型“两个方面”要求,太原市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大力实施“百千万亿”工程,“十四五”末经济总量向万亿元规模迈进。

优化人才服务,强化省校合作,促进高层次人才集聚

【打造人才高地】

人才兴则城市兴。迎泽区委、区政府打造的两处人才公寓交通便利,配套齐全,舒适宜居,共有房间263间,均为20平方米左右的单人间,实现拎包入住,并免费提供公共厨房、图书室、篮球场、健身房等设施。

据统计,太原市已投资10.19亿元,建设1000余套市级人才公寓,着力构建“7日免费人才驿站 90日免租人才住房 人才公寓 团购住房 购房补贴”的生命周期人才住房保障体系。建立来并创业绿色通道,提供最高300万元创业免息贴息担保贷款。据智联招聘发布,太原市入围中国最具“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

政策引才——2018年放宽人才户籍迁入政策,实行先落户后就业,人才家属可随迁,累计发放人才补贴(助)7.5万人次10.97亿元,吸引11万余名人才及家属落户太原,100余所高校3.4万余人来并就业创业。

靶向引才——依托第一实验室,柔性引进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等15名顶级人才、121名高层次领军人才;探索试行聘任制公务员,引进4名急需紧缺人才;聘任两院院士在内的60名专家学者为市委智库专家。

专项引才——参与“人到山西好风光”清北专场宣介会,赴厦洽会、进博会宣传招才引智政策;在国内42所高校建立太原市学子归巢工作站,通过校园招聘、专项引进等渠道,引进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近5000名;引进1145名研究生到1130个村(社区)工作,今年年底实现一村(社区)一名研究生。

2021年以来,太原市将省校合作作为打造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高位推动,统筹谋划,与100余所高校合作项目500余个,引进60余个高科技、高成长性校友企业项目,打造国民师范旧址纪念馆等27处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建成全省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12大基地建设全面铺开、全面建立、全面运行。

据统计,太原市人才总量从2009年的38.6万增加到2021年的90万。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从过去每年1000万元(2012年—2017年)增加到现在每年10亿元(2018年—2022年)。

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开放高地】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诚邀各位走进太原、品读太原、投资太原。”6月13日至16日,太原市党政代表团远赴深圳考察招商,诚挚邀约引发热烈回应: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签约项目32个,总投资519.8亿元,涵盖新材料、绿色能源等领域。太原市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迈出第一步。

近年来,太原市瞄准省、市主导产业链精准发力,着力引进苏州中来硅产业、长城计算机、哈工大机器人、俄直卡莫夫飞机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今年新设立13亿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出台《太原市招商引资若干措施》,形成8个专项政策,重点支持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商贸流通、会展、文旅、现代农业等产业招商。

建立招商引资项目“三个一批”台账,推动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深化“承诺制 标准地 全代办”及重大项目全代建等落地帮扶政策。年产100万台整机的长城智能制造基地4个月建成投产,战略性基础材料产业园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行历时不到3个月,不断刷新太原招商引资速度。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在更好。太原市深刻把握“三无”“三可”要求,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审批服务管理、公共资源交易、数字政府建设等取得显著成效,为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太原市成功举办了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晋阳湖·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峰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和活动,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