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一半清醒一半醉

谈到素质教育,不能不谈到汨罗。几十年来,在汨罗经验的启发和鼓舞下,神州大地,素质教育的新人新事如雨后春笋。素质教育如一丝丝春风,吹拂着每一座校园的杨柳;素质教育如一滴滴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其一,在教学工作中,“满堂灌”已基本废除,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其二,在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上,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得到了重视。

其三,除西部部分农村地区外,2000年底“两基”目标已基本达到,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是,虽然有个哲人说过“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素质教育,我们却没有这么轻松。在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就承认了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不怕我们取得了多少“阶段性的成果”,可谁能说清,到基本形成素质教育的格局,要经历几个阶段,目前又到了哪个阶段?陈至立部长在会上也感叹:“推进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这是为什么呢?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是发展学生的一个方面,还是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是着重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呢,还是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坦率地说,我国建国几十年的教育发展,没有处理好这三个关系;十几年来的素质教育发展,也没有处理好这三个关系。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的是(素质教育敢问路在何方)(1)

首先没有处理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这是几十年我国教育发展没有实现实质性跨越的基本原因。党的教育方针本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受政治气候因素影响太大,始终没有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文革”十年的教育,就是“政治挂帅”教育,它片面强调德育,片面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林彪、江青这些坏人的利用下,结果变成了教育为“政策”服务了。但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来的教育,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它片面强调智育,并且只重视考试科目,而忽视了能力、忽视了实践、忽视了创新,比如,表现在考试方法上就是传统的单一的笔试、闭卷法。

德育和智育的关系怎样呢?我们要坚持“以智育为中心,以德育为灵魂”的原则。那就是说,智育是教育工作的中心、重点,但我们首先要过好德育这一关。在这方面,汨罗人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让德育唯一地享有“一票否决权”。那么,如何分配德育、智育的工作时间呢?按黄金分割法,德三智七。例如,邓小平同志在分配军事学校的工作时间时说:“各级军事学校,教学比例,可以三七开,军七政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6页)。

这里,我要谈一谈关于“智育第一”问题。“智育第一”是对是错,我们许多同志是不大清楚的。你讲“智育第一”是错误的,就容易犯“文革”时的片面强调德育、忽视智育的左倾错误;你讲“智育第一”是对的,又容易犯最近二十年来的片面强调智育、忽视德育的右倾错误。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讲两句话,不能只讲一句话:学校应该以智育为中心(教学是其主要途径),但首先要过好德育这一关!是的,“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4页) 。不然的话,我们就要犯左倾错误。反之,我们就要犯右倾错误。还是邓小平同志说得好:“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抓得不够”。(《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7页。)

今后,我们再也不要提“智育第一”了!

其次,没有处理好知识与创新的关系。这主要是在智育方面的重大失误。“文革”时期的教育,片面强调“创新”,特别是片面强调生产劳动实践,但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至过多的生产劳动浪费了广大青少年的宝贵的学习时间。最近二十年的教育,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活动,学生成天死读书,读死书。

最后,没有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这里的普及、提高,首先涉及的是一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普及与提高,但更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与提高。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日益激烈竞争的现实,我国的教育发展应该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文革”时期,从面向全体学生来看,教育发展真是太“普及”了,大有普及高等教育的架式。这也难怪,要“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不普及大学行吗?其实,这是不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在教育发展方面表现来的急性病!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我国先普及初等九年义务教育,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明智选择。不过,最近二十年的教育又走了极端,片面强调“提高”:不仅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提高,也是面向少数方面特别是智育的提高;不仅是面向考试科目的提高,也是面向基础知识的提高。

这里,我要谈谈关于应试教育问题。应试教育作为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教育不足方面的特征,是家喻户晓了。但是,我们要划清两个界限。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总的来讲成绩是第一位的,消极的应试教育只是次要的。其次,应试教育本身也有不少可取的地方。更何况,“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理”,不是道德的合理,而是符合活生生的历史辩证法。经济的制约性嘛!不考行吗?强调智育,强调基础知识,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难道错了?那为什么现在西方人、美国人在向我们学习抓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经验呢?取长补短啊!应试教育错就错在过份了。但这只是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是矫枉过正问题。要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试想刚刚粉碎“四人帮”那几年,重点班、重点学校对于当时国家需要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啊!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的是(素质教育敢问路在何方)(2)

总结以上教育的失误,这里既有教育内部的问题,更有教育外部的问题。

从教育内部来说,民主管理在教育战线始终是个难题。为什么重点校、重点班屡禁不止?为什么复读生、择校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不就是不少学校领导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搞短期行为,追求轰动效应等等以捞取个人“政绩”吗?这些人的存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

从教育外部来讲,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制约的。教育从本质上看属于上层建筑。作为喜欢走极端的中国人来说,国内的政治因素变动就足以使教育工作发生左右摇摆。从经济发展对我国的教育影响来看,“普及”要么是低水平的,要么是强调“提高”。不这样也不可能。因为我国经济水平不高啊!所以,“文革”时期,屙尿都可以碰到高中生,不过,你要是请教他一个一元三次方程,那简直是在刁难他!改革开放以来,矫枉过正,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考、考、考,老师的宝;分、分、分,学生的根。

政治方面对教育的影响更是十分明显。“文革”时期,手上的硬茧就是上大学的资格,谁敢不搞“政治挂帅”?谁敢抓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到了“应试教育”时期,也是整个社会抓物质文明一手硬,抓精神文明一手软的时期,你老师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了一大堆,学生只要看一场淫秽录相,就可以将老师的工作成绩抵消成一个负数。老师不感到寒心吗?

讲到创新就不用提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一面,对国人的恶劣影响的最明显例证。不是吗?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中国、中国、中间之国。几千年的封建锁国,愚昧落后、保守怕事,老百姓只要还有一餐红苕吃,就不会造反。俄罗斯人有“太阳高、沙皇远”的叹息,中国人有“天高皇帝远”的无奈。中国人的文化图腾是 (太极图),西方人崇拜的是十(十字架)。一个封闭,一个开放!特殊的地理位置,艰难的生活条件,漫长的封建专制,造成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积淀的劣根性:封闭、保守。创新不仅需要科学精神,更需要民主的环境,而“中国制造”的官本位(裙带风、关系网)就是在愚昧、专制的沃土上形成的,它一代又一代地呼唤着“忠诚”之士来翻新它?是啊,德先生和赛先生都不光顾我国,因为“中国”这个学生太顽皮了。

由于以上原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交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阵一阵扑来,特别是我国“世贸”的加入,对于素质教育,人们真是跷首以待。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人们又不得不应试、应试,牛顿的惯性定律又在应试教育中得到了新的证明。

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的是(素质教育敢问路在何方)(3)

于是,关于素质教育,人们误区不少。

如,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了。殊不知,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减少考试;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如何考试;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如何对待考试。

如,素质教育就是要减轻负担了。殊不知,一个人要想成才,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不死记硬背一些东西行吗?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花一定的练习行吗?“无他,但手熟耳。”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一味地减轻负担,而是要减轻一切不必要的和过重的负担。不能光把精力用在读书上,用在基础知识的重复练习和死记硬背上,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知识、能力、创新一起提高!

如,素质教育就是要发挥各种特长,于是有的专门学吹笛,有的专门学跳舞。殊不知,基础教育并不是出专门人才的教育;殊不知,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于是,在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人们无不惊呼:素质教育怎么了?素质教育啊,素质教育,多少蠢事假汝以行!素质教育:我真是一半清醒一半醉!

如,如何搞好德育考核?他们不晓得通过民主测评以达到德育的量化,以而钻进了传统的笔试、闭卷的死胡同!

如,不敢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是现行的用人体制决定了现行的学校评价体系,谁敢创新?

如择校生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学生方便,家长满意,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择校生问题愈演愈烈,以分择校,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可谓五花八门。这不仅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而且也加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最后,它严重地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那么,它产生的原因呢?一个是教育外部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个是教育内部民主管理的缺失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哪有什么择校生?但这需要政府一视同仁地、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城市的重点学校,哪个老师不往那里去,哪个学生不往那里赴呢?人之常情嘛!

从教育内部来讲,没有民主管理,只搞人治,不讲民主,害莫大焉。学校有一个德才兼备的校长,学生就都往那里钻,可是这样的校长,现在要打起灯笼去找。学校有一个捧上压下的或无能的校长,大家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它瘫痪。谁又愿意到那里读书呢?一句话,学校办好办坏,老师没有发言权,学生没有发言权,家长和社会人士更没有发言权!

2001年10月

(该文摘要发表在湘西《团结报》2001年12月12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