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头条 》新媒体近日,韩国化妆品巨头爱茉莉太平洋宣布,将收购美国奢侈美容品牌Tata Harper的母公司Natural Alchemy LLC,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爱茉莉旗下有哪些牌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爱茉莉旗下有哪些牌子(亚洲失意的爱茉莉太平洋8.5亿收购美国品牌)

爱茉莉旗下有哪些牌子

《美妆头条 》新媒体

近日,韩国化妆品巨头爱茉莉太平洋宣布,将收购美国奢侈美容品牌Tata Harper的母公司Natural Alchemy LLC。

虽然两家公司并未披露交易的财务条款,不过爱茉莉太平洋在一份文件中表示,将向其美国业务投资168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5亿元),以收购Tata Harper。

01

为进军北美市场

花了8.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Tata Harper成立于2010年,总部坐落于美国佛蒙特州。该品牌主打天然有机和纯净护肤,是由塔塔-哈珀和她的前夫创办,目前在25家网店和800多家实体零售商(丝芙兰、Bluemercury和Neiman Marcus等)销售产品。

美妆头条记者发现,该品牌在天猫国际开设有海外旗舰店,粉丝超过1.5万人,“净肤排浊洁面”月销300 成为最高销量产品,50ml售价350元。超自然抚纹眼精华为最贵单品,售价2580元15ml。

伴随着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以及科学护肤理念的逐步渗透,纯净、天然、有机的护肤品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最爱,Tata Harper在美国受到了欢迎,在小红书上被称为北美植物护肤天花板。

爱茉莉太平洋表示,收购Tata Harper是为了更快更好的进军北美市场,并通过该品牌加强在北美高端护肤品市场的地位。而Tata Harper最终决定与爱茉莉太平洋达成交易,原因是后者的研发能力和全球影响力,尤其是在亚洲的影响力。

02

亚洲销量下滑

押宝下一个发力重点

7月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曾公布2022上半年财报。

财报显示,爱茉莉太平洋集团上半年销售额同比下滑14.9%为2.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19.6亿元);营业利润同比下滑46.9%为16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32亿元)。

海外业务中,亚洲市场二季度整体营收同比下滑39%。中国市场第二季度的营收下滑50%,主要原因是核心城市(上海)因新冠疫情复苏被封锁,线上物流、线下门店均受到重创。

实际上,从2017年,爱茉莉太平洋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就大不如从前。悦风诗吟关闭了超过600家门店,另一彩妆品牌伊蒂之屋则在去年3月关闭了中国市场所有的线下门店,高端品牌赫妍也于今年全面关闭了中国线下门店,爱茉莉太平洋对比其它外资巨头可谓是节节败退。

但在亚洲市场水深火热之时,爱茉莉太平洋北美地区2022年Q2的销售额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6%为36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这或许也是爱茉莉太平洋收购Tata Harper品牌,押宝北美市场的重要原因。

03

进入“抢牌大战”

国内外企业齐聚

实际上不只是爱茉莉太平洋,近两年来众多企业都开启了收购和抢品牌大战。

2020年,欧莱雅宣布收购日本护肤品公司 Takami;2021年,宝洁公司收购了美国护肤品牌 Farmacy Beauty、高端护发品牌Ouai,2022年收购高端护肤品牌Tula Skincare;德国拜尔斯道夫集团收购美妆品牌香缇卡Chantecaille;韩国科玛收购韩最大的化妆品包材商......

在“抢牌大战”背景下,不少本土企业也开始加码,抢占位置。

2019年,珀莱雅正式入股彩棠品牌,并在不久后完成了对其的收购。仁和药业去年7月份发布公告称,拟收购7家公司欲进一步布局美妆。今年7月份,本土企业水羊股份发布公告称,拟以约3.37亿元收购法国高端化妆品品牌EviDenS de Beauté母公司90.05%的股权及部分债权。逸仙电商也先后收购彩妆品牌小奥汀、英国品牌Eve Lom、高端美妆品牌Galénic婕若琳等品牌。贝泰妮也曾公开表示,开展外延式并购,完善品牌矩阵建设是公司未来五年的目标。

04

收购不是初衷

双赢才是最终目的

对于化妆品企业而言,美妆市场品类的分散性使得他们很难全面发展,需要通过外延收购的方式及时地去武装自己。但是收购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内部资源优化整合才是长征走向胜利的开始。

从美妆企业收购品牌可以看出其背后有着一套整体战略,对于有一定实力的美妆企业来说,收购品牌不仅能够吸引年轻消费者,扩大消费群体增加流量,还可以开拓细分市场丰富产品矩阵,以此增强集团整体的竞争力,保证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并巩固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相比较孵化一个零基础的新品牌,直接收购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更为划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收购并不是最终目的,如何让其后续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进而实现双赢,发挥1 1>2的效应,是收购方在收购时更需要思考的问题。

毕竟回顾近几年发生的收购案,收购后昙花一现的品牌也不在少数。

本期记者:张静

编辑:黄友枝

监制:陈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