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缺乏时间观念?,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如何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如何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全世界的小孩都没啥时间观念)

如何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时间

为什么孩子缺乏时间观念?

这是由于孩子对时间的感觉跟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小时候的时间过得比现在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总觉得小时候的时间感和成年以后的时间感是不一样的。

山口大学时间学研究所的井上慎一教授曾说:“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无论性别或国籍,这都是人类共通的感受。”

在10岁孩子的眼里,一年是有生以来的1/10,在50岁中老年人的眼里,一年是有生以来的1/50,也就是说,孩子眼中的一年与成年人眼中的一年是不一样的。

人类的时间感是由大脑的海马体决定的。

① 玩游戏、看漫画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约定好“从几点到几点”。

② 父母要把和孩子商量好的“时间指示板”放到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③ 快到约定的结束时间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差不多就要结束了”。如果已经超过了约定时间,父母一定要注意轻声提示孩子“已经到时间了哦。”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作业量,这样才能帮孩子监督完成效果。

如果孩子没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父母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已经超时了。要和孩子重新沟通一下,看看有没有必要更改一下完成时间。

4. 事情很多的时候,教孩子列清单整理大脑,区分轻重缓急

孩子念了小学之后,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不光要完成学校的作业,还要上辅导班,去参加各种训练。仔细一想,孩子每天从学校回来,到晚上睡觉的时间,其实很有限。除去吃晚饭和洗澡的时间,可用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几个小时。如果没有合理安排这段时间,到临睡前就会发现:“该做的事还没做!”第二天出门之前,才发现要带的东西还没整理好,会忘东忘西也就不奇怪了。

这时,父母可以让孩子把这两项分别列出来。参考孩子的清单,就能知道在特定的时间该做哪些重要的事情。

列清单,就是把脑海里的想法都写到纸上,然后通过清单来确认,什么是必须要做的事。父母可以让孩子罗列购物清单、每天要做的事,并养成习惯。

美国的孩子经常开展“头脑风暴”,所谓头脑风暴,就是把脑海里能想出来的东西一股脑都列出来。

我自己也从“列清单”这个方法中大受裨益。每天早上,我都会把今天该做的事情清清楚楚地列出来贴在墙上。

像扔垃圾和给花浇水这样虽然简单但是不能忘记的小事,我也会写出来。每当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把那件事“划掉”。

每划掉一件事,整个人都会感到神清气爽。而这份成就感,也能成为督促行动的利器。

具体练习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把从学校回来之后需要做的事列出来。

父母让孩子列清单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怎么样?你想做什么呢?有什么事是必须做的吗?

有时候,孩子可能无法回答父母的这些问题,这时候父母可以问孩子一些具体的问题:你今天想要看什么电视节目呀?今天都留了什么作业呀?

或者通过这些问题给孩子提个醒,比如“今天练习弹钢琴了吗?”这个时候父母需要注意,不要先于孩子说出“你该做的事是××和××。”

列清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写得具体些。

比如,“看电视”要写清楚“几点到几点,打算看什么节目”,“玩游戏”要写清楚“今天玩多长时间的游戏”。

5.引导孩子学会辨别想做的事情和必须做的事情

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我们需要的,如食物、水和空气、住所、衣服 ... 世界上也有不少东西,是我们想要的,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到快乐,好玩 ...

一开始,孩子可能一下辨别不出来,我们和孩子一起,把想做的事和要做的事都列出来。

首先,孩子刚开始写清单的时候,可以把家长的意见“放到一边”,完全按照自己想的来写。

列出清单之后,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在所有“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中,哪些事是无论如何必须要做的,然后把这些事标记出来。

有时候,父母无法认同孩子的排序。比如,孩子可能只写了“想要做的事”,或是孩子可能计划先去做那些完全不必急着做的事,抑或是,孩子的安排不符合常理,无法实现。

但是,父母一定不能对孩子的想法全盘否定。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还处于练习阶段,所以,就算父母觉得孩子的选择和排序有问题,也应该做出“原来是这样啊”的表示,先认可孩子的行为。

升学后,孩子要做的事肯定会增多。这个时候,父母要在表示认可的基础上,提醒孩子:“作业是不是必须做的事呢?”

可以像下面这样,用便签表示排序。可以让孩子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想做的事”和“该做的事”。比如,用天蓝色来标记应该做的事,用粉色来标记想要做的事。这样一来,就一目了然了。

孩子一旦养成习惯,可视化的图片就可有可无了,就算不贴纸,孩子也会通过自我管理按部就班完成任务。

6.找出哪些事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猜一猜,让地球上大多数人浪费了大把时间的事情是什么?

对了,手机!你和我一样,都中枪了么?

呵呵,言归正传。时间是有限的,每天忙忙碌碌,却感觉好像没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这也是人们从童年开始就有的通病 ...

所以,老师会让孩子们进行自我反省,发现浪费我们时间的那些无效的事。

我的时间去哪儿了?

浪费我们时间的有两种情况:

1、自己造成的,比如:花太多时间看电影玩游戏听音乐、不听指示、缺乏计划、不够专注、花太多时间社交 ...

2、外部原因造成的,比如:环境嘈杂、别人妨碍了我、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明确、家里出了事、生病了 ...

发现时间漏洞后,让孩子们进一步思考:

哪些事情浪费时间最多?

为什么会这样做?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这个礼拜我能在哪些事情上少浪费时间?

我从哪里开始具体做起?

和孩子坐下来,列出你感觉浪费时间的事,听听他的意见,他同意你的判断么?比如,玩游戏,在他看来未必是浪费时间的!

重要的是,你和他要尽量达成共识,让孩子认同哪些事是没必要做、或者是应该提高效率的。这样,他才会真心真意地去做自我修正。

尽管有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我们不也是一样么),但他一定会在心底里有这样的愿望:我要更好地安排时间,做更好的自己。

进步,就从这里开始 ...

愿这篇文章对你和孩子有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