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零下20度,他们热得穿短袖干活——中国制冰师护冰“雪游龙”
新华社北京延庆2月17日电(记者张骁、马邦杰)制作游龙般蜿蜒的延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难度不亚于呵护一件“艺术品”。世界车橇赛道的制冰师几乎清一色是“洋面孔”,但随着北京申办冬奥成功,为“雪游龙”培养本土制冰师成为“必答题”。经过两年多的漫长磨炼,中国制冰师告别青涩,首登奥运赛场。
车橇赛道制冰,中国人一样行
车橇赛道对制冷温度、赛道表面清洁度要求高,而且双曲面弯道多、距离长,是一种半户外条件下的山地场馆赛道制冰。
2019年9月,延庆赛道主体合龙贯通,场馆建设单位和承建单位开始筹建本土制冰师队伍,为场馆长期运营奠定基础。
按照国际单项组织要求,新赛道办赛前必须通过场地预认证。但赛道冰面谁来制、怎么制,怎么修型,怎么养护?国内没有经验可循。场馆制冰主管孙悦曾经参与制冰师选拔。在他看来,身高、体重、年龄、力量是“硬杠杠”,能吃苦、善学习、踏实负责是留下来的关键。
2021年1月27日,制冰师朱永涛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给冰面开槽。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服务冬奥是块金字招牌,面试场面火爆,但山地制冰工作强度大,几百人面试只遴选出13人。除早期建设者外,更多人是“跨界跨项”。朱永涛干过销售,王国兴是退伍侦察兵,结缘冬奥是意料外的幸运。
2019年底,首批制冰师赴韩国平昌培训,多数人第一次出国。培训安排得紧凑,第二天就上了赛道,老外手把手地教,但大家站都站不稳。“语言交流是最大障碍,每句话都离不开翻译。”朱永涛形容自己是一张白纸、一块海绵,拼命地记录、吸收。
回国后,为了抓住赛季末最后的实操机会,青涩的中国制冰师开始独立探索。2020年初,在赛道未完工的情况下,中国制冰师每晚9点到次日凌晨3点,利用零下20摄氏度的自然温度,在第九号弯道摸黑练习制冰。山间寒风凛冽,但很多人热得穿短袖干活。
2020年3月,聘请的外籍制冰师到场为中方答疑解惑。孙悦保留着当时的课表:加练体能,练习单人、双人及三人配合清扫,进行补冰和突发情况处置培训;午饭后练习拆卸挡板,提升修冰技术,加速巡视赛道;晚饭后自学英语。12个小时安排得满满当当。
2020年10月18日,中国制冰师李开顺(左)与法国制冰师法比安在赛道上进行施工作业。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修冰非常消耗体力。“雪游龙”赛道世界最长,16个弯道高墙段很多,大家干得很吃力。退伍军人王国兴变身体能教练,带着大家晨跑、练俯卧撑、做仰卧起坐,吃增肌餐。
“赛区每天早上有口号声,让人以为军人或者运动员来了,其实是制冰师。”王国兴说,一开始跑5公里大家跟不上,后来加到了8公里。两个月后,所有人精瘦了一圈,显出了肌肉块儿。
为了充实保障力量,中国制冰师队伍扩充至20人,日复一日的训练盼来了好消息。2020年9月,预认证一次性通过,中国制冰师大受鼓舞:车橇赛道制冰,中国人,也能做到!
只会“制冰”不是合格的制冰师
场馆主设计师张玉婷见证了“雪游龙”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在她看来,车橇赛道制冰要求极高,是“二次成型”的过程。“高速运动下,细微的差别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同的滑行体验,让赛道更具挑战。”
2021年1月27日,中国制冰师朱永涛在清扫冰面。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除了出发区和结束区有大块平整冰面和直线赛道,可以用特制修冰车提高工作效率外,赛道上16个角度各异、陡度不同的弯道都需要制冰师手工养护。
制冰师工作间是他们的“弹药库”,摆放着上百把冰刀和冰铲,以及特制磨刀机和被称作“拖拉机”的特制修冰车。养护延庆赛道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经验,孙悦把中国制冰师的提升过程称为“自省”。
“虽然叫制冰师,但不能只会‘制冰’。”孙悦说,外国制冰师身材魁梧,制式冰刀并不适合中国制冰师。大家结合实际,每个人特制出两三把专属冰刀。最长的1.5米,加上大刀头重近30斤。修冰时,准备好备用刀片,回来还要磨刀。这其中涉及切割、焊接、磨刀等专业知识。开“拖拉机”前提是会开车,握着方向盘的司机要和车尾处控制修冰机械的人密切合作,这也需要反复磨合。
2021年,“雪游龙”场馆团队异常忙碌。春节后要立即举办测试活动,下半年要保障钢架雪车、雪橇、雪车三项测试赛,之后到现在一天没休息。
场馆后勤副主任李长洲曾在测试赛期间告诉记者,车橇赛道冰面不仅要硬度适中、表面平滑,还不能有任何尘土落叶,尤其不能结霜,否则会损伤运动员滑行装备、影响滑行速度。
“那时制冰师两班倒,24小时作业。”孙悦回忆说,运动员滑行前要先养护赛道两遍,在滑行间歇清扫养护,一旦塔台提示运动员即将出发,制冰师要迅速跨出赛道。夜间滑行过后,赛道需要“大保”,所有人养护完弯道到结束区集结,用冰水混合物修补赛道,干完活天已经蒙蒙亮。
2021年2月20日,在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制冰师在测试活动中清理冰面。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高强度工作让中国制冰师迅速成长。
朱永涛说,起初10个人维护一遍赛道需要半个小时,后来缩减到20分钟,最快到10分钟。制冰师从9号弯处将赛道分为两个养护段,5个人干一段。第一个人将高墙碎冰扫到赛道底部,第二个人倒着走往外铲雪,第三个人正着走帮第二个人把雪扫到铲子里,第四个人负责精扫,第五个人浇冰养护,彼此站位间距有明确要求。正是通过“抠细节”来省时间、保质量,最终形成“中国工作标准”。
工作结束半小时得知中国夺牌
保障冬奥会前,他们要为制服背后的“中国制冰师”五个字负责。冬奥会到来时,他们换上了新装,胸前印着五星红旗。
最终“大考”到来,已经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中国制冰师与外籍制冰师并肩作战。冬奥保障标准高,但赛道保养时间比测试赛时相对充裕,每天干18个小时基本满足需要。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北京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新华社记者孙非摄
2月11日,冬奥会男子钢架雪车第四轮滑行过后,闫文港斩获铜牌,这是中国车橇运动员第一次站上冬奥会领奖台。
在赛道旁保障的王国兴听到庆祝声,但不确定发生了什么。“制冰师工作时不能带手机,对讲机里只有塔台工作信息。半小时后回到工作区我才知道成绩,一下就哭了。这几年的努力,值了!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感受。”
每年9月到次年3月是车橇项目赛季,制冰师必须在岗坚守。这三年,中国制冰师们与冬奥“一起向未来”,都成长了很多。朱永涛年轻好学、善于观察管理,已经被任命为制冰师队长,让母亲白慧霞非常骄傲。
17日下午,记者拨通了白慧霞的电话。在被问及朱永涛几年没回家过年时,在河南老家的她直接落泪了:“孩子已经三年没回家过年,今年除夕夜说了几句话之后也没再联系,知道他忙。”
“儿子能为国家作贡献是我们一生的骄傲。”白慧霞说,总有人问她,儿子这几年在北京忙什么呢,“我说,干冬奥呢!”
参与采写:周粤婷(实习)
编辑:刘阳、郁思辉、吴俊宽、张雨萌(实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