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纳百川,经千峡,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宛如一条白丝带飘落在祖国的山川之间,丝带的一端,即是长江源头— —唐古拉山,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唐古拉山生态建设?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唐古拉山生态建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纳百川,经千峡,在中国的版图上,长江宛如一条白丝带飘落在祖国的山川之间,丝带的一端,即是长江源头— —唐古拉山。
(一)
唐古拉山镇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距市区400多公里,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长江之水自格拉丹东雪山发源后,一路向北,不断汇集密如蛛网的水流,流经此地时,已形成一条大河— —沱沱河。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就飞架在沱沱河沿的河滩上,颇为壮观。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世代居住在沱沱河畔的128户牧民407人响应国家号召,从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的草场搬迁至位于格尔木市郊的长江源村。
不久前,记者走进长江源村看到,笔直的乡村硬化道路、宽阔的健身广场、一排排藏家特色的建筑群落,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勾勒出一幅高原小村庄的幸福生活画卷。
今年66岁的更尕南杰是长江源村前任党支部书记,算起来,从沱沱河畔搬迁至此已有十多年之久。时光转瞬即逝,曾经意气风发的草原汉子如今已白发斑斑,回忆起当年搬家时的情景,更尕南杰仍然记忆犹新。
“还记得搬迁时正值冬季,天气特别冷,村里的牧民们早早地收拾好了家当,等着乡里安排的卡车来接,后来颠簸了几个小时才来到长江源新村,大家看到崭新的房屋,心里都非常激动。”
更尕南杰说,过去在山上,牧民一年四季都住在帐篷里,靠养牛羊维持生计,收入不多,生活条件也很差。这些年,党和政府对长江源搬迁牧民在住房、医疗保障、生活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帮助,村民闲聊时,常常感念党的恩情。
据长江源村村委会主任扎西达娃介绍,为了提升搬迁牧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几年,格尔木市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项目,大力实施长江源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扎西达娃说,在新的生活环境中,草原牧民早已有了新的生活方式。现在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开办农家乐等途径,收入连年提高,有些村民还办起了手工艺品制作加工厂。2019年,长江源村实施了电网改造等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平日里,党员带领村民打扫庭院卫生,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兴头越来越足。
(二)
整洁亮丽的家园,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卫碧水蓝天的队伍中。
盛夏时节,唐古拉山镇沱沱河两岸水清岸绿,风景美不胜收。每到此时,格尔木市民族中学退休教师新文就成了这里的常客,镇上的居民经常会在沱沱河堤看到他一只手提着袋子,时不时弯下腰,清理着河流中的垃圾。
新文的故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2017年,唐古拉山镇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征集民间河长,刚从学校退休的新文看到公告后果断报名参加,成为沱沱河的民间河长。此后,定期巡河、捡拾垃圾就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
“到了旅游旺季新文老师基本上每天都来,有时候冬天他也过来巡河,为了装垃圾,他还专门买了一辆三轮车。”唐古拉山镇干部白玛多杰说,去年春节刚过,天寒地冻,沱沱河面更是寒冷刺骨,可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新文依旧沿沱沱河检查有无垃圾。
在一处结冰的河面上,新文发现堆积着一些垃圾,好半天也没打捞上来,于是,他干脆穿着皮裤,跳进冰冷的河水里,捞拾河面上的垃圾,附近的群众将此场景拍成视频发到网上,很多网友都被他这种执着的环保精神所感动。
唐古拉山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辖区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109国道、青藏铁路横贯全镇,镇政府所在地沱沱河沿成为这里的重要驿站。车辆穿梭、人员往来,每年因此产生的不可回收垃圾近80吨,可降解垃圾70多吨,对当地脆弱的生态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唐古拉山镇动员全镇民间河长、各村党员、牧民群众、生态管护员和青年志愿者,定期对沱沱河及那棱格勒河等地开展巡河、保洁活动,在他们的带动下,社会各界参与河湖管护的氛围越来越浓。
记者了解到,今年,格尔木市继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投资218.16万元,聘用101名湿地生态管护员及78名党员为民间河长,扩大长江源头保护范围,湿地、湖泊保护面积达到4.19万公顷。
(三)
守护好绿水青山,即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生态移民搬迁到民间河长制的大力推广,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水清岸绿的生态底色开始在长江源地区逐年恢复。
数据显示,自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长江源区域湖泊水域和湿地面积明显扩大,“千湖奇观”再度呈现,仅可可西里保护区就有7000多个湖泊,总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
一个个湖泊调节着高原水生态系统,也成了大量候鸟越冬的乐园,斑头雁就是其中之一。
斑头雁是一种中型雁类,飞行高度近一万米,被称为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位于唐古拉山镇以北30公里处的班德湖,正是它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也是沱沱河重要的水源补给地。
曾经,由于斑头雁的鸟蛋经常被盗捡,它们的生存一度受到威胁。为了保护斑头雁栖息环境,不少民间环保组织和当地生态管护员常年在这里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经过多年的守护,班德湖斑头雁的数量从最初的1178只增长到近3000只。
家住长江源村的嘎玛曲卓每个月都要和父母来到故乡沱沱河畔,开展草原、河湖的巡护工作,作为这里的生态管护员,嘎玛曲卓一家人每次进山巡护,少则三四天,多则一星期。
嘎玛曲卓说,十几年前,这里还是盐碱化特别严重的沙漠和黄草,在湖心的岛上依稀可以看到斑头雁繁衍生息的景象,可是最近几年,荒草慢慢变成了绿色,斑头雁的数量也明显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旅游添景、为环境增绿,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惠。唐古拉山镇党委书记赵守元介绍,依托唐古拉山镇交通区位、生态地位等优势,从去年开始,格尔木市全力推动长江源头生态第一镇建设,包括长江源片区风情园广场、游客中心、民俗馆、演艺馆、河道景观等,目前,各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随着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我们相信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成为自驾游的天堂。”赵守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