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派自己的秘书和警卫员,前往越南谅山迎回一位老人的灵柩,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而这位老人,生前却曾被人骂过“卖国贼”。

是怎样一个人,能让陈毅派人跨国迎灵回故土,又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今天的我们忆起他来忍不住泪湿衣襟。

他,就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以及辅仁大学创始人,一代大师马相伯,耗尽毕生心血,毁家兴学,晚年却连自己屋檐上的一片瓦都不曾留下。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1)

1.

马相伯出生的1840年,是中华民族屈辱开始的时候。但马家祖上遗产颇丰,父母都笃信天主教,再加上天资聪颖,他本可以在江苏丹阳的老家过着舒舒服服的安逸日子。

可也许是天命注定吧,注定他的这一生会与劳苦奔波相伴,注定他的一生会做出举世震惊的盖世功劳,也注定他的一生终以遗憾收场。

不到12岁的马相伯想要走出家乡,竟独自拎着包袱,走了整整11天,走到了上海,进入了徐汇公学读书。

这一学,就是18年。马相伯不仅掌握了天文、数学、法学,更精通了8国语言,其中包括拉丁文、法语、希腊语。

年仅30岁,他便获得了神学博士,成为神父。

然而这一切信仰,却在他的心中逐渐开始了地动山摇。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2)

马相伯虽信教,但他在这学习的目的却是为了黎民百姓,他亲眼目睹了那些国人遭受的欺辱,感受到了外国人对祖国的蔑视,心中抑愤难平。

在教会中,中国传教士和教徒也一样不被平等对待。一次,当有外国神父到来时,马相伯被不客气地要求腾出房间给别人。他怒了!

所谓的“人生而平等”,在这里,不过是一纸空谈!

随后,为了救济灾民,马相伯自筹了2000两白银,却被教会将他关了禁闭,要求他“反省”。

如果自己的存在于救国救民毫无益处,那这个地方还有什么留下去的必要呢?

马相伯走了,离开了这个停留了24年的地方,去寻求强国之路。这一年,马相伯36岁,等待着他的,会是一片坦途吗?

2.

1876年,马相伯来到了李鸿章身边,帮助李鸿章进行洋务运动。此时的马相伯认为,只有通过兴办实业,实现富国强兵,才有可能让祖国不再受人欺凌。

可在当时的处境之中,想要做成一件事,哪有那么容易啊。

马相伯的教徒身份,使他倍受旁人诟病和猜疑,追随李鸿章近二十年,他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职,只是一个幕僚身份。而这些,马相伯真的不在乎。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3)

他陪着李鸿章出使各国、担任翻译、四处筹措经费。李鸿章原本希望马相伯能帮自己筹到2500万元的军费,结果却让李鸿章和清廷大吃一惊。

马相伯凭借着出色的外交能力和口语,竟让25家外国银行许诺借款,一共筹措到了近5亿元。

清廷慒了!一个失败者,怎会相信别人的成功。在他们眼里,所有的成功,不是投机就是阴谋。

你一个异教徒,能借到这么多钱,是不是与外国人合谋了什么不可告人的计划!这一猜,清廷不要这个钱了,马相伯已谈好的合作也全都泡了汤。

一心报国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李鸿章不得已,担起了全部的骂名,签订了《马关条约》。泱泱大国,把所有的失败让一个垂垂老矣的老者去承担。同时被骂的,还有受李鸿章重用的马相伯。“卖国贼”“汉奸”的口水简直能将人淹死。

这个世界,用心做事的人,做得多也错得多。

马相伯心灰意冷,从此退出政坛,辞官回乡。

3.

回乡后的马相伯已近耳顺之年,原本也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了。可心里的那团火,那团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挽天下苍生于危难之际的火,是怎么灭都灭不了。

马相伯意识到,要想拯救中华于危难,就要从源头解决问题,这个源头,就是教育。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4)

1900年,60岁的马相伯将全部家产一共3000亩地全部捐给了教会,意在创办一所中西式兼容并包的大学堂。家产捐完后,马相伯住到了教会一所孤儿院去了。

可接受捐赠的天主教会,接钱时笑眯眯,一转身,办学校?慢慢等着吧。

就在马相伯住到孤儿院去后,南洋公学教务主任蔡元培找到他,向他学习拉丁文。

拉丁文的重要性,就如同在研究中国文化时,一定要掌握古汉语文言文一样,不通拉丁文,就无从了解西洋。

33岁的蔡元培每天清晨5点不到,就已站在马相伯门外,等待老师起床授课。

马相伯太希望年轻人能多学些东西了,只有如此,中国才有希望。

他让蔡元培找来更多的年轻学生,大家一起学。蔡元培又带来24个学生,他们当中包括后来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国民党元老邵力子,以及我们所熟知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等。

方寸天地间求学者众多,直到马相伯捐出家产3年后,教会才终于腾出地方让他的办学梦得已实现。

1903年3月1日,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成立了。这个校名,寓意着“东方日出,前途无量”。马相伯任校长,把自由、民主的思想作为办学宗旨,更强调学术独立、有教无类。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5)

各地一心求学的人纷纷涌来,马相伯,他用一所学校收纳了那些渴望知识的心,更用一个世界,启航了学子救国救民的梦。

4.

这些求学者中,有一个人受到的影响很深。

1903年,一个小青年写诗讽刺慈禧,被通缉。他逃到了震旦,被马相伯毫不犹豫地将其收留。这个青年,就是后来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

马相伯一直告诉于右任:“不以空言抒愤,救国必先科学。”这句话,影响了于右任一生。

后来的于右任,在民国的办学中也始终秉持着老师的办学理念。于右任说过很多次:“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6)

就连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都无一不是受马相伯的影响。

除此外,康有为、梁启超也常上门求教。都说民国时大师云集,这位启民智的先行者,就是马相伯。

但良好的教育局面才刚打开两年,却又生出了变故。

在马相伯看来,信仰是个人自由,学生在震旦读书,并不一定非得信教。可法国教会却不高兴了,因为他们原本的目的就是想从精神上控制中国的发展。

教会找了个理由说马相伯病了,把他架到医院,剥夺了他的管理权。这下,全校学生哗然,他们知道,震旦,再也不是纯粹的求学之所了。

学生集体退了学,来到马相伯的病床前跪了下来:“校长,我们已经散学了,我们还要读书。”

马相伯顿时泪流满面,他怎不痛心呢,自己倾家荡产办的学校,竟落得如此下场!

一咬牙,马相伯又下了决心,再建一校。

此时已是白发苍苍的他,四处筹资,找到了一处废弃的提督门,建立起了复旦公学,也就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复旦大学前身。重建震旦,振兴中国。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7)

他教导学生们,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由于经费不够,马相伯亲自承担起了许多课程的教学任务。

可就在他忙于办学的同时,却遭到了人生中最沉痛的打击。

5.

妻子埋怨马相伯无睱顾及家庭,赌气带着长子回娘家,却没想到,船刚出吴淞口,便遇难了。

次子不久后也病故,留下一个不满6个月的女儿,马相伯唯一的孙女,与他相依为命。

好些年后,已任国民党高官的于右任等人知道老师生活清苦,心里不忍,众人一起捐款,凑了一万元给马相伯,想作为孙女马玉章的教育费。

可马相伯不要,把这一万元又捐了出来,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启明女中,也就是杨绛读过的中学。

捐出这笔钱时,有天,马相伯拉着孙女马玉章的手问她:“爷爷没留下什么,连你的钱爷爷也没留给你,你恨爷爷不恨?”

马玉章泣不成声:“爷爷别说了,你留给我的恩德已经够多了,我会继承你的志向的。”

马相伯搂着孙女,这个他唯一的血脉延续,放声大哭!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8)

当被孙中山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时,马相伯已72岁高龄。他还曾代理过北大校长,但种种这些,没有让他的生活得到过改善,因为他依然把自己所有的钱,全都用来资助学生,以及创办学校。

辅仁大学,也经由他一手创办,成为民国时期北平四大名校。此外,还有十多所中学、小学,也全都经由他手。

九一八事变后,已经九十岁的马相伯拖着老迈的身体四处为救亡奔走呼号,几个月时间里,发表了十二次国难演讲。

为了支持十九路军抗战,马相伯在街头卖字筹款。一个字30元,一幅对联50元,就这样一张一张地写,他筹了十万元。这得写多少字啊,而此时,马相伯的腿被伤痛缠着,根本无法站得稳,他站着写字时,旁边还得有人搀扶着。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9)

6.

因为战事日趋紧张,家人只好带着97岁的马相伯一路西迁。当他们到了越南谅山后,马相伯的身体再也吃不消了,只能停留在当地。

家人不敢告诉他已经离开了祖国,否则,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同意的。

1939年,马相伯百岁高龄,为了庆祝他的百岁寿诞,中共中央、国民政府、社会各界都发来贺电。哪怕马相伯当时已不在国内,但仍有很多地方举办了庆祝活动,祝福这位老人。

但马相伯根本高兴不起来,他躺在病床上呢喃道:“我是一条狗啊,叫了一百年,也没把中国叫醒。”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10)

他用了一生,拼尽全力想要唤醒国人;他耗尽了一切,连一片瓦都没给自己留下。如今,他再也没力气了。

七个月后,一代大师马相伯永远闭上了眼睛,客死异乡。

编后记:

但愿马老地下有知,看到今天中国的强盛,看到祖国和人民再也不受屈辱,九泉下的他会得以安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