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题对于孩子是非常头疼的事情,很多父母更是早早地就让孩子去培优班学习奥数,难度也是越来越大。此外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数学期中、期末考试都很简单,考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到了五年级以后,考试的难度一下就增加了,基本上都是思维题,有些孩子一下就不能适应了,成绩也直线下降。这下孩子犯迷糊了,父母发愁了。然后就拼命给孩子加量,做各种应用题,最后让孩子感觉很疲惫,一点都不想做,甚至有些孩子产生厌学心理。

奥数应用题思维导图(孩子不会做奥数思维题)(1)

其实思维题如果琢磨透了也比较简单,一来就是把高年级的内容放到低年级先学,二来就是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三来要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灵活变通,而不能生搬硬套。思维导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可以经常用思维导图做下学科知识体系解析,这样就能把所有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从碎片化变成条理化、系统化。另外在解题过程中,用思维导图能让孩子的思路更加清晰,也能锻炼孩子的思维力。

下面用思维导图讲一个小学都必然会碰到的鸡兔同笼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在1500年前,古人就研究过。这里来用5种解决方法快速解答2类鸡兔同笼的问题。

1、已知总数

奥数应用题思维导图(孩子不会做奥数思维题)(2)

已知总数是最经典也是最常见的鸡兔同笼问题,比如:有些鸡和兔在笼子里,一共有10个头,26条腿,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A、假设法
也就是先假设一种可能,再推理出正确答案。比如可以先假设笼子里面都是鸡或都是兔子。如果都是鸡,那么腿的数量应该是10*2=20,而总数是26,那么就多了6条腿,也就是笼子里肯定不可能全是鸡,还有兔子,兔子比鸡的腿多两条,每多出两条腿,有一只兔子,所以用多出来的6再除以2,那就是兔子的数量了。也就可以算出兔子有3只。

同理假设全部是兔子,那么腿的数量应该是10*4=40,总数是26,也就少了14条腿。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鸡比兔子少2条腿,每少两条腿就有一只鸡,这次就能先算出鸡的数量,14÷2就是7只。

B、抬腿法
也就是鸡兔都先抬起一半的腿,那么这时腿的总数也就需要÷2,26÷2=13,现在挨着地的就只有13条腿了。鸡和兔子一共有10只,为什么会多出三条腿呢? 鸡只剩下一条腿站着了,而兔子还有两条腿,有一只兔子就会多一条腿,所以很简单,兔子就有3只。

C、列表法
也就是列出各种可能性从而得到答案,总数是10,可能的情况也不多,就可以一一列出来算一算,这种方法也是在小学低年级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为了不漏掉任何可能的情况,从1只鸡和9只兔子开始列是最基本的,不要嫌麻烦,慢慢做出列表,直到得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对于数字特别大的情况就不适合了,也就可能用到方程法。

D、方程法

列方程式是小学五年级的知识点,就是用字母代替未知数,比如假设鸡有X只,那么兔子就是10-X只,列出方程式。

2X (10-X)*4=26

这样就很容易算出鸡的数量了。

这样4种方法就讲完了,以后碰到这类问题就可以用这4种方法去解决。

2、已知总数

奥数应用题思维导图(孩子不会做奥数思维题)(3)

比如:笼子里的鸡和兔子一样多,总腿数是30,鸡和兔子各有几只?

这种类型的题目,假设法和抬腿法就不好用了,方程法和列表法还是非常好用,这里就不细讲。对于这种已知倍数关系的问题,还有一种方法叫分组法非常实用,也就是把一只鸡和一只兔子放在一起,那么就有2个头和6条腿,这时可以用总腿数30÷6=5,也就是有5组,这样答案就出来了,是不是很简单!

奥数应用题思维导图(孩子不会做奥数思维题)(4)

我们用思维导图画出了解决2类鸡兔同笼问题的5种方法,包括假设法、抬腿法、列表法、方程法和分组法。以后孩子在解答这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拿出这张思维导图,遇到再复杂的题目都不用怕了。不过鸡兔同笼问题有很多,孩子们一定要学会举一反三,而不要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