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课堂同步知识点与思维导图(人教版)

一、思维导图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的思维导图(功-八年级物理课堂同步知识点与思维导图)(1)

二、知识点

■知识点一:功

1.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 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 距离 ,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①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②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4.功的公式: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公式:

5.功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1J= 1N·m 。

6.功的公式的应用: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 = 焦),不是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力臂单位不能写成“焦”)。

【微点拨】功的概念

功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关键点是判断是否做功,这需要同学们通过分析大量实例来练习,明确做功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弄清了这些,功的计算就非常简单了。

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所谓必要因素,就是说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因素,从力学的观点来看,都认为没有做功,可见这两个因素是我们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唯一依据。所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必须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是否通过距离这两个方面考虑。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要注意下面几点: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否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移动,即F≠0,s=0,则W=Fs=0,不做功。例如:推一辆陷在泥泞中的轿车却没有推动。这个例子中虽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没有做功,这是“劳而无功”。

2.物体移动的某段距离是否受到了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由于惯性运动,即F=0,s≠0,则W=Fs=0,不做功。例如:一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滑动的铅球,是由于惯性而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这是“不劳无功”。

3.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在力的方向上。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物体也运动了,但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受到的力的方向垂直,即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即F≠0,s=0,则W=Fs=0,不做功。例如:人手提水桶在水平路上行走,水桶沿水平方向向前运动,这时人对水桶的力是竖直向上的,而水桶移动的距离是水平的,并没有向上移动,在力的方向上也没有移动距离,也是“劳而无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