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伊始,学生们陆续回到学校的怀抱,遨游知识的海洋。早起,早读,晚自修等艰苦任务正在等着祖国的花朵们。这真是“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究竟是“是人”还是“斯人”这一句古文也在网络上讨论炸了。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1)

许多网友坚持是“斯人”,也有另一方面的声音说是“是人”。但其实,“是”即是“斯”的意思。

这一番争辩,让网友们都在开学第一天来了一波回忆杀,开始翻开了自己或珍藏多年的语文课本,想要一探究竟。

天将降大任于谁?

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这是今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课文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原文句子。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2)

意思即是:上天要将艰辛任务派给某一个人的时候,会苦其心志,锻炼他的意志,劳其筋骨,让他的身体感到劳累,饿其体肤,让身体感到饥饿消瘦。

这里的“是”在文言文中表示的是“这”,语境中便解释衔接为:“上天要将艰辛任务派给这个人的时候。”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3)

一派坚持是“斯人“的网友纷纷考古自己的语文课本,却发现1992年版、2001年版、2016年版人教语文课本都是”是人也“。

”是“与”斯“的区别

古汉语大词典中记载”是“有三个意思:1.这个,这,这样;《严先生祠堂记》中的:“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4)

2.对,正确;陶渊明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3.凡是,所有的。《游园》中描写的牡丹花花开美景“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是“字来到现代,在汉字中的使用更为广泛,字义与古汉语相差无异。

而”斯“字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则更多义,其中最常用的与“是”相同,都表示代指词:这个,这。《论语》记载: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里的斯是此人的意思。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5)

“斯”字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中是劈开,砍断的意思。在这里的“斯”变成了一个动词。

文言文体系中,因为许多文字在古代没有被理解透彻,在叙述事件中使用哪一个字尚未非常明确。所以就会出现古文中有许多通假字的情况。斯与”撕“同义,属通假字。

通假字在古书中非常常见,以前古人对汉字的认知还没有现代的数量多,所以想代指某一个意思的时候,会使用已经用过的文字来替代。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6)

词汇量的储备尚未达到非常雄厚的程度,但古人对于抒发心情,描述风景,阐述生活等都非常乐于表现在文章里,留下了一篇篇精彩绝伦的作品。

可见古人的智慧不止运用在创造生活上,在艺术文化领域也是极尽所能地去展现。

来看一下太平天国时期编写的《军次实录》:“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的斯,却特指老百姓,人民。而非某个人。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7)

所以“斯”字在古文中蕴含的意义比“是”字更加多样,即可是动词,也能是代词,还能是通假字,与同音字同义。

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

课文中这两个字的争议,并不能说是哪一方的使用错误。而是两个字都有相同代指意思。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8)

只不过是因为古文流传至今,时间久远,使用文字的内容或有偏差。且运用在教材里的文章,需要通过严格筛选,校对。

文字的使用需要更加考究,准确。斯字相对于是字,更多层含义,所以用“是”字会更为准确,指代的意思更加明确。

那为什么会引起网友如此热烈的争议呢?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9)

从一个原因猜测,可能是阅读1992年版、2001年版这两个版本课本的学生年龄在目前都处于20-30岁之间,这个年纪的人群刚好是电视剧发展史的黄金时期。

电视剧类型的全面开花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属古代题材翻拍最多也最出彩。

为了让观众能更加入戏,更加地浅显易懂,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所有台词,都是按照小说原文文体,再结合白话文进行改编使用。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10)

随着古代题材的连续剧爆火,越来越多古装题材的连续剧不断涌现。三四分文言文的台词越来越不能满足观众的代入感了,所以许多连续剧会大量引用古诗,古文。

但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如果没有进行细究确认,便很容易会产生歧义。

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正确的原文却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11)

原意描写的是大雁与伴侣间感情的忠坚。《神雕侠侣》中的错误引用,却将这句改编的诗句流传得更为广泛了。

是人或斯人的思考

“是人”或“斯人”的区分其实并不大,但是引起网友的热烈讨论才是值得深思的部分。教材里“是人”已经使用多年,却有网友坚持是“斯人”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12)

除了电视剧某些疏漏有错误的导向之外,中国人的阅读量逐年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据统计,2022年中国人均阅读量每年才五本书,阅读者的占比只达到20%。

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节奏过快,新媒体崛起,短视频,短文章等抢占群体眼球在先,快速,简略的内容使得新人类对大篇幅文字的耐心越来越少。

爱好阅读者也逐渐从原始的纸质书本转向电子设备,还有不少群体是习惯于听书来完成阅读的,所以APP商城听书,说书的软件下载量也在逐年攀升。

原来这么多年都错了(这么多年都背错了)(13)

苏格拉底说:文字是拉近心灵距离的礼物。”过于依赖电子设备进行阅读,无法感受文字跃然纸上的书香气,摩挲书页,翻阅纸张,是手指点击屏幕无法替代的仪式感。

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已经被浓缩成一个小小的屏幕进行着,翻开一本纸质书的时候,反而是给快节奏的自己按下暂停键的时刻。

但这也并非一竿子否定各类新兴阅读媒体的存在,而是应该合理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提醒我们乐于汲取新鲜资讯的时候,也别忘记来一场深度的阅读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