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记者冯玉婧)2月2日是第26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什么保护湿地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给出的定义,湿地是土地被水覆盖的地方,沼泽、池塘、湖泊或海洋的边缘以及河口的三角洲等都属于湿地。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储碳固碳等重要生态功能,同时对人类生存发展也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世界自然基金会说,湿地是哺乳动物、两栖动物、鸟类等的重要栖息地,也是鸟类长途迁徙中的理想落脚地。湿地还可以支持水稻种植,而水稻是世界一半人口的主食。湿地是天然的“滤水器”,它们在土壤中捕获磷和重金属等污染物,将溶解的氮转化为氮气,并分解悬浮固体以中和有害细菌。此外,湿地还可以在暴风雨期间为水提供移动和减速的区域来帮助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水的影响;当飓风等大风暴席卷某个地区时,沿海湿地、屏障岛和沿海植被可以帮助缓冲风浪,降低它们的破坏力。
但据推测,自1900年以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湿地已经消失,在有些地方,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若没有湿地,人类将会面临水资源短缺、粮食不安全、暴露于洪水和极端天气事件等问题;地球则会面临生物多样性下降、碳和甲烷排放量增加、天然淡水过滤缺失等问题。
为了加强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府间合作,1971年2月2日,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世界湿地日的确立是在1996年《湿地公约》常委会会议上决定的。从1997年开始,各国在每年2月2日举行不同形式活动,宣传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近年来各国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出台措施加强湿地保护。
2018年3月,来自玻利维亚、巴西和巴拉圭的代表在第八届世界水论坛的高级别会议签署了潘塔纳尔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宣言。通过这份宣言,三个国家同意共同努力实施减少污染、加强水治理、拓展关于潘塔纳尔湿地的科学知识等行动。潘塔纳尔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湿地,也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的环境之一,拥有4700多种动植物物种。
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2021年12月24日,中国通过了湿地保护法,以加强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法将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今年1月19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