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雅安最美教师)(1)

四川新闻网雅安8月29日讯(卫葳 文/图)高静,芦山县中林乡中心小学校教师。自2010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高静虚心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的同时,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在业务上迅速成长。工作中,高静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在与同事、学生、家长相处时,高静以诚相待,以自己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信任。

用爱心滋润每一名学生

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是高静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为了家乡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高静毅然选择了离家二十五公里外的乡村小学,扎根偏远山区,一干就是七年。

干一行爱一行,高静上课时充满激情,下课后与学生无话不谈,像知心姐姐般温暖,孩子们都喜欢上她教学的英语课。

2013年,三年级班级里有一名叫小慧的女孩,她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性格内向,从来不和同学玩耍,课间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不主动与人交往,多半是有什么心事。”高静下课后找她聊天,也通过与班上其他女生沟通了解她的情况,这才了解到小慧内向与她的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慧的爸爸妈妈身体状况不好,家里有三个孩子,生活压力非常大。连洗衣粉、肥皂等生活用品对她们来说都是奢侈品。班里有部分学生就嫌小慧脏,不愿意跟她玩。敏感的小慧也因此被动疏离了同学。

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高静立刻向小慧伸出援手,利用课余时间教会她怎样洗澡、洗头、洗衣服等,并监督她搞好个人卫生。同时,也为班上的学生做思想工作,通过活动,让大家团结在一起。慢慢地,小慧融入了班级体,脸上挂满了天真可爱的微笑。

“老师,谢谢您的帮助!现在和同学们和睦的相处,让我更热爱学习了。谢谢您教会我怎样成为一个讲卫生的孩子,您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小慧在作文里动情地向高静表达感恩。

高静不仅时刻关心着班上的每个孩子,不歧视学习行为习惯差的孩子,关爱留守学生,帮助后进生,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黑板报、晨会、班会等,向学生宣传安全、法制、学习、卫生等知识,寓教育于活动中。

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高静所处的山区,不少家长外出务工,谋求生计。孩子便托付给老人和亲戚,成为留守儿童。这样的学生,既有独立自主的一面,但也面临着缺乏亲情关爱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高静经常与监护人、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利用网络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微信平台”,让学校的留守儿童每周在约定的时间与爸爸妈妈视频聊天一次。告诫家长不应该用一个“忙”字推脱,要经常来电多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

除此之外,高静作为学校德育主任,还积极组织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的同学们,每周在少先队活动室集中一次,谈谈学习,聊聊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在日常交往中,高静发现留守儿童的作业是很让老师头疼的事,因为大多爷爷奶奶都不认识字,更别说做题了。为此,高静常常与学校住校的老师一起,将爷爷奶奶能到学校接学生的这部分留守儿童留在学校做家庭作业,承担起课后辅导的义务,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校对于留守学生来说,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

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课余时间,高静认真专研教材,借助网络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网络化的教育时代,高静不断在网络上学习,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班级常规管理、少先队管理及学校德育工作管理等先进的理念,力争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英语教学方面,高静积极参加市级课题《山区县小学英语起始年级学生良好的英语听、说习惯培养的研究》的研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积极研究《小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成长是高静始终追求的教学方法。高静在课堂上,开展“遇见最美的自己”这一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校中,开展“比一比”、“自己与自己比”等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在班级管理中,开展“自己与自己比”,在班与班之间开展“比一比”的教育活动。

除了英语老师,高静还担任学校少先队管理员及德育工作。在她看来,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

任教7年来,高静恪尽职守,努力钻研,她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县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撰写的教学案例曾获省级一等奖,所写的论文曾多次发表。

这些成绩只是一个开端,高静表示会在今后的教育岗位上不懈的努力,尽爱岗敬业之职分,用爱心普写教育章程,让青春永远照亮学生的光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