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有与,道不行:这里指的是孔夫子所推行的道如果不行,桴就是木伐,大的称为伐,小的称为桴,就是一块大的木头中间是空的,叫桴乘桴浮于海,就是漂洋过海浪迹天涯,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公冶长篇第九十三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公冶长篇第九十三篇(论语公冶长第五)

论语公冶长篇第九十三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有与,道不行:这里指的是孔夫子所推行的道如果不行,桴就是木伐,大的称为伐,小的称为桴,就是一块大的木头中间是空的,叫桴。乘桴浮于海,就是漂洋过海浪迹天涯。

想象一个画面,孔夫子说我的道推行不下去的话,就浪迹天涯。或者隐居啦。从我者其由与,由是指的子路,跟从在我身边的人大概只有子路吧!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子路和孔夫子之间的关系感情很亲密的。子路其人非常的勇猛,并且也是在孔夫子身边时间最长的弟子,曾经子路是欺负过孔子的,因为它比较好勇。后来被孔夫子感化,子路一直在孔夫子身边侍奉,并且保护孔夫子的安全,曾经孔夫子说自从子路在我身边以后啊,其他人都变的友善了很多,子路一直在保护孔夫子的安全,因为他的心中只有老师,欺负我老师绝对是不可以的,所以别人也开始变得和善,子路听到了这句话特别高兴,说老师乘桴浮于海的时候只带着我,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因为子路的性格都是直来直往的,所以他的喜怒都是形于色的,很高兴就是很高兴,直接的表现了出来,这个时候孔夫子又说了,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好勇过我,比我更勇猛,注意一个重要的字:(好)的,好就是过度了!过度了我们才称为好!

比如说你看我们生活当中是一样的。提到好这个字的时候,其实就已经过度了,包括孔夫子说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同样也是过度的,接下来又说了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这里来了个对比。子路只是好勇过我,其他的人就不可取了。我们看到这句话一定不要产生误解,这也并不是说子路就没有其他的优点啦!孔夫子在说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和谁在对比啊?和孔子在对比啊,说子路勇猛这件事情。是要过于我的。其他的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你听到这里切勿不要理解成是不是子路就没有其他的优点了?不是的,子路是十哲之一,并且以政事著称,可以治理千乘之国,这也是孔夫子对子路的评价。

当中有一段话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瑟就是鼓瑟,鼓是动词,弹的叫做鼓,鼓的叫做瑟,鼓是动词。这句话再讲。子路鼓瑟。声音飘到了我这里,意思在说什么呀?说子路怎么敢在我面前弹琴呢?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很有意思,他的学生子路弹琴被孔夫子听到了,孔夫子不禁调侃了。说子路怎么敢在我面前弹琴呢?这个琴声都飘到我的门内被我听到了,讲了这样一句话,但是因为孔夫子讲了这样一句话,门人不敬子路,其他人听到了就开始不尊敬子路了,这个时候孔夫子就说了,由也生堂也,未入视野,说子路鼓瑟已经盛堂了,只不过还没有入室而已,还差一点,没有学到家,但是已经可以了,我说他弹的不好是和我相比。但是你们不敬他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他和别人比还是很优异的。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我们的生活当中是不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说我们有很多的学生,或者我们有的员工,我们说你这个事情做的实在是不足,你的智慧不够啊,只是站在和我比的角度,但是不代表他不如你们,甚至很多地方比你们更强的。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不要去误解这句话,因为孔子在说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是和孔子对比的,我们切勿解读成是不是指子路就一无是处,不是这个样子的。

我们再从中去体悟道理,子路的性格:听到孔夫子说的话就开始很高兴,并且说他好勇,是不都是过度的行为啊,过度的时候要如何因材施教啊,是不是要开始打压一下,说你没有什可高兴的,你只是好勇过我,其他的一无是处,是不是在压制他的性格,否则是不是就会更加的过度啊,但是如果是一个很自卑的学生呢,是不是你不能这样讲啊,要去鼓励他,你要让他变得更自信的,看论语中有多处因才施教,不同的人问才,不同的人问孝,孔子给的答案都不同,所以好勇的人让其收敛,自卑的人鼓励其更加的自信!

我们从中再来延伸,我们出去学习,去学习如何经营亲子关系,去学习如何经营感情,如何经营企业?学了很多的方法,学习后往往会发现一个问题,学习别的企业的时候学的很好啊,人家用的很好,拿到我们自己的企业中不管用,是因为不同环境,员工的基础不同,员工的性格不同,我们学习亲子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学习那个方法可能别人用的很好用,可是别忘记了回来以后我们的孩子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根基不同,我们说要学习如何经营感情,可是面对你谈感情的人的性格不同,他们的心理变化的不同,你学习来那个固定的方法有什么用呢?

有人说我只要对她好就一定不会分开,你对她好可能还好不到正确的地方,我们说有奖励制度员工一定努力工作,那也有可能助长员工的贪得无厌,我们鼓励孩子让他更好的学习,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个自信爆棚的人,或者说他是一个自负的人,我们还要鼓励他吗。有的人说了,我们一定要懂得去多压制孩子的欲望,而是这个孩子都已经很自卑了,你还要再去压制他吗,所以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有智慧,可以看清楚当下的事当下的人,我们才能因材施教,而这个智慧从哪里来呢,只有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智慧,所以我经常讲当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儒家文化,懂得自身的修养,增长智慧以后,方法是不用学的。我们自己可以衍生出来无限的方法,因为我们内心是有仁爱之心的,我们懂得观察事物的规律,这个时候智慧就出来了。

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不同,我们看到了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每个人当下的情况不同,我们才能因材施教给不同的方法,所以我们学习儒家文化,学习圣贤思想,要学的是道,是他的思维方式,是他的价值观,所以论语当中,我们注意体悟,都是有孔夫子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我们在解析他背后的思维方式。解析他背后的道,我们把这个道学来,把这种思维方式学来,建立了这样的价值观,我们才能懂得因材施教,才能懂得更好的去生活和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

这个时候我们带着这样的思维。再来看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句话,首先我们从这里看到了中心,道不行的时候还有子路跟在身边,说明了子路的忠心,那难其他学生就不忠心了吗?其他的还有颜回,还有漆雕开,还有子由,太多的学生难道其他的学生就不忠心了吗?不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当下的境遇不同,当下的状态不同,那么子路只是当下的状态,它更适合跟着孔子,他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和挂碍。

我们举个例子。假设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也讲了这样一句话,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们来思考跟在我们身边的会是谁呢,所以这个人首先他一定是愿意的,是有忠心的,并且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他们当下的环境啊,他是否有家庭,是否有那么大的负担,是否可以跟着我去,例如子贡他还要经商,还要从政啊。我们从这个当中要看到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当下的环境不同。讲这段话是为了让我们修内在的仁德,举例子了。

观过斯之仁矣,这是我们之前所讲过的内容。这个观可以看到我们内在是不是有仁的,是不是以他人为出发点的?举例子生活当中假设我们想要去借钱,这个时候借钱如果是有仁爱之心的人,是不是要懂得思考了,对方首先有没有钱,他是不是一个吝啬的人,想要借钱他的老婆会不会同意?他会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当你有了这样思维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就知道该管谁借钱了,如果跟这个人借钱一定会让他产生痛苦那我就不再去管他借,这就是内心的仁了,而不是因为他不借给我,我怀恨在心,你可曾为她想过!

工作中的事情也是一样的,我们想让谁去承担这件事情,我们有没有为对方想过他是否合适呢?他现状的性格特点适不适合?我们这样去思维的时候都是在为他人考虑,即使我们讲了他没有帮忙,我也不会心生怨恨,为什么?越有仁爱之心的人,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没有情绪和烦恼呢,因为明达和通透之人,很多事情你看的很清楚,很明白他人,自己自然也不会去情绪,

我们在讲孔子借伞的故事。有一次下雨啊,孔子走在路上没带伞,这个时候有人说子夏有伞,你可以去管子夏去借,孔子说,不要不要,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如果他没借给我,别人会说他不尊师重道的,如果他借给我,由于他性格的吝啬,他自己会难过的,所以我干嘛要让他为难呢?我不会去借这个伞,很多人说这个故事是不是杜撰的,其实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个小故事当中来理解,这个就是仁爱之心。我们又举了生活中生的例子。当我们有了仁爱之心,做事情就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不为难他人,自己也不会起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