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今天流传最广泛,最受欢迎的一首悼亡词,它创作于苏轼结发妻子王弗逝世十年之后。
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仕途失意的苏轼来到密州,当年的正月二十日夜,他梦到了暌违十年的结发妻子王弗,醒来后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词。
苏轼这一首词的个人风格比较突出,题为“记梦”,但上阙却一直在抒情,到了下阙方才开始“记梦”。在这首词中,对于“梦境”的描绘,苏轼点到为止。侧重点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伤感,而不是追忆往昔。因为创作这首词时,他已经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王弗逝世十年间,苏轼为仕途流寓奔波,因为与王安石失和,在政治上遭受压迫。后来担任密州知州,公务繁忙,哪里还有心情思念前妻?但是说他不思念,他也并非是真的不想。从前与王弗十年恩爱,点点滴滴都深埋在他的潜意识里,最后出现在这一场梦境之中。
一、苏轼与王弗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是乡贡进士王方之的女儿,她自幼酷爱读书。十六岁时与苏轼成亲,侍奉公婆、恪守妇道。
苏轼一开始并不知道妻子通晓文墨,后来发现,每当自己读书的时候,王弗都会一直站在旁边不肯走。有时候他读的书内容忘了,王弗却能记得一清二楚。
再相询问,才发现她原来知书达理,只是不爱在人前显露。后来苏轼解读文章上偶有错误,王弗也能给他指出来,并且表现得妥帖得当。
苏轼当官之后,王弗随他上任,经常“立屏间听之”。对于丈夫结交的朋友的品性,她也能一目了然,是一位相当有见识的女性。因此苏轼对她是很有感情的,然而王弗二十七岁早亡。
苏轼十分伤感,王弗的父亲对苏轼说:我女儿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跟着你,希望你将来不要忘记她。
王弗生前给苏轼留下了一个孩子,她去世之后不满一年,苏轼又迎娶了她的堂妹王闰之。古代文人求仕在外,家中少不了贤内助,王闰之后来跟随苏轼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在爱情方面,苏轼并非“人间痴情种”。因为公务繁忙,白天他无暇追忆旧情,晚上他身边有王闰之和儿子在侧。所以,他在《江城子》中说他对王弗“不思量”。
但“不思量”并非他真的遗忘了王弗,因为王弗这个人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底,他并不需要去思考,她的影子自然就趁他空闲的时候,浮上心头。
王弗有多好,苏轼心中非常清楚,所以他在词中并没有去描述王弗的好。并且王闰之当时还在他身旁,他也不适合写得太详细。于是,他选择着重描写死别十年,千里孤坟的无限悲凉。
二、本词的艺术特色在苏轼这首悼亡词诞生之前,潘安仁和元稹的《悼亡三首》都曾被认为是世上最好的悼亡诗。
潘安仁从时光流年入手,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他在第一首诗中运用大量侧面描写,让人看到亡妻在屋舍之中留下的倩影、墨香以及壁间挂饰等等,让读者感同身受。到了第二首时,才开始描绘自己的思念之情。
后来元稹的悼亡诗,开头也直接通过“泥他沽酒拔金钗”、“落叶添新仰古槐”等细节描写,让读者先认识到他的亡妻,然后再开始诉说相思。
偏偏到了苏轼这里,他对自己的亡妻王弗没有只言片语的刻画,只有一句模糊的“小轩窗,正梳妆”。但是,三人的悼亡词中,就他这一首流传最广。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苏轼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的确是由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艺术水准决定的。
苏轼在一首词中,开篇即运用时间的延长与空间的距离来营造悲凉的氛围,这种手法暗合了现代悲剧心理学。
一些美好的东西之所以美好,恰恰是因为时间的遥远,空间的阻隔。所以,杨过必须要在绝情谷悬崖上等待小龙十六年,而不是十六天。
而生与死,本就是人类最为关注的话题。所以苏轼不必告诉你他和王弗曾经多么相爱,他的妻子曾经有多么优秀,就足以令读者感觉震撼了。
十年,一个人一生中有几个十年?况乎是“生死相隔”的十年。爱人与我阴阳相隔已经十年了,我没有想她。但是苏轼接着话锋一转,又说“自难忘”。因为我不想,是因为我根本忘不了她。
我在密州,她的“千里孤坟”在眉州。我感觉到凄凉,却不知道要对谁去诉说。如今我尘灰满面,鬓发如霜,开始呈现出衰老之态了。只怕是她的魂魄能与我再会,也认不出我的样子了吧。所以,作者开始陷入受伤的情绪当中。
直到诗的下半阙,他才述说梦中相会的情形。当时他看到妻子正在窗台前梳妆,走过去和她四目相对,想说点什么,却也说不出口。
但是他亡妻的伤痛并没有就此打住。到了最后,苏轼不写自己的悲痛了,转而去写王弗,“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千里;生死、孤坟。词作开头的意象充分地抓住了所有读者,最大程度地引起了共鸣。至于这十年为谁?千里念谁?生死隔谁?孤坟埋谁?全都不重要。
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人生八苦诗人已占却一大半。如今尘灰满面,须发皆白,面目全非。
夜间梦到前妻在窗台前梳头,早已过了说肉麻情话的年纪。而他又娶了新妻,还能再说什么呢?唯有相对无言泪千行。
最让人伤感的是,生活还在继续。亡妻将一直深埋在明月高冈上,每年的这个时候,孤坟里都会传出断肠的哭泣声。
结语网上一直有人因为苏轼的一些八卦,攻击他“用情不专”,进而嘲讽他写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骂他虚伪、矫情。其实,那是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读懂苏轼的这首词。
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间,是王弗去世十年之后,这个时候他已经与王弗的堂妹成婚近十年。从这首词的内容上看,它固然是一首悼亡词,但是事实上更像是在追忆往昔青春年少的岁月,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他本身对王弗的感情,则表现得十分含蓄、朦胧。
苏轼的思想成熟并且理智,他在悼亡过程中的悲痛是无比真实的,完全没有考虑过标榜自己的“痴情”。而他这种朦胧表达,让这首词的解读产生了千变万化的可能。而唯一不变的是伤感,可以被随意安放到众多场合之中,因此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