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陈筱娇,接到的第一场大戏是吴京主演的《西风烈》,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她在10几米的高台上一脚踹飞吴京后,再从高处一跃而下。她却因害怕,双腿发抖,迟迟不敢跳,在导演即将要放弃她时,她咬牙闭眼为了生活一跃而下。

而她最终也因这一踹一跳而成名,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武替演员,仅用五年时间就替家人还掉30万巨款,还通过自学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影视制片人。

今天就来讲一个本该在温室成长的小姑娘,是如何在困境中,努力拼搏地走出逆境,自觉的把握住了人生,硬生生的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与众不同的教育

陈筱娇,祖籍山东,熟悉她的影视工作人员都叫她“娇姐”。

她母亲是家里的老大,又因为受“女儿就是赔钱货”的观念影响,历来不受家里人重视。初中时,她母亲被迫辍学照顾四个弟弟。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1)

可即便如此,她母亲还是很爱笑,在那无人怜惜的日子,不仅照顾好了家人,还闯出自己的事业。

而她的父亲是个孤儿,7岁丧父,12岁丧母,在福利院生活一段时间后,在社会上打拼。可即使生活到处是窘境,她父亲依旧善良而淳朴。

两个同样缺爱,又善良倔强,不畏艰难的年轻人,心与心地相碰使得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父亲以入赘的方式进了陈家,经过两个人的拼搏,从小商贩到两家饭店的老板,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1990年,母亲在39岁那年生下了她。陈筱娇父母老来得女,又是家中的独女,对她自然是宠爱有加。

父母开着两家饭店,很忙,不能常常陪伴,只能给她请了一个保姆。她小日子过得很惬意,吃着普通家庭没有的美食,穿着专柜的衣服,招摇又亮眼。

虽然父母自幼对陈筱娇的教育以赞赏、鼓励为主,但他们对她并不溺爱

也许陈筱娇父亲小时候在福利院、在社会独自流浪时,被人欺负、凌辱的日子太过于让难忘,在她6岁的时候,父亲忍痛将她送至少年宫学武术。

就在别的小女孩还在父母怀里撒娇时,她就开始了白天上学,晚上三个小时的习武日常。

压腿、下腰、扎马步,都不是最痛苦的,可怕的是东北的冬天,冷得天寒地冻,室外的地板又硬又冰,穿着单薄衣服的小筱娇就这样在地板上摔打着,每次下来都是一身青紫。

在十来岁的时候,一次侧空翻时,头先着地,血就哗啦啦地往下流,结果她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出血,爬起来继续跑,一路的血,把反应过来的教练和小伙伴吓了个半死。

可不管怎样,小时候吃的每一份苦,成为了她日后成功的资本。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2)

家庭的巨变

在疼痛中摸爬打滚的陈筱娇渐渐长大,可就在她上初中时,父母的饭店出现了问题,生意也越来越难做。

她们家辞退了保姆,一些她从小吃惯的龙虾,进口水果等东西在餐桌渐渐消失,父母从第一次为钱吵架到无休止的冷战。

她曾亲眼目睹十几个纹着花臂的社会大哥上门催债,在家里砸东西,泼油漆。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不敢回家,不敢看到父母明明很难过,面对她时,却强自挤出的笑容。

无助的她,把所有的心灵寄托,都投到了学习和练武中,练不好的动作,她会反反复复的练习,下了课,她主动去找教练给自己加练。

那时的她,只想着要练好武术,拿第一名,这样以后才会有更好的出路。

好强的陈筱娇,在十一二岁就开始参加辽宁省少年武术比赛,还取得了金牌。

而每次参赛,妈妈再忙都会陪她去,给她鼓劲,即使比赛没拿到好名次,母亲依旧笑哈哈的说:“老儿子真棒!”(“老儿子”是父母对她的称呼)

两年后,她家彻底破产。武术班昂贵的学费成为了家里的负担,就在她萌生退学的想法时,爱才的教练告诉她:“没事,你继续来跟我练吧!”

特别有一次,陈筱娇患了阑尾炎,需要动手术,可是当时家里却连一千多块的手术费都拿不出,她急得直哭。

爸爸搂着她说:“没事啊!有爸爸呢,钱,爸爸会想办法。”

而妈妈虽然会因为钱一度跟爸爸吵架,但依旧那么爱笑,乐观的妈妈说:“大不了,从头再来!”又开始起早贪黑和爸爸去买菜。

陈筱娇在极度缺钱的环境中,度过了她的青春期。她没有时间伤春悲秋,她脑子里只有钱,能很快挣减轻父母的痛苦就行。

而父母无时无刻所体现出来的乐观,一直以来对她的鼓励,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3)

闯入娱乐圈

2006年,16岁的陈筱娇初中毕业了!此时的她却第一次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决定放弃上高中,进京上武术替身学校,然后进影视圈拍戏,这是来钱最快的途径。

父母在陈筱娇的反复分析利弊后,最终还是同意她的决定,带着破釜沉舟之势,将家里的房子抵押出去,带着2万块学费,陪着女儿来到了北京怀柔。

陈筱娇的武功底子很好,但是武替就不单单要武打动作漂亮,还得学会各种影视专业动作,学会吊威亚,学会在打斗过程中躲避镜头,以免穿帮。

在一次采访时,陈筱娇提到第一天上课就被吓蒙了。早早起来就是30圈的跑工,气都来不及喘,就是跳楼,生生从二楼跳下去。

师哥师姐翻着跟头就“嗖嗖”的下去了,而她站在二楼,腿在发抖,脸色惨白,半个小时过去,都没敢往下跳,直到教练说:“你再不眺,我就推你下去了。”

她只能咬紧牙关,闭上眼,豁出去往下跳,有了第一跳,第二跳就没那么难了,一个上午过去她学会了从高处跳下的动作要领。

可没想到,下午的学习难度更大,那就是吊威亚。一整个下午都在空中转,站在地板上时,她都觉得整个房子都在转,头晕乎乎的。

就这样,陈筱娇在武替学校上了一年的学,2007年时,家里再遭遇不幸,妈妈罹患疾病,再也没有钱替她交学费了。

同情她际遇的师哥师姐给她推荐了剧组,让她到剧组拍戏,演个小丫头。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4)

在那里,她首次体验到相貌的重要性,同剧组的女演员都是又高又美,只有她1.62米的身高,体重却足足有120多斤,在外人看起来正常的身材,在剧组里成了难看的胖子。

导演甚至当着她的面说她太难看,推荐的人没有一点眼力劲。

为此,她咬紧牙关,默默地到美容院打美容针灸,吃药,目的就是减肥。靠着惊人的毅力,一个月后,她减到了95斤。

就在她以为,生活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会越来越好时,她接到了爸爸的电话说妈妈已经确诊胰腺癌晚期,时间不多了。

她疯一般的赶回家,看着躺在病床上,一脸枯槁的妈妈,泣不成声,1米6几的个头,却瘦得只剩下骨头。

妈妈每天需要打杜冷丁镇痛,否则都不能入睡,没过几天,她借来几千块钱都用完了,妈妈只能停药硬熬。

最终,妈妈还是没熬过病痛,在寒冷的一个凌晨,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妈妈的去世,让陈筱娇再一次尝到生活中的艰辛,她是家里的顶梁柱,她必须要在武替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路,绝不能再让爸爸承受这样的苦。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5)

成为一道光

生活总会给有准备的人机会。

处理好母亲丧事的陈筱娇,身上背负近30来万债务的她,容不得她半点颓废,就又一次踏上北漂之路。

她打零工、接小广告、不停地投简历,只为了有一个工作的机会。

2008年,吴京要拍《西风烈》,找到校长(吴京的师兄),校长第一个就想到了当陈筱娇。

《西风烈》是陈筱娇接的第一部大戏,给女主做替身,工资是2万,如果有危险工作再加上奖金。这对于负债累累的陈筱娇来说,那就是笔巨款,诱惑力力实在太大了!

但所谓的武替演员,其实就是用命去搏未来。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6)

这部戏在沙漠拍摄,整整三个多月,在风沙里打滚是小事,晚上的沙漠最是考验人的意志。夜晚的沙漠零下30摄氏度,寒冷无比,演员得穿着单薄的衣服工作,一顿打下来,身上如果再渗出一点汗,裹上棉衣都能冷到骨头。

片中有个镜头,是她与吴京在十几米的高处打斗,然后她一脚将吴京踢下,她紧追其后,在下面继续打。

十几米的升降台,看着都腿软,她需要跳下去,还得动作漂亮。

站在高处的她,抖着腿,告诉自己,没事跟以前练习的一样,跳下去就有500块的收入了,债务又少了一点,她就这样给自己做工作,鼓起勇气往下跳。

可拍摄结束回到酒店后,她蒙上被子就哭了起来。她委屈、害怕、恐惧却不敢让人知道,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承受。

《西风烈》危险的戏份很多,有一场在车厢的打戏,陈筱娇在打斗中头撞到车厢,那一瞬间她只觉得头“嗡嗡嗡嗡”作响,很久没有反应。

导演一喊“卡”,大家急忙冲上去抱住她,给她盖上棉衣,拿上热水,焦急地问她有没有事。

三个多月的戏,陈筱娇拿到了7万多的工资,看着那一大袋现金,她两眼含泪,那是她用命换来的。

这一部剧也打开了陈筱娇的名声,在镜头前干净利落地动作,近乎完美的对打,让她有了名气,找上门的戏也越来越多。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7)

从此,陈筱娇在全国各地跟着剧组跑,工资也从2万涨到了3万。可她依旧住地下室,啃玉米,馒头,尽量将自己生活成本降到最低。

终于,在她22岁的时候,把那30多万的外债还清,还保住了妈妈的老宅,站在充满回忆的老宅,她泪流满面,她想如果妈妈还在多好啊!

债还完了,她开始有时间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做了。她想起跟吴京拍摄期间,他曾说过的话,武替是吃青春饭,得学会长远打算。

23岁,陈筱娇转行做场记,同时学习制片统筹。

她不止有野心,也有足够的耐心,敢于直面挑战,也勇于承担责任。很快在她不断的勤学好问,敢于挑战之下,她在2015年成功转型,不再是那个随时把自己摔得满身伤的武替。

从武替到场记,再到统筹制作,成为真正的影视制作人,她仅花了8年的时间,直到今天她已经在影视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见到她,都会喊一声“娇姐”。

44岁为了拍戏练出肌肉学习打拳(我从小练武17岁当武替)(8)

那个曾经被导演嫌弃又胖又丑的小姑娘,在生活的磨砺下,将自己硬生生活成一道光,成长为高山上的盛开的茶花。

回顾陈筱娇这一路的艰辛,我们不仅感慨这位姑娘面对的困境时,所展现出来的惊人毅力。她虽然没有高学历,没有好背景,却有惊人的抗压能力,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而她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爱而不宠,严而有度,才是最好的教育。

在此,愿每一位砥砺前行者,都能在历经风雨后,看到漫天彩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