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记者从贵州省卫生健康部门获悉,近几年来监测结果显示我省毒蘑菇中毒多在夏秋季,以家庭散发为主,尤其是每年6至10月贵州进入野生蘑菇中毒高发时期。毒蘑菇中毒事件是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死亡的主要原因,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因此,毒蘑菇中毒防控最好的措施就是不要随意采食和买卖野生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或毒菌,是指人食用后出现中毒症状的大型真菌。目前,我国已报道的野生毒蘑菇有400多种。
由于毒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部分毒蘑菇与食用蘑菇极其相似,菌类专家都很难肉眼辨认,老百姓更是很难根据其形态来鉴别是否有毒。
鹅膏属的一些种类是最常见的剧毒蘑菇,他们的基本鉴别要点:长有“菌盖、菌环、菌托”。但其他很多毒蘑菇不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尤其不要采食“头上戴帽(有菌盖)、腰间系裙(有菌环)、脚上穿靴(有菌托)”的野生蘑菇。
近年来贵州省引起中毒死亡的常见毒蘑菇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淡红鹅膏和假淡红鹅膏:致死率极高,含有鹅膏毒素,造成急性肝损伤,常出现假愈期。
淡红鹅膏(剧毒)
假淡红鹅膏(剧毒)
2、灰花纹鹅膏和拟灰花纹鹅膏:剧毒,致死率极高,含有鹅膏毒素,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常出现假愈期,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导致死亡的种类。该菌与老百姓俗称的草鸡枞、茅草菌、芝麻菌、伞把菇等蘑菇外观非常相似,从外观形态上很难辨识。一旦将这些蘑菇混采食用,就会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件。
灰花纹鹅膏(剧毒)
拟灰花纹鹅膏(剧毒)
3、黄盖鹅膏,剧毒,致死率极高。
黄盖鹅膏(剧毒)
4、裂皮鹅膏,剧毒!致死率极高。
裂皮鹅膏(剧毒)
5、肉褐鳞环柄菇,剧毒,致死率极高。
肉褐鳞环柄菇(剧毒)
6、条盖盔孢菌,剧毒,致死率极高。
条盖盔孢菌(剧毒)
7、欧式鹅膏
欧式鹅膏(剧毒)
8、假褐云斑鹅膏
假褐云斑鹅膏(剧毒)
9、亚稀褶红菇,剧毒,致死率极高。该菌与老百姓经常采食的红菇属中的其它种类如稀褶红菇、密褶红菇极为相似,老百姓都认为火炭菌,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将他们区分开来。
亚稀褶红菇(剧毒)
稀褶红菇(可食用)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分型主要分为七种类型: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损害型、横纹肌溶解型、溶血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光敏性皮炎型。
急性肝损害型蘑菇中毒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率最高的类型。
急性肝损害型毒蘑菇中毒:患者进食毒蘑菇后一般在6小时以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经过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患者自觉康复。此期一般持续1—2天,在医学上“自觉康复”的这段时期称之为“假愈期”。几天后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肝功能检查示谷丙转氨酶急剧升高,提示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假愈期”常常会让患者、家属或大夫忽视了病情的严重性而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常可造成严重后果。
急性肾衰竭型蘑菇中毒:一般在进食6至24小时发病。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出现中毒性肾损伤,少数可伴有肝损害,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血液中肌酐和尿素氮升高,肝转氨酶升高等,严重者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横纹肌溶解型蘑菇中毒:这类蘑菇中毒在我国主要由亚稀褶红菇引起。一般在进食毒蘑菇15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症状,6至12小时后出现全身无力明显、胸闷、心悸、呼吸困难伴全身疼痛、血尿或酱油色尿、肌肉痉挛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剧增加等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表现,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野生毒蘑菇中毒如何自救?
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催吐或导泻: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筷子、汤勺等)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程度。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
2、立即就医:中毒后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救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所就诊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中毒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3、保留毒蘑菇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最好将食用的蘑菇拍照并携带进食的剩余蘑菇样品,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撰文: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大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