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个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个因莫高窟而闻名于世的小城,让我神往。怀着对莫高窟的神往,我踏上了西行之路。飞机还没降落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地从窗户向外望去,一眼望去除了戈壁还是戈壁。飞机落稳之后,我刚下飞机就被眼前的场景给镇住了,接着就是一股热浪迎面而来。敦煌机场不同于国内其他城市的机场,敦煌机场是建在戈壁滩上的,没有一丝的绿化措施,而且非常之小。与其说是一个机场,其实更像一个汽车站。敦煌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个县级市拥有机场的城市之一,通往敦煌机场的航班国内现在好像只有三个城市。从机场出来之后,我们顺利地和导游接上头,直奔敦煌莫高窟。

来敦煌之前,我已经查阅了无数关于这里的资料。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长约1600米。透过沙漠里少见的绿树成荫的墙,莫高窟静静地伫立在阳光下的沙漠里。淡黄色的山体上,方方块块大大小小的洞窟,构成莫高窟的总体。望着荒漠化的山丘,想象不出它的神奇与美妙、精湛和伟大。

走进莫高窟景区,所有的摄影设备和会发光的东西一律都不可以带进去,因为怕强光会损害壁画的颜色。每一洞窟里面也不安装电灯,所以非常黑暗,唯一的光线是敦煌研究院讲解员的手电筒。这里的洞窟不可以随便自由地进出,景区规定只能参观指定的10来个洞窟。

莫高窟最吸引我的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现存壁画有45000平方米,被誉为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壁画的内容丰富,可分为佛像画、故事画、经变画、山水画、动物画、佛教史迹画、神话题材画、装饰图案画等等。各个朝代不同的绘画风格,又构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美术史。当我尾随着讲解员,置身于洞窟中,望着那神态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萨;看着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瞅着那姿态妩媚、凌空翱翔的飞天;那五彩缤纷的鲜花纷纷扬扬;那不奏自鸣的乐器演奏着仙曲……仿佛把我带进神仙天国。“反弹琵琶”是莫高窟壁画艺术中最优美的舞姿,它完好地保存在第112洞窟内。

莫高窟,一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一个有着1600余年历史的旷世奇葩,它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以数量浩繁、技艺卓越的壁画艺术向人们展示了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千余年间的社会历史图景。

记得以前有外国游客这样评价:“看完敦煌莫高窟之后,你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对于这样的评价,我觉得对于敦煌莫高窟来说也不为过。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

从莫高窟出来回到酒店已是下午两点多了,我们在酒店简单休息之后,导游安排我们五点去敦煌的另一大景点——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古往今来,鸣沙山、月牙泉就像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来泉边漫步,都会心驰神往,遐思万千,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这里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特别是鸣沙山、月牙泉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得“二绝”,由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陪同我们一行的导游是个十分热情开朗的小伙,从酒店到景区一路上对敦煌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介绍,吊足了我们的胃口。经过大约十分钟的车程我们顺利抵达景区门口。趁着导游小伙去买票的时候,我拿起相机赶紧按下快门,一连拍了好多张景区门口的风景。因为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见沙漠,那种兴奋是难以言表的。所以唯有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切。

敦煌最精华部分在哪个国家(一生之中不得不去的地方)(1)

当时我拍的鸣沙山

进入景区后一片浩瀚的沙漠之海映入我的眼帘。一块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鸣沙山”巨石,就矗立在沙海的前面。导游说,游览这个景区有两条路供大家参考,一个是骑着骆驼上沙山观光后下到月牙泉;另一个则乘景区游览观光车直接抵达月牙泉。我们选择了骑骆驼上沙山然后到月牙泉。据导游讲,鸣沙山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会痕迹全无。鸣沙山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由流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其山沙垄相衔,峰如刀刃,远看连绵起伏,似大海中的波涛涌来荡去,甚为壮观。沙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站在沙山脚下,望着长长的驼队慢慢行进在沙海中的景象,是这里的一道美丽壮观的风景线。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在选择骑骆驼游山的时候,对我们自身没有进行很好的评估。下山的时候在骆驼上的那个颠簸,几次差点把我被摔下来。好不容易撑到山底,赶紧跳下骆驼,坐到一边休息。从我们下骆驼的地方到泉边还要在沙海中步行一段路,先是爬上一个沙丘上,这时往前眺望,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的月牙泉风光美景尽收眼底。从沙山上下来途径月牙泉时,一块矗立在沙中,三个红色大字的“第一泉”巨石赫然而立,异常醒目。

在高处俯瞰,月牙泉其形酷似一弯新月的造型十分明显,她也由此而得名。水质甘冽,清澈如镜的月牙泉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为“月牙泉”。

千百年来,沙山环抱泉潭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数罕见。走近泉畔,只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秀美。月牙泉长约300余米,宽约50米,被鸣沙山四周环抱,泉边白杨亭亭玉立,泉内游鱼悠闲戏水,泉水呈浅蓝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月牙泉,梦一般的迷。千百年来不为四周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堪称天下沙漠第一泉,令人称奇叫绝。

据记载,在月牙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

站在月牙泉边上的沙山上,俯视着月牙泉,真的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惊叹造物主的巧夺天工。看着月牙泉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有一番景致,我赶紧抓起相机,一阵狂拍,恨不得定格下每一秒的景色。我们从月牙泉往回走的时候,夕阳的余晖洒在远处的鸣沙山上,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座金山,美不胜收,让人不舍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