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作为中国特有的食品饮料,其产量和消费饮用量均位居世界之首。2017年,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行业组织等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茶叶行业食品安全意识提升明显,企业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显著增强,茶叶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纵然茶叶的全生产流程——茶园、初制、精制、仓储、运输、包装——全部符合有机标准,它也未必会是好茶。茶树品种、树龄、茶园生态、工艺精度等等都是有机认证不管的,但这些对茶叶的品质形成影响极大,一个二把刀制茶师用相关标准做出来的极大可能是有机认证的垃圾。

茶叶有机认证条件(茶叶在gap认证的要求)(1)

一、茶叶在检验中的问题

经审核,陕西茶公司通过GAP(中国良好农业认证)一级审核认证,且公司基地连续五年通过有机茶园认证。根据各地茶叶质量抽检信息显示,多家茶叶生产企业存在绿茶产品外包装标签标识不合格问题。具体涉及:净含量字符高度和最小字符高度不合格;未标示产品所执行的标准名称、代号和顺序号;产品名称未标明加工工艺;电话号码标注错误;未标注产品属性;执行标准过期;净含量、配料表、产品标准号手写版补充;未标明加工工艺;标准标注错误;产地标注不规范;未标示配料表;未标注质量等级或等级虚标。GAP认证成为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条件,通过GAP认证的产品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并且其认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

二、茶叶的gap认证要求

gap茶认证除采集上的要求外,还包括加工、gap标识和管理上的要求,以后会分篇作这方面的介绍,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检测,检测作为gap茶认证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于野生gap茶而言,不得检出gap生产中的禁用物质。野生gap茶不仅仅是野生更侧重于gap,更看重从生产至成品包装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符合gap产品标准的规范性,保持过程的gap完整性,这种过程的认可必须得到gap认证的证明。

三、GAP认证现场准备的建议

申请者在接受独立认证机构的检查之前,要积极向认证机构提供有关的文字材料,并在检查地点、设施以及人员等方面给予配合。

1、基地准备

在GAP认证中,要提前做好基地的准备。特别是采收时间的准备,一般来说,检查组专家会在采收季节检查,但如果现场检查时间安排推后,而种植户由于要保障种植收益可能会在专家组到之前采收,因此需做好提前安排。在检查组进驻企业以后,要科学合理安排考察路线,制定下雨天考察的工作预案等。

2、人员准备

由于种植多为农户,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时候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如面对问题如何向专家解释等。对于生产种植与加工相关的人员,除了日常培训外,在认证之前最好要进行精心培训。

除了对农民进行培训以外,还要准备首次会议汇报人员和解说人员。首次会议汇报人员一般为企业质量副总或质管部长。检查陪同人员必须是企业负责人或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熟悉生产全过程,要求能言简意赅、实事求是的解答检查组提出的有关问题,并在资料检查时能及时准确地找到检查员所需的文件、记录。

3、资料准备除按认证条款中规定的《GAP认证申请表》和九个方面的材料外,现场检查时,还应准备以下八个方面文件:

公司的简介和历史、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和组织结构图。公司质量管理系统的介绍。公司各项SOP生产记录等记录。员工和农户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特别是农户的培训计划和程序。公司与农户合作的方式、租地合同等,对农户的监督指导要求及记录。各项检验报告、结果,包括大气、灌溉水质、土壤、菌种等。如果是委托检验,是否有委托检验及相应合同。检查组检查的其他材料。

整个资料的整理要规范、清晰、完善、实事求是。

申请认证的企业提供的认证资料,需要严格经历3个完整的生产周期。故认证相关资料,需提供生产3个完整周期的资料,如某生产企业在2018年下半年认证,应提供2016年-2016年三个完整周期的资料和2018年下半年截止到检查时加工的资料。

4、验收准备

在现场认证前1-2个月,申请企业先进行认真的自检,待找出问题更正后,最好还要邀请生产加工方面专家进行一次预验收,以帮助认证企业找出问题。对正式验收后检查组反馈的缺陷项目,如当时能够整改的,应立即落实整改,对于不能立即整改需要时间进行改正的,要提出整改计划,并及时上交验收组。

生产企业在申请认证GAP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操作规程,在生产、种植、加工、检验、包装、养护、储运等环节,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质量管理,完善设施设备,做好充分准备,从而顺利通过验收。

茶叶有机认证条件(茶叶在gap认证的要求)(2)

四、后续茶叶风险

现阶段,包括茶叶及相关制品在内的我国食用农产品安全出现的主要风险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农业生产与工业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引发的多种矛盾产生的长期累积。

从源头上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因素最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土壤污染,二是农药等化学投入品过量施用。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在于:一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微生物污染;三是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四是重金属等污染;五是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六是生物毒素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