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日报-沈阳网】

沈阳精准施策规定(沈北新区初心坊)(1)

沈阳精准施策规定(沈北新区初心坊)(2)

沈阳精准施策规定(沈北新区初心坊)(3)

沈阳精准施策规定(沈北新区初心坊)(4)

沈阳精准施策规定(沈北新区初心坊)(5)

初心坊、百花园、六邻亭、聚邻小广场、暖邻小屋、红色信息小站,成为居民称道的“大院六景”。初心坊成为新城子街道向阳大院党群活动的集结地,便民服务“零距离”。

沈阳精准施策规定(沈北新区初心坊)(6)

道义街道北苑社区60岁以上独居老人1745人,社区开办“长者食堂”,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推出了优惠套餐,此举不仅增进邻里感情,更增强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沈阳精准施策规定(沈北新区初心坊)(7)

辉山街道森林里社区创新调解手段,打造以社区党委书记吴振时命名的“老吴调解室”,并开通公众号,将线上调解与线下调解相结合,实现居民人人有地儿讲理、时时有人评理。

核心提示

沈北新区深入践行“两邻”理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着力,全面推进、全域探索,创新打造嵌入式小区党群服务站——“初心坊 五大民生工程”,抓实社区小区、抓住重点关键、抓好为民服务、抓紧物业管理,打造多层次、实用化、有温度的基层阵地体系,把“两邻”理念转变成植根沈北大地的一个个幸福场景,形成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区治理“沈北模式”,全面实现老百姓的事有人管,管得有条有理管到位,老百姓的事有人问,问寒问暖问到家。

用心灵去感受

建立“初心坊”确保群众的事“有人管”

沈北新区将党群服务站“初心坊”建在小区,把党的服务阵地建在群众的家门口,围绕“政治引领、便民服务、协商议事、矛盾化解”四大功能发挥作用。在运行过程中,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携手物业公司,将群众需求、小区资源、便民服务事项集中汇总“拉单”,集中分拨“派单”,实现资源共享、工作互动,统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群众抬头见组织,出门见党员。目前,沈北新区已建成汇置尚郡、向阳大院等不同类型小区“初心坊”85个,既有“大而全”型,也有“小而美”类,已经覆盖60%以上小区。“初心坊”在为党员、群众提供了学习、活动场所的同时,也为快递小哥、送餐员、出租司机等群体提供充会儿电、喝口水、借把伞、歇会儿脚、避会儿雨等服务,让“初心坊”的辐射范围扩大到各领域,成为群众想来、爱来、还来的活动阵地,让广大居民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感受到党的温暖。

用双手去触摸

开启“同网共治”确保群众的事“这么管”

沈北新区科学设置社区网格,按照每个网格不超过300户标准,共划分网格798个。细化网格功能,将党建、综治、公安、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健、应急等各类网格融到小区治理网格,整合成“一张网”,实现“同网共治,一网管所有”。同时,按照“一网多员、一员多能、多员协同、整体联动”的工作原则,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上下联动、整体推进,规范监督考核等措施,力求问题发现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在具体操作上,实现了“三管”:在“格”里,网格员和物业管家实现力量互补和小区里的同网共治;在“坊”里,通过一张“初心坊”名片,让群众知道很多服务在家门口就能办,实现政治引领、便民服务、协商议事、矛盾化解的“四个功能”;在“线”上,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依托物业人脸识别系统、物业业主APP等数字终端,赋能小区治理,实现底数清、情况明。

用脚步去丈量

“民生工程”进小区确保群众的事“管到位”

沈北新区坚持做实五大“民生工程”,推动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平安沈阳等民生品牌在小区落实落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居有所安。

创新“舒心就业”“四新四通”特色品牌

广泛复制应用到41个社区,正良社区的“舒心就业”创建工作在全市赛马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搭建社企沟通桥梁,建立“就业联盟”“社企联盟”,135家企业加入“就业联盟”,发布用工需求2238个。构筑社区服务平台,推送就业岗位591个;开展14场“直播培训”,惠及4200余人;组织“直播带岗”3场,36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04个。目前已在正良社区、晨兴社区、北苑社区等7个标杆社区创建“就业指导站”,累计对接有就业需求的居民427人,推荐就业58人,为40余家企业解决各类就业难题267件。

完善“幸福教育”多层级服务体系

沈北新区整合教育资源,完善“1 1 N”的幸福教育进社区特色品牌,构建起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四级“幸福教育”服务体系。建成1个市级标准化社区学院、2个市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8个市级标准社区(村)居民学校。建成45个区级示范居民学校。打造“幸福教育”市样板社区3个、区级标杆社区7个、区级示范小区2个。建成83个睦邻学习点(社团、团队),重点打造10个市级特色睦邻学习点(社团、团队)。形成“一社一品、一小区一特色”的幸福教育品牌体系。

打造“健康沈阳”“最后一米”医疗健康服务

沈北新区提供“10 1”服务,开展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系统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社区健康服务直通车,为居民提供“最后一米”医疗健康服务。着力打造标杆社区,现已完成晨兴、正良、北苑社区3个重点点位。成立113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实行“六免、六享、六优惠”,现已签约37万人。聚焦重点人群,累计开展大病筛查191人。开展各类疫情防控及健康知识讲座82次,通过微信群转发健康知识,发放宣传册7300份。组织各层级医生及专家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30次。加快推进辉山地区等4个120分站建设,在全市区县中率先打造15分钟急救圈。

推进“品质养老”“1 3 N”服务格局

沈北新区在城市社区形成“1 3 N”养老服务发展格局,“1”即建设一份长者档案,对高龄、失能、贫困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数量、分布、身体等情况筛查摸底,摸底评估后做到一人一档。目前28个标杆试点社区已开展约5万余名老年人的建档立卡工作。“3”即就餐、康养、老年课堂等共性服务。以区级“两邻”实践中心建设为依托,打造全区养老食堂建设。目前,北苑社区食堂已正式运营,大学城中央厨房正在推进中,建成后可为附近5个社区提供配餐服务。“N”即个性化服务,建立全覆盖式的精准服务体系。

沈北新区在农村社区强化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品质养老沈北模式,在10个村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公益创投,包括老人帮扶、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8项服务。启动“情暖夕阳·邻里守望农村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开展“耄耋老人生日会”“集体金婚庆典”等活动。同时,在每个试点村至少培育5个社区社会组织,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养老服务,实现农村“互助型”养老模式。

开展“四零”建设全覆盖

沈北新区整合网格化管理系统、综治视频系统、法院云调解平台和“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人民调解工作室”“评理说事点”等资源,积极推进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和“四零”工作室标准化建设,全面建成街道“评理说事站”,在试点社区设立“信息收集点”。截至目前,全区各评理说事点调解矛盾纠纷100件,收集民情民意77条,解答群众各类法律咨询131件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59场次。

用服务去温暖

党建引领“红色管家”确保群众的事“管得好”

沈北新区积极打造“红色平台”,以“红色物业”创建活动为抓手,激活基层“红色细胞”创新物业服务,造就一批“红色管家”。目前,正良街道翰林水郡正在组建业主委员会,香峪兰溪一期、大学新城正在开展业委会换届;道义街道富城俪景小区已完成业委会成员投票,三盛颐景园、进步新区、泰丰苑东区、人杰水岸等小区正在组织筹备成立业主委员会……区内现有378个小区全部成立“红色物业”。其中有独立党支部的30个,联合党支部29个,没有党员的物业企业,由社区指派党建指导员,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

1做“两邻”的守望者

聚邻亲邻助邻构建幸福社区

正良街道晨兴社区是沈阳市“两邻”试点社区,社区党委书记高云白带领社区居民共建“党建聚邻、服务暖邻、文化亲邻”的高质量“两邻”实践阵地。

“咱们这两年的工作始终围绕党建工作开展。首先就是提升社区党委的凝聚力,将党员团结起来,通过党员政治觉悟高、行动力强的优势,将所有的居民紧密联合起来。”高云白说。走进晨兴社区便会发现,社区工作人员的办公区域占比不大,而是把大部分空间都留给居民,棋牌室、耋稚园、自习室、读书长廊……社区办公楼进行过亲民化大改造,给居民营造出“社区是我家,有事找大家”的氛围。居民自发组建14支不同的志愿者团队,能说会道的阿姨们组建了大妈调解团,身强体健的大叔们组建了保安巡逻队……在社区形成“小邻和睦”“大邻和谐”的协商共治新格局。

2022年3月疫情防控期间,在晨兴社区“买菜难”现象从来没有出现过,无论是哪位居民有困难,只需在网格群里吆喝一声,马上就有邻居提供帮助,缺少的物资分分钟送到手中。居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得益于晨兴社区对于“两邻”工作的深耕。

2居民群众的热心“对门儿”

退休老党员的“再就业”之路

在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太阳城社区,有这样一位退休老党员,他身穿红马甲,看到小区“脏乱差”必清理,遇到邻居“不文明”必劝阻。他就是在社区找到归属感,投身志愿服务,实现“再就业”的马宏。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之后心里一时空落落的,能为大家伙儿做点实事儿,我很高兴。”2013年退休后,马宏投身志愿服务,反诈宣传、疫情防控、结对帮扶……他就像居民群众的热心“对门儿”,操心着百姓的“急难愁盼”。

哪里的商户占道经营了,谁家有什么困难矛盾需要帮助了,马宏都将这些诉求整理起来,向社区、物业、开发公司多次建言献策。他反馈的很多问题在相关部门的协调下得到解决,马宏俨然成为太阳城社区民情热线的“接线员”。在入户走访中,马宏发觉楼道里有乱堆乱放现象,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便率先开展“清洁沈阳·敲门行动”,60余名跟马宏一样的退休老同志受到启发,也加入清洁沈阳志愿活动中来。人多了,力量自然就大了,“敲门行动”延伸出了“对抗城市顽疾‘牛皮癣’”“垃圾桶翻新挑战”“擦亮城市底色”等等。“马宏们”组建的先锋骨干服务队,成为居住环境的“清道夫”,城市面貌的“美容师”。

3做最好的“邻里”

从医45载守护“一村人”健康

在清水台街道崔公堡村有这样一位乡村医生,他从医45载,无论是对待日常工作还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以一己之力为老乡筑起一道健康防线。他就是村医郑德仁,用行动化作父老乡亲健康的“守门人”。

1977年,20多岁的郑德仁历经4年的专业培训,回到家乡任乡村医生,一干就是45年。他除了治病救人,他还给居民普及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等等。在村里巡查走访时,他都会把心脑血管常用药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今年3月区域性核酸检测采样时,来村里支援的医务工作者对住户的情况并不熟悉,郑德仁主动请命,承担起崔公堡村上门采样的任务。爬楼梯、做核采,繁重的排查任务对已不再年轻的郑医生而言是个不小的挑战,可即使再累他都咬牙坚持。

“人老了,很多时候会害怕去医院,所以他们有什么不舒服,多会来和我念叨念叨。”对郑德仁而言,比起“医患关系”,他更喜欢用“老邻居谈心”来形容那些前来找他看病的村民。

郑德仁的一举一动就是“两邻”理念最好的实践,正如他所说:“我们老邻居都能健健康康地安度晚年,有空的时候一起晒晒太阳,下盘象棋,就是我理解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沈北新区委宣传部 沈北新区两邻办联合策划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李莉

本文来自【沈阳日报-沈阳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