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在行礼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动作,如西方人一般通过握手、拥抱、贴脸等方式传达对彼此之间的情感。而我们中国人的礼仪,在一系列的肢体语言当中,始终讲究自谦而敬人。在这些肢体语言中,就包括跪拜、作揖等。

那么,“拜”、“揖”是一回事吗?

先来说说“拜”,在古代又称“跪拜”,为最常见的礼仪。《说文解字》曰:“跪,拜也。”即古人的跪,就是用来行拜礼的。

跪拜和哀拜有什么区别(拜)(1)

至于跪与拜的关系,还得提及上古时代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从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上有很多关于“坐姿”的记载,古人的日常坐姿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跪”是一样的,即双膝并拢着地,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在《史记•商君列传》中,秦孝公听商鞅谈霸道“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意思是秦孝公由于爱听,双膝不知不觉地往前移,都移到坐席的外面去了,自己浑然不知,一连谈了几天,也不觉得厌倦。

南北朝后,少数民族的椅子、床等用具风靡中原后,跪坐的姿势逐渐消失了。

不过,中国古人“坐姿”传到日本、韩国后, 早已根深蒂固一直保存到现在。

古人坐时,假如要对他人 表示尊敬,要伸展起腰和大腿,好像身 子变长了,叫“长跪”。因此“跪”和“拜”不分家,故称“跪拜”。

实际上,古人的拜是十分讲究的,我现在说的“三叩九拜”中的 “九拜”,即指古人九种拜的礼节,分别是: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 肃拜。其中除女性用的肃拜不 跪外,其它八种拜均要下跪。

跪拜和哀拜有什么区别(拜)(2)

假如要表 达更深的敬意,两手先相拱,再放在 地上,然后俯首至地,这叫“拜手”或 “拜首”,也称“叩首”、“顿首”,与后世所说的磕头类似。古人说“改日到府上叩见”,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见面时是真要叩首的。如王羲之的书法后面常有 “羲之顿首”字句,可见这种礼节在古代十分普遍。

比“拜首”更郑重的是“稽首”(“稽”含停顿之意),即俯首至地、拜首之后,要略作停顿再抬起头,一般用在君臣之间。

顿首和稽首相异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

“拜”礼中还有一种“空首”礼,这是古代最常用的。行这种礼时,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就可以了,由于头不至地而至手,故称为“空首”,也叫“拜手”,简称“拜”。有时,为表示更加尊重,要行两次空首礼,称“再拜”。

跪拜和哀拜有什么区别(拜)(3)

九拜中的其他几项具体如下:

振动,丧礼用,顿首痛哭,浑身振颤,以哀逝者。

吉拜,宾客在丧家守制三年后见丧家时施行,先施空首礼,再施顿首礼。

凶拜,居丧者拜宾客之礼,和吉礼相反,先行顿首礼,后施空首礼。

奇拜,指拜一次。

褒拜,指拜了又拜。

肃拜,身体呈跪姿,以手触地,抬头。

可见,“拜”是十分隆重的大礼,用在庄重的礼仪场合。

而“揖”礼,行礼的形式和使用的场合都不一样。“揖”礼源于周代以前,到今天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跪拜和哀拜有什么区别(拜)(4)

古人站着的时候常用的礼节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抱拳作“揖”,民间喜欢叫“作揖”,即拱手礼,不必下跪。《史记•高祖本纪》:“郦生不拜,长揖。”《汉书•周勃传》:“(天子)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可见,“揖”和“拜”有着明显的区别,“拜”比“揖”的礼节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