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最暖心的地方(在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1)

“湖是山的眼,山水相依云漫漫……”女声独唱《那山那水》在旅游生态村瀛东村百姓大舞台响起,显得格外贴切。1月15日,“生态瀛洲庆盛世、共唱振兴幸福歌”——2023年全国乡村村晚上海崇明分会场活动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新华网等线上平台相继推出,吸引了全国观众在线观看。

晚会分为“田园山歌”“歌以咏志”“盛世颂歌”三个篇章,展现了崇明岛“白墙灰瓦坡屋顶,邻水相依满庭芳”的生态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及和奋进精神。十个节目涵盖舞龙舞狮、歌曲、舞蹈、口琴、独唱、四重唱等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这些节目都是获得省、市级以上奖项的原创群文作品,之中不时呈现的是变化中的崇明美景及崇明人迎接新年的欢乐场景。

上海崇明最暖心的地方(在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2)

崇明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沙岛,也是我国第三大岛屿,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传承。如今,“生态崇明、美丽崇明、幸福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民生福祉取得重大进步,一座世界级生态岛的美好形象正呼之欲出。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乡愁味道、环境整洁、生活甜美、民风淳朴的自然村落……只要来到崇明,就会情不自禁记住崇明、爱上崇明、向往崇明。

记者了解到,此次登上全国乡村村晚的舞蹈《米酒飘香》,以崇明老白酒这一非遗元素创作,再现了村民们辛苦劳作后休憩享受生活的浓浓烟火气。崇明老白酒又称“米酒”,以纯糯米酿制,味道甜润,色呈乳白,有别于一般的白酒和黄酒,是上海地区独有的酒种。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已有七百多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昔日在崇明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造老白酒。如今,作为崇明的特产之一,崇明老白酒风味独特,甜而微酸,颇受市民游客喜爱。

上海崇明最暖心的地方(在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3)

舞蹈《玉兰的述说》以上海市市花白玉兰为象征,音乐选自在崇明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歌曲,将崇明特色与上海城市气质融为一体。编导夏元琦表示,该舞蹈通过芭蕾舞、摩登舞的元素,以玉兰为象征,展现百姓的美好生活。

上海崇明最暖心的地方(在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4)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东南端,是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十几年前这里是“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遍地芦苇荡”的荒凉之地。1985年起,村党支部一班人率领全村干部和群众先后六次向荒滩进军,艰苦创业,奋勇拼搏,围垦滩田4000亩,在茫茫荒滩上崛起了一个富裕美丽而现代化的海边小村。2013年7月,瀛东村荣获上海市第二届“我喜爱的乡村”称号。演唱四重唱《奔跑》的孙玮对瀛东村的印象非常好:“在这边录制节目非常符合当下‘美丽乡村’的主题,《奔跑》这首歌是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迎风奔跑,取得更好的成绩。”

此次乡村村晚录制,导演组充分挖掘崇明本土优质资源,美丽的乡村画卷给人以诗意的享受。在活动创意上将崇明垦拓文化和海派文化充分融合,突出了江南韵味及海岛特色,演员们唱身边事,道家乡美,赞新生活,展示出了崇明独特的民俗风情,也彰显了广大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饱满热情及浓浓年味。

崇明区文化馆馆长季洪益表示,这场村晚展现了以瀛东村为代表的“沧海变桑田”的崇明乡村振兴奋斗史,洋溢着的是乡亲们满满的幸福感、满足感,瀛东村的村味、年味和大上海的海派融合成了一特的乡村村晚。

上海崇明最暖心的地方(在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5)

近年来,崇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岛”为目标,以“生态文化、长江文化、花卉文化”三大文化品牌为引领,围绕“生态、花卉、美食、住宿”四大核心优势资源,创新发展生态新文旅,加快构筑全域旅游网,积极延长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湿地观光、民宿休闲、乡村体验、运动赛事等文旅新业态,保持原有田园风光、生态环保的基础上,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发展格局,全面引领绿色发展风尚,赢得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崇明是河口之岛、城市之岛、生态之岛、花卉之岛。此次全国乡村春晚上海分会场活动,突出展示了崇明地域文化特色、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人民时代面貌,大力弘扬了‘崇德明礼、敢为人先、垦拓不息’的崇明精神品格,让全国观众朋友们都能欣赏到崇明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力推动‘绿水青山’催生‘金山银山’的美丽蝶变之路。” 崇明区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倪向东热情邀请大家到崇明来发现更多惊喜、收获更多快乐。

上海崇明最暖心的地方(在崇明岛第一个迎来日出的村庄)(6)

作者:李婷

编辑:徐璐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