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鉴片官#

平时总是在刷手机时经常会看到有关发哥版《上海滩》的文章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张剧照:

许文强的扮演者有哪几个(我不管这就是许文强)(1)

欧阳汉

这张剧照被许多人都认为是许文强,事实上,这张剧照是发哥拍摄的另一部电视剧《鳄鱼潭》中的男主欧阳汉。

《上海滩》中许文强没有戴过这种灰白颜色的礼帽,也没有戴过这种款式的领结。但是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这张剧照是许文强,而且很多文章还将这张剧照当成许文强的招牌剧照去介绍。

许文强的扮演者有哪几个(我不管这就是许文强)(2)

欧阳汉

只有少数看过《鳄鱼潭》的发迷知道,这张剧照与《上海滩》无关。

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集体出现错误记忆呢?

可能对普通人来说一张剧照弄混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对于发哥的粉丝来讲,大多数人也以为这就是许文强的剧照。

这让我突然想起在偶然间看到的一个概念,叫“曼德拉效应”。

2013年曼德拉去世的新闻发布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发现自己对曼德拉的记忆出现了混乱,从死亡时间到死亡原因都出现了不同的记忆,许多互不相识的人回忆称自己看过纪念曼德拉的电影,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都大体一致,然而这部影片从未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

这种现象之前因为“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而知名,曼德拉效应只是一个新名字而已。

《上海滩》播出至今将近四十年,期间数次重播,而且在网上重刷,很多港剧迷、发迷对《上海滩》的剧情甚至是台词都记忆犹新,他们甚至能跟着剧情说出台词,但却唯独对这张剧照几乎集体记忆错误。

许文强的扮演者有哪几个(我不管这就是许文强)(3)

许文强

发哥在《上海滩》里就没戴过灰白色礼帽,全部都是黑色礼帽,而且他的领结都是蝴蝶结,没有这种飘带式的领结。

这种集体记忆错误现象也会经常性地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例如:《爱我中华》的歌词本来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朵花“,但全国人民几乎都错记成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集体错误记忆?

是我们的记忆被集体刻意篡改了吗?

如果一个人的记忆出现混乱、谈忘,有忘记或者记错的现象尚且可以理解,是我们的记忆系统出现了问题,但是集体性的相同错误记忆却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许文强的扮演者有哪几个(我不管这就是许文强)(4)

欧阳汉

就像发哥这张剧照,很多人集体记忆错误是因为欧阳汉的造型和许文强的造型有相同之处,有信息误导的可能性,礼帽、西服、大衣就是许文强,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记忆系统,于是就把欧阳汉记成了许文强,尽管有发现真相的粉丝们去解释但是人们依旧不加理会,即使你现在搜百度许文强的剧照,出来的第一张也是欧阳汉。

要知道百度的很多资料都是由粉丝整合而成,但几乎大部分人都将这张照片错当成许文强。

类似于这样集体相同错误记忆的事例还很多,诸如我们会将大众的标志集体记错:

许文强的扮演者有哪几个(我不管这就是许文强)(5)

我认为是左边才是对的,很多人也这样认为,但事实上右边的才是正确的大众车标志。

这样集体错误记忆的例子不在少数,这里就不一一例举,有人将这种现象分析出以下解释:

一、多元宇宙理论,这指的是宇宙有多,并且在同时运行在这期间有大量的宇宙记忆互蹿(例如A宇宙的记忆传播到B宇宙中)造成了所谓的‘曼德拉效应’,类似于平行宇宙,但这种解释听起来有些抽象,不易理解。

二、我们错误的记忆来自于未来人类修改历史的时候由于马虎留下的蛛丝马迹。

许文强的扮演者有哪几个(我不管这就是许文强)(6)

曼德拉效应

以上两种解释无论哪一种都超过了我们的习惯认知,但是我们又无法解释这种集体性的相同错误记忆,只能将之归结为曼德拉效应。

小伙伴们是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你可能只是觉得不过是记错了而已,但为什么会集体记错成相同的结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