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珠是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她的代表作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早春二月》《乌鸦与麻雀》等。在1963年放映的《早春二月》里,这位四十年代的电影天后级人物仅在其中扮演一个配角——饰演了寡妇文嫂,虽然作为戏份不多,但仍然以少胜多的完成了角色塑造。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

作为四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明星,上官云珠的相貌、戏路、气质,都很不适合演“工农兵”形象。在《早春二月》之前,我仅看过一部她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面的形象和文嫂截然不同-----对比以前那个风情万种的交际花,我们只能感叹这个43岁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非凡演技。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

这部电影里,文嫂先于陶岚出场——就在萧涧秋前往芙蓉镇,站在船舷边为眼前的美景欣喜不已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桔子滚到了他脚下-----这是文嫂的女儿采莲的桔子----萧涧秋与文嫂就是通过一个桔子联系起来的。-----桔子的象征意义应该就是酸甜苦辣。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3)

萧涧秋充满善意地为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捡起桔子,眼睛跟随着女孩跑向了孩子母亲,最后落到那母亲的身上。 母亲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背影——她对女儿偎依到身边怯生生的问询:妈妈,快到家了,可以吃桔子了吧?似乎不闻不顾,这种非常情的冷淡,让我们不解和疑虑。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4)

连旁边的老妇人也忍不住了,一把拉过孩子说:采莲!别理你妈妈,想吃就吃吧!

接着由她口中说出母亲麻木的原由----萧涧秋捡起桔子的同时也捡起一份难言的悲苦------孩子的父亲不幸李参加了革命军,井且已在前线战死,留下生活无眷的母亲----文嫂和两个孩子。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5)

在蓝色的天空和闪着波光的河水衬托下,母亲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悲愁的背影----面向河水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怀里还抱着一个不到两岁的男孩。

从她那痛苦的侧影,能清晰地看到她苍白的面孔,眼睛迎着水中射来的波光呆呆地出神。这就是上官云珠饰演的文嫂-----在影片开始出现的一组镜头中仅仅是一个背影,但就这一个人物“背影”,却使观众看得出文嫂是一位命运悲惨的农村妇女,同时也给萧涧秋、给观众以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无语的语言----表演大师的水平!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6)

听闻了这孤儿寡妇的悲惨境遇,刚刚感觉到轻松的萧涧秋重又被愁云笼罩。

他看了一会神情木然的文嫂,然后低头凝视水面,内心的波澜通过面部表情尽显无疑。

与文嫂相遇的这段戏,虽然只有短短几个镜头,但是处理得冷静、简练,作为一个序幕,为影片以后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7)

接下来一个联想蒙太奇的镜头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此刻的心境:插入近岸系于浅滩的一叶孤舟,,在风浪中飘荡,好似时刻会被重新卷入那起落的潮水中去----文嫂那悲苦无告的命运,萧涧秋复杂的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镜头中得到形象地揭示。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8)

萧涧秋在芙蓉镇落脚的第一时间便冒雪去探望文嫂和她的一双儿女。  开门的人正是我们在船上见过的那个悲伤的母亲,这回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正面,一个历尽沧桑的标准的中国农村妇女,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回眸间的凄惨眼神------上官云珠饰演的文嫂形象确实形神兼备。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9)

文嫂和萧剑秋第一次见面,云嫂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关门,这很符合一个寡妇待人接物的处理方式,萧涧秋赶紧说:这是李志豪(文嫂的丈夫)家吗?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0)

接下来上官云珠的表演更加精彩-----文嫂问:你找他干嘛?

萧涧秋说:我是他的老同学。

这时文嫂听了不说话了,低下头来--------这个情绪准确极了-----因为她不好说了,头就低下来。

------上官云珠的悟性很高,只要告诉她规定的情节,她马上就可以做出来,并达到要求,因为她很理解当时的气氛。所以她很有成就,远盛于谢芳。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1)

进得屋来,萧涧秋看到一个凄惨萧瑟的景象:阴暗潮湿,四壁灰尘,布置简陋。一切用具都失去了光泽,没有色彩,缺乏生气。

从窗口透进来的一点光亮,才使人辨别出这是白天、黄昏或夜晚。两个孩子围坐于床上----惟有这张雕花的宁式床,依稀还有旧日的痕迹。

这扇窗可以说是文嫂为萧涧秋直面中国的社会现实打开的一扇窗。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2)

萧涧秋和采莲对话,说起了桔子——见采莲高兴,文嫂也不由微微一笑,这一闪即过的镜头更加重了文嫂孤苦的自卑——这是一种无言的内心戏的感染力,绝非艳丽的小姑娘可以演绎出来。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3)

萧涧秋拿出一半的薪水来接济文嫂,这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方式----想通过一己微薄之力来予周济,这是善良的动机,既表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也表现了其局限。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4)

文嫂手里攥着钱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有感激地目送萧涧秋离去------以后她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流露出强烈的感激涕零的情绪。

一缕阳光透进文嫂家那扇残破不堪的窗户,为愁苦中的孤儿寡妇带来几分春天的暖意。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5)

外面的雪停了,这时生机昂然的音乐响起,配合雪过天晴------这种意境的转换,深得传统美学之妙。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6)

雪地、暖阳、晴空,象征着环境的美好;衬托着萧涧秋第一次从文嫂家出来时洋溢着他内心的喜悦。

从文嫂家出来的萧涧秋兴奋异常,他的心情就象早春的雪景一样清新爽朗——这件事最终与愿违的结果是此刻的萧涧秋绝对还料想不到的。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7)

文嫂一家人萧涧秋的倾情资助下度过了严冬接着,芙蓉镇的春天来了。

翠竹白云、山头塔影,从整体视觉上来说,江南水乡背景的选择使该片的画面极具透气感,相对于当时大多数影片的浓墨重彩,《早春二月》的风景犹如一阵扑面而来的清风。小桥流水、碧波白帆、以及河中的群鸭戏水等空镜头,有力地衬托出文嫂母女的喜悦心情。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8)

镜头通过河旁小亭子的一角望去,文嫂拉着采莲的手,轻快地走在河道的岸边。萧涧秋迎着阳光越过小桥,快步迎上。这时双方的心情都分外快乐,连空气都显得甜丝丝的。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19)

这是文嫂在整部影片中最舒畅、最快乐的时刻-----愁苦哀伤的容貌不见了,在银幕上呈现一个清秀、温存、欢乐的肖像,使人感觉她年轻了许多。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0)

但是,萧涧秋还没意识到:他寻求的世外桃源和宁静所在,从此慢慢地在他心灵的深处消逝了,他开始一步一步陷入是非的旋涡。

镇上的流言蜚语流传开来以后,整个剧情在这里急转直下。

终于有一天,萧涧秋发现采莲没来上学,就到文嫂家询问。

文嫂的理由是:阿宝太小,需要采莲在家看孩子。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1)

萧涧秋不相信文嫂的话,坚持带采莲上学去了-----走出村头的巷口,后景几个妇女在阴暗处指着他们的背影窃窃私语。

只见文嫂猛然关上门,伏在门板上抽泣。    

对于一个寡妇而言,芙蓉镇上的人不是对她加以同情,而是冷眼旁观,甚至还要加以攻击。文嫂感受到的人间的无情与冷漠,远远超过布施仁义的反遭到了外界诽谤的萧涧秋。

对于这样的结果,本来想在这远离世俗纷争的小镇获得心灵救赎的萧涧秋万万没有想到的。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2)

电影的情节总是波澜起伏的,更大的不幸袭来——文嫂年仅两岁的儿子阿宝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文嫂家今天显得分外阴暗、冷落、凄凉。只有后窗投进一线阳光,射在文嫂、采莲母女呆立的身上。用这样的光效、气氛、冷色的影调,表现阿宝的死和文嫂内心的极度悲痛。

文嫂慢慢整理着阿宝的衣服,在光的衬托下,突出她机械的动作和绝望痛苦的体态----很简单的一个镜头,上官云珠把握情绪、动作的节奏极其准确。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3)

见到萧涧秋,文嫂的悲痛才终于爆发出来-----把将来的一切都寄托在这个男孩子身上的她彻底没了希望。

当萧以极弱的语调问:“以后你打算怎么办?”她绝望地说:“我的路走完了!”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4)

这个片段是全片文嫂台词最多的一个段落。

文嫂对萧涧秋说过,“以前我满指望孩子长大了来报答你的恩德,现在孩子死去了,我的法子也完了!”“男孩是死了”------“女孩算得什么呢?”。

-----“孩子”只是指男孩子!这个从一出场就为最后死去,没一句台词,但却绝不可以省略的弟弟阿宝,竟让母亲伤心至此,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死去的是采莲呢? 文嫂撕心裂肺地哭泣------透进窗的阳光只是更加映衬出文嫂家的凄凉,而凭添了几许反讽的意味。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5)

这出戏,孙道临和上官云珠一起深切体验角色的感情------通过语言、眼睛、神色作细致的交流,把萧涧秋对文嫂纯洁、真挚的关怀和同情,与文嫂痛不欲生的绝望哀鸣形成鲜明对比,但又浑然融为一体,形成非常强烈的艺术效果。

------我们看到:孙道临除了走来走去之外,几乎没加进什么形体动作。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6)

但当他脱口说出“你可以改嫁”时,文嫂呈现的表情是如五雷轰顶般的震惊,然后是痛苦不堪地连连摇头(这是上官云珠在剧中的最后一个镜头)。

在这里我们稍稍思索一下:

寡妇改嫁在当时社会虽然为伪道士诟病,但对生活无着的贫妇人而言,是条正常不过的出路。文嫂并非出自大家,她所受的封建束缚应该相对较轻,并且她的爱人------牺牲于战场的李志豪,是位冲在时代最前沿,追求身心解放的革命军,再则,萧涧秋的建议即使出乎她意料,也完全是善意,并非要她为了生计去做不齿之事,为什么会遭来文嫂如此震惊的反应呢?

我的分析有两点:

第一,文嫂虽然出身贫贱,却是个从一而终的人。

文嫂从没想过走改嫁这条路,她认为改嫁也终逃不过重蹈覆辙、悲剧轮回的命运,再加上大宝的死,已经让她彻底绝望,她已经对这没有“天理”的现实厌倦了。

现在萧突然提出这句话,她更是确信自己已经走上了绝路。

第二,柔石小说中明显地描写萧涧秋和文嫂是相爱的-----铁证如山!影片虽作了隐讳,但也掩饰不住文嫂对萧涧秋所抱的幻想-------如果她想改嫁,她改嫁的对象应该就是萧涧秋。

而现在,正是让她想嫁的人说出让她改嫁的话来,她才走上了悲剧性的结局

以上两个原因都足以令她致死-----我一直感觉后面文嫂的自杀很突兀,只有这样分析,才显得自然。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7)

文嫂的细微心理,萧涧秋显然是不了解的——他在文嫂和陶岚两位女性面前的感情流露与回应总是过度矜持。像以前一样,他真诚,同时也是空洞地鼓励文嫂说:会好的,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他坚信,只要活下去,就是幸福。

萧涧秋眼神中流露的那种深邃的温情和痛楚,着实把人心都揪痛了!但依靠什么活下去呢?依靠希望?希望破灭,依靠他?萧涧秋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不能解决——-这种出于一己、也施于一己的人道关怀,最终仍难免失败的局限性------要到影片最后,他才能明白。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8)

夜深了,今天芙蓉镇的夜晚因着鬼魅般晃动的树影,显得阴森,沉重。

小路上远远走来心思重重的萧涧秋。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29)

今晚的萧涧秋老了10岁,至少画面的他已经纯乎是一个中年人了------阿宝患肺炎死去,对文嫂,也是对萧涧秋,打击来得实在太快了,使得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的萧涧秋也承受不来。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30)

萧涧秋默默地走着,思索着,在闪动的树木上,迭印出文嫂惊愕的脸,含泪摇头的脸……

——这样的景象连续不断地出现,在告诉我们,萧涧秋是怎样满腔同情地关心着文嫂的命运!

上官婉儿演员年轻年老对比(我们感叹上官云珠)(31)

面对文嫂生活中的诸多不幸,萧涧秋深感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这时的音乐在弦乐震音的背景下,于低音区奏出忧郁的主题,将萧涧秋内心深处的思想斗争刻画得入木三分。

——流言蜚语有时也是杀人的钢刀,接下来的剧情是:儿子病死,万念俱灰的文嫂选择了投环自尽。面对这场悲剧,萧涧秋愤然离开芙蓉镇,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作为芙蓉镇女性世界的两个代表人物——文嫂与陶岚,前者所处的地位是被拯救者,恪守传统,在生活的重压下走向自我封闭。但这个配角是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一部经典的电影,必须是全面的,互相映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