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做事情没有清晰思路,脑袋里一团浆糊的时候。

一个观察

下面是小张做项目汇报时的一段对话,听听是不是似曾相识:

领导:小张,这个月的业绩怎么样?

小张:这个月的销售额是100万,下个月的目标是……

领导:所以呢?

小张:啊!是……好像还有……

领导:然后呢?

小张:我们做了很多事,第一件是、第二件是、第三件是……

领导:哦,所以业绩是好还是不好?

小张:哦,比上个年度有所提升。

领导:可以啦,我知道了!

为了回答别人的不耐烦,你丢出来越来越多信息,却导致更多不耐烦。其中的关键在于—— 听者想知道的是结论,你给的却全是数据、事实。 听者希望听到条理清晰的要点,而你给的却是碎片化的零散信息。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思考(如何把碎片化信息整合成你的观点)(1)

一万粒沙子也成不了一个金字塔。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你在做演讲,如果你的演讲结束,人们会带着一个观点离开,你希望是什么观点?这时,我才意识到—— 很多的事实凑在一起并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观点。

刚才我们谈到了结构思考力的“论证类比”、如何“自上而下”地说服他人,第三点我们分享一个 “自下而上总结归纳” 的方式,教你通过收集信息、归类分组和概括总结三个步骤,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说说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收集信息

这个步骤比较简单,把一年中重要的事情一股脑罗列出来。如果你有记工作日志的习惯,这一步会更简单。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思考(如何把碎片化信息整合成你的观点)(2)

第二步:归类分组

分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开放式分类,另一种是封闭式分类。

1. 开放式分类:运用结构思考力的MECE原则,确保把主题分清、分尽

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是麦肯锡提出的一条分类的基本准则,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相互独立”意味着你把能力细分成了同一层面,相互区分清晰的分类。

“完全穷尽”则意味这些分类全面、周密,覆盖所有范畴。

这能保证对于一个重大议题,能够做到尽量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

2. 封闭式分类——直接调用前人总结过的思考模型

我们学习的各个学科里面都有各种模型。这些都是经过前人提炼、抽象出来的经典“结构”,它们大都符合MECE原则——比如SWOT分析、PEST分析、波特5力、营销4P、WOOP、结果三律……

比如,在市场决策方面,是否了解 4P(Price 价格、Product 产品、Place 渠道、Promotion 营销推广),将在判断的精度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考虑 4P,总结时可能会一味地侧重于价格和产品,你可能会得出“低价格,一定有好销路”的判断。

但事实上,低价并不一定会好卖,因为低价会让另外2个P——营销推广费用低,渠道因为分成太薄也不愿意使劲推——反而不一定好卖。

奢侈品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用顶级渠道,高推广费用,也卖出好产品的高价格—— 全盘思考让你不会走入误区。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思考(如何把碎片化信息整合成你的观点)(3)

虽然经典模型本身不会给你任何的明确答案,但是它的作用是把你带入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视角 ,重新审视和理解问题。

查理•芒格说:“当你手里有一把锤子,你会把世界上一切都看成钉子。”

不同的工具模型就是你“思想工具箱”里的锤子、锯子等等。当你有了更多的“工具”,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思考角度,看问题就会不遗漏,从而越接近本质。

分类是一个把个体抽象化,形成分类,最后拿着分类重新具象化填充细节的“抽象-具象”来回往返的过程。

看一个人的分类是不是符合MECE法则,就能判断他的思维是否缜密。而且,看他的分类方式,能看到他对世界的思考——高手各有精妙的分类方式。

第三步:概括总结

当归类分组已经完成,就可以把各个要点概括出一个结论。然后,继续向上推论,一步步推到金字塔结构的塔顶,推导出最终的结论。

自下而上概括总结不仅可以清晰观点,很多时候也是一个产生新观点的过程。

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 做整合的时候多用纸,远离电脑。

在《演讲之禅》有这么一段:“有了创意,机器才开始为你效劳……你尽可在沙地上用一根细棍绘出创意。”一个有吸引力、说服力的结构框架,往往是从草稿纸上起步的。

一个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自下而上总结归纳法”——通过“收集”、“分类”、“概括”这三步,就能把零碎信息整体化。其中, MECE原则和思考模型是在“分类归组”中经常运用的两类方法。

MECE原则是指分类之间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而前人的经典思考模型则是已经形成的分类的框架。

当你开始用结构的方式来看世界,你就有机会去欣赏思想框架背后的精妙之美。

我是白小白,专注职场女性规划,欢迎关注转发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