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如梦令》
海棠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最出彩的是“绿肥红瘦”这四个字,“肥瘦“与人无关,“红“的是海棠,“绿“的是配叶。“绿肥红瘦“指的就是春天将尽时,绿叶依旧,海棠将逝的场景。
“绿肥红瘦“就是〖海棠花〗
有趣的是,“绿肥红瘦“是小姐和侍女之间的对话。
小姐问:“院子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答:“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问的人继续说道:“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红瘦”说明春天正在渐渐消逝,“绿肥”则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来临。伤春惜春之情,尽在“绿肥红瘦“四字之中。
钟情“红绿”的宋代词坛
喜欢“红绿“配色的不止李清照。宋代词坛还有一个叫蒋捷的词人。他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正戳中了时光流逝的神韵。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红了樱桃
春光容易逝去,快得让人追赶不上,转眼之间,樱桃才红,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来!
绿了芭蕉
陆游也用“红配绿“——红绿参差春晚。韶光妍媚,海棠如醉,桃花欲暖。先是色彩惹眼,再是醉暖熏人。
仲并笔下“红和绿“——一色初梅开尽也,不数芳园红绿。只为告诉来人,江南春早。
虚幻转光阴,披红绿。说不尽的,都是时光流年!
李清照的色彩与心境
清崔错绘李清照像
清代崔错绘的李清照像最有南渡后清照的神韵。画中的易安居士淡妆素服,斜倚园林处奇石,右手托腮。整个画面虚空渺茫,寂寞阑珊。已经读不出少女情思的“绿肥红瘦“,笔墨点染的尽是“人比黄花瘦“。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钟情的色彩都在《点绛唇》的平仄中。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含羞的少女突见来客 ,她慌得顾不上穿鞋,只穿着袜子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下来。她含羞跑开,倚靠门回头看,又闻了一阵青梅的花香。
金钗是幸福的回忆,青梅是青春的懵懂。
什么时候变了色?那要从“李三瘦“说起。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物我交融。“瘦“的不是人而是心。所以《武陵春》里有了这样的晚年暮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从“忆仙姿”到“如梦令”
“如梦令“原来是有其他的名字的,比如“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
最早的叫“忆仙姿“。
用“忆仙姿“这个词牌创作最有名的当属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
忆仙姿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写的是离别佳人的依依不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的是雨后海棠残落后别春的伤感。
小令是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词。小令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内的短词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等,但词中称“令”的,并非都是小令,如《百字令》即有百字之多。
好一个“移情于物”
词人们那么喜欢的手法,到了后世,终于有一个人作了总结: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
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
只是在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中,我们还能寻获另一种通俗的解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乱世的别离,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屈原在《离骚》中常以“香草“和“美人“来比喻自己和贤人。这种手法叫“移情法“又叫“移情于物“。像《离骚》这样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把自己的情感和想说的话寄寓在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事物上,既让事物有了神动了情,更让诗人词人的表达更多了一层意蕴。
“绿肥红瘦“就是典型,“绿肥“说明夏已至,“红瘦“说明春已逝,情正殇。
后人评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本色行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