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的羊是山羊还是绵羊(春节系列节目之三)(1)

(三阳开泰剪纸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华访谈]:羊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郭小凌:羊在古人心目中一般有很好的正面形象,因为羊的温良特征,又与阳字谐音,所以羊被赋予温暖、柔顺、美好、光明、吉祥等寓意,羊字作为偏旁部首的字多有这些含义和十二生肖选择羊为其一便是证明。在我国古代不同材质的工艺品中,具有不少羊形象的作品,多隐含吉祥美好的文化意味,非常受人欢迎。

穆红丽:羊的内涵特别深特别广,翻看字典就能发现,与羊相关的汉字其实并不多,但带有“羊”的字大多拥有美好的含义。我想说三个字“義”“美”“祥”。古人说“羊大为美”。在古时候,古人认为肥硕的羊的形体是非常美的,因为在那个时候羊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所以感官的愉悦就会上升到理性的愉悦,羊是“美”形象的具体化,比如“羊脂玉”是最高级别的美玉石。

十二生肖的羊是山羊还是绵羊(春节系列节目之三)(2)

(白玉卧羊。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繁体字的“義”是“羊我为義”。实际上,羊在中国的道德范围内有很明确的指向,古代传说中评判公正的神兽獬豸,法家认为它的原型是一只独角羊,可以辨识善恶;儒家盛行之后,对于“孝”是非常看重的,小羊有屈膝求乳的形态,被儒家认为是一种至亲至孝的象征,所以在很多古代器物上都能看到“跪羊”的形象。

在“祥”字尚未产生时,“羊”字是通“祥”意的,所以在古代很多器物中常常能看到“大吉羊”的字样,其实就是大吉祥的意思。后来虽然祥字出现了,但还是有很多器物会用到羊的图案,以此代表吉祥的含义。

[新华访谈]:对羊的寓意的认知有地域民族的区分么?

穆红丽:藏传佛教里,以羊为原型的神是值得依托的对象。“骑羊护法”的骑羊人是一个铁匠,这位铁匠后来被尊称为“匠神”,而他骑着的那头羊就是他生命的依附,所以羊在藏传佛教中也被认为是一种瑞兽。

十二生肖的羊是山羊还是绵羊(春节系列节目之三)(3)

(骑羊护法。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羌族在对羊崇拜过程中,视羊为图腾。说文解字中有“羌,羊种”的记载,认为羌族与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羌族先民们很早就开始驯化和饲养羊,从羊身上获取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获得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当时的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认为羊具有通神的作用。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羌族巫师都会穿着羊皮袄,拿着羊皮鼓等法器,嘴里哼唱着,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与此同时,羌族服饰中的“羊角纹”也体现了羊与羌族人生活密切相关。

[新华访谈]:为何现在会有人认为“属羊命不好”,不愿在羊年养育下一代?

十二生肖的羊是山羊还是绵羊(春节系列节目之三)(4)

(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摄影:新华网郭小天)

郭小凌:历史上有些不受欢迎的名人恶人属羊,于是众口铄金。民间的这种传言则认为属羊的人命运不好。但如果查查著名历史人物的属相,属羊的也有众多非常成功的人物,甚至有铁腕人物,与羊的特征大相径庭,比如唐太宗、努尔哈赤、乔布斯等等,人类文明史五千多年,属羊命好或命不好或好坏参半的人无以数计。

所以“属羊命不好”的说法可以完全不予理会。但为何这种说法还是能继续流传呢?这可能和现代人的心态有关。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一般人都想在竞争中获胜,拔得头筹或至少位居前列。羊显得温和懦弱,处在食物链的末端,或许有“属羊”易受欺负的隐忧,事实上,就十二生肖中的羊而言,民间并无这种负面的描述,与其他属相的释解一样,都使用一些正面的、美好的字眼来加以形容、概括。

[新华访谈]:羊为何会排在十二生肖中的第八位?

十二生肖的羊是山羊还是绵羊(春节系列节目之三)(5)

(首都博物馆羊年生肖特展策展人穆红丽。图片由首都博物馆提供。)

穆红丽:做这次生肖特展,我看了很多资料,感觉到这些十二生肖的属相与天干地支的相配,并不仅仅标示年轮,它还有记时的功能。当然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我觉得各个动物的生活习性的时间段与各自在十二生肖中排位的顺序相对。比如说“鼠”,通常在“子时”活动,所以放在了首位。而羊在七八月的时候是最为肥美,所以把羊放在第八位了。所以,我认为是根据动物本身的生长或者习性,来选择十二生肖排位是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说法。

[新华访谈]:大家普遍感觉到近年来“年味”变淡,民俗礼节变得似乎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如何看待?

郭小凌:传统民俗礼节是慢节奏的农耕社会的产物。大体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不需要现代社会表现出来的那种激烈竞争,在缓慢的生活节奏中,时间的车轮也行进十分缓慢。为了生活有意思,也为了调节与规范社会关系,人们设计出许多纷繁复杂的习俗礼节并世代传续并有所发展。当然也不时发生传统习俗的断裂,如甲地强势文化的侵入,引起乙地旧习俗礼节的改革或消亡。

从历史角度看,我觉得一些民俗渐淡甚至濒临灭亡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因为有些民俗可能本来是陋俗,比如裹小脚。还有一些习俗礼节不同适应世代发展的需求,譬如鞠躬作揖跪拜,比如繁缛靡费累人的婚俗葬俗等等。历史一直都在除旧布新,过去的习俗在退化,在消失,在变异,新的习俗在生长,在发展。“博物馆里过大年”就是一种新的过年方式,希望能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俗。

[新华访谈]:民俗逐渐消逝,民族文化传统如何保存?

郭小凌:我个人以为,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语言,不是某种具体的习俗,甚至也不是黄皮肤、黑头发等种族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始终保持了文明史记载的民族,它的主体民族是汉族,主体文化是汉字构成的语言文化。历史上汉族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但含有汉族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却一次又一次地同化了征服民族。中文的丰富性很少有其他语言体系可以相比。每个字、每个词汇都具有原生义和或多或少的引申义,都体现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

所以只要有汉语言文字的存在,无论风俗习惯如何变化,中华民族文化就不会消失,因为语言这一文化遗传基因没有磨灭,历史与核心传统就不可能磨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