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19日,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并将进入全面胜利之际,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警世之作,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甲申300年祭全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甲申300年祭全文(闲谈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300年祭全文

1944年3月19日,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并将进入全面胜利之际,我国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这篇著名的警世之作。

24日中央日报专门写了一篇社论,对郭沫若先生进行抨击。而毛主席看到这篇文章之后,认为它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把它作为整风的文件予以印发。在延安和解放区都出了单行本。4月12日,毛主席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的《学习和时局》演讲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叫同志们引为鉴借,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可见立场不同,见解迥异。

《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近两万字,有述有考有论,内容涉及明亡、闯兴、闯败。郭沫若先生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甲申三百年祭》的主要内容:通过崇祯皇帝、李自成、李岩三个人物勾画出当时的历史事变。

1. “祭”明亡,始终以“流寇”与明室的对立为基点,归纳了明亡的主要教训(崇祯很想有作为,但办法始终是沿着错误的路径在走;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饥荒迫使民众“相聚为盗”,饥荒和盗贼由政治促成;地方官昏庸,逼迫善良成“匪贼”,民众苦兵,促成以“寇 ”来“剿兵”);

2. 叙李自成领导农民军从潜伏商洛山到攻陷北京、覆灭明室的过程,并用了近半的篇幅写李岩其人、其事;

3. “祭”农民军失败,差不多以李岩、牛金星的对立为主线,总结了四条深刻教训(过分陶醉过大的成功,近在关外的大敌全不在意,用人“有亲有疏”,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迟早会变质)。

《甲申三百年祭》对崇祯皇帝充满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

读后令人对崇祯皇帝的祸不单行、刚愎自用、沽名钓誉、刻薄寡恩有了清醒的认识。崇祯皇帝身死国灭,虽有大明王朝内外交困、积重难返的因素,但决定性原因在于崇祯皇帝本人。

《甲申三百年祭》对李自成倍加赞赏和同情,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读后令人肃然起敬。该文认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失败是一场大悲剧,而李自成自然是一位大悲剧的主人。

《甲申三百年祭》对李岩充满了敬佩和同情。因为有了李岩的加入,明末的农民运动才由流寇走上了正轨;同样的,因为杀了李岩,明末的农民运动由正轨再次转变为流寇,不久,走上了覆灭的道路。而李岩自然是其中一位悲剧的人物。

《甲申三百年祭》结尾写到:三百年了,种族的遗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当事者的功罪早是应该明白判断的时候。从种族的立场上来说,崇祯帝和牛金星所犯的过失最大,他们都可以说是两位种族的罪人。

而李岩的悲剧是永远值得回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