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同

“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仰视。一是我头上的星空,二是我心中的道德律。”道德,是做人的底线,是约束人们行为的内在准则。我以为,现代社会应更提倡“讲道德”,让文明之花开在每位公民心中,国家的发展,才更有力量与底蕴来支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道德模范,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数年前的春晚小品《扶不扶》,逗乐观众的同时也引发社会讨论——看见老人摔倒要不要扶?这在过去是个肯定句,现在变成一个疑问句。有不扶不管的冰冷处理,也有先拍照留证再扶的保守操作,令无数有良知者心寒。规则从未规定社会要如何对待老人,可“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却是每人从小都烂熟于心的。道德,让我们无形中有了底线良知,有了底线的善良。倘若没有道德之律,令老百姓心寒的事,又要爆出多少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道德,是坚守高尚的自我选择。楚国危急存亡时,屈原选择了投江明志;刘禹锡被贬谪时,他选择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达观;宋代士大夫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生活时,范仲淹选择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誓言。他们的大公无私,他们的高尚品德,为各自时代树立了标杆增添了亮色。选择道德,便是选择了更明亮的自我,可在漫漫长夜踽踽独行之时,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观照百年前牺牲自我冲破黑暗闸门的革命烈士,他们用牺牲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陈菊梅为做科研拔除全部牙齿,83岁奔赴抗灾前线,她用奉献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黄文秀学成返乡,率领村民摆脱贫困,生命定格于岗位上,她用敬业实现自己的道德价值。一代代中国人摆脱冷气,向上走,发声发光终如星火聚成火炬,才有如今“中国已然五岳向上,滚滚江河依然奔涌向东,民族意志永远向前”的盛景。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捧起清澈泉水,泉水里照见月影,好像明月在自己手中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感受道德之美,亦如手中明月、衣上花香一般,莹澈动人,诗意盎然。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掬水月在手)(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