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豪迈奔放,充满了一股英雄主义气概,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但是毛主席也是凡人,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他虽然是一个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千锤百炼的巨人,但却从来没有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情感。在毛主席少有的几首婉约词里,都有着《诗经》的影子。诗经女孩带你一起来看,《诗经》对毛主席诗词的影响有多大。
青年毛泽东画像
一、结交天下志士,毛泽东用《诗经·伐木》求友毛泽东的诗歌创作最初颇受《诗经》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反映在他的日常谈话、交往中。1915年秋,古城长沙街头出现了这样一张油印蜡版征友启事,名字见了报,署名“二十八画生”。省立女子师范的校长看到之后,顿时怒气冲冲,因为启事中引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伐木》中的句子: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这本是一首爱情诗,它的前后文是: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这段的意思是: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内心的人生理想在潜意识中迂回曲折的表露。诗人最终希望借助这首诗,“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号召人们起来改变现实,叙亲情,笃友谊,一切从头开始。
毛泽东借这诗表达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心愿,表明了他愿意结交天下有志之士干革命的意愿。但显然被当时的女子师范的校长误解了。
1919年,毛泽东(右一)与弟弟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左一)和母亲文七妹合影
二、感念生母恩情,毛泽东用《诗经•蓼莪》哀悼1919年10月5日母亲病逝,毛泽东赶回韶山,跪守慈母灵前,悲痛至极。1920年,毛泽东开始共产党的筹建工作,3月14日他写给周士钊的信中说:“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句诗出自《诗经•小雅•蓼莪》,原文是: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这段的翻译如下:爹爹呀你生下我,妈妈呀你喂养我。你们护我疼爱我,养我长大培育我,想我不愿离开我,出入家门怀抱我。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可以看出,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在外漂泊的人,陈述对父母恩情的思念,表述不能在家奉养父母的歉疚之情,这是一首悼念父母的祭歌。毛主席在书信中引用《诗经》的原文,放在这里相当贴切,它深深地记述了毛泽东的母亲平生对他的养育之恩,也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加证明了他为了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
毛泽东杨开慧画像
三、思念新婚妻子,毛泽东用《诗经•关雎》表达爱情毛泽东曾经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主席的一句“不废婉约”在运用《诗经》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众所周知,《诗经》里很多诗的风格,都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例如这首给新婚妻子杨开慧的诗: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虞美人》
这首词用的是李后主词牌名,表达了毛主席因为思念新婚妻子杨开慧而彻夜难眠,于是主席干脆就披衣起床,在还有凉意的屋中,让思绪无拘无束地驰骋。要知道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时,正值湖南早期党组织创建,是毛泽东最忙碌的时候。1921年春夏,毛泽东多次与新婚妻子杨开慧短暂别离,到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考察,了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
主席工作忙,但是依然没有忘记新婚的妻子,可以看出,这首诗很明显地借鉴了《诗经•周南•关雎》的意象: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句话翻译正是:“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毛主席的《虞美人》上阕前两句,‘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正是借鉴了诗经里“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意象。伟人也是人,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只不过为了革命,他把这份柔情隐藏在内心的最深处,从不轻易示人而已。
四、悼念牺牲将士,毛泽东用《诗经•采薇》深切缅怀
1942年正值抗战关键期间,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奉命率军出师缅甸,同英军一道对日作战。戴将军与广大将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歼灭日军5000余人,谱写了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在组织全军突围时,戴安澜身负重伤,以身殉国,终年38岁。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毛泽东惊闻沙场殒将,深感惋惜和悲痛,于是特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冬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首句“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就化用了《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我们知道《采薇》这首诗说的就是周文王时期,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周文王以天子之名,命将士们出征戍役,守卫中国疆土的事情。具体这首诗的解读可以参考诗经女孩的文章《生活没有意义?诗经里的《采薇》:掀开我们生命的这一束光》
毛主席用在这首诗里非常恰当,将军赋采薇一句,既体现了将军和战士们血战沙场的豪迈之情,也体现了将士们思归而不得还,战死疆场的伟大之举。将士战死沙场,毛主席深感痛惜。
毛主席与群众在一起
五、为服务员做媒,毛泽东用《诗经•静女》促成一段姻缘解放后,1965年毛泽东乘专列去北戴河开会,这天是星期六,专列上的服务员姚淑贤因这次任务不能赴男朋友约会。毛泽东知晓这个情况后着急地说:“哎呀,糟糕。搅了你们的好事。你通知他了吗?” “没有,”姚淑贤答道,“没事的。他知道我常有任务,会理解的。”毛泽东当时深感愧疚, 用铅笔在一张16开的白纸上写了四句诗赠给姚淑贤:
这四句诗是《诗经•郑风•静女》句子: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踟。
诗经里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小伙子在约会地等待情人的情态,赠给不能赴约的姚淑贤也很贴切。后来姚淑贤从北戴河回到北京,便把毛泽东手书的这首诗交给男朋友看,并讲了失约的原因。她的男朋友很激动,嘱咐她一定要好好为毛主席服务。
可以说,《诗经》是毛泽东一生喜爱的古典作品,从青年到晚年,他都能熟记成诵,灵活地引用。毛泽东已经成为《诗经》活学活用的典范。
毛泽东与群众在一起
六、诗经女孩说毛泽东从8岁开始读《诗经》,可以说这些语言已经根植在他思想的最深处,滋养和浸润了他的人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毛泽东曾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中年人也喜欢。我尖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这里他引用了孔夫子对于《诗经》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观点,可以说毛泽东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不仅仅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内容,还以作品形式、中国人的审美观念、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发展等方面来阐述旧体诗词的生命力,这非常有说服力。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同时成为伟大的诗人,是诗歌的幸事,也是中华文明根源滋养温润的结果。他的对朋友的感召,对母亲的思念,对妻子的深情,对将士的痛悼,对群众的关爱——他的所有用《诗经》里的诗词对于情感的传达是非常准确的。
我们研读毛主席诗词,了解毛泽东诗词的创作之源,欣赏毛泽东诗词的丰富内涵,探索毛泽东诗词蕴含的深邃思想,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魅力无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立文化之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